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13369900000060

第60章 呻吟语(5)

每日点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初学最要知此。

【译文】

每天都来反省检查自己的各种念头,看它是从道德、气质或习识上发出来的,还是从物欲上发出来的。这样的反省检查,久而久之,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初学的人,尤其应当这样。

九七

道义心胸发出来,自无暴戾气象,怒也怒得有礼,若说圣人不怒,圣人只是六情。

【译文】

道义是从心胸中发出来的,自然没有粗暴乖戾的表现。即使有时发怒,亦不失之于礼。如果说圣人不发怒,就比正常人的七情少了一种,只是具有六情。

九八

过差遗忘,只是昏忽,昏忽只是不敬。若小心缜密,自无过差遗忘之病。孔子曰:“敬事。”樊迟粗鄙,告之曰:“执事敬。”子张意广,告之曰:“无小大,无敢慢。”今人只是懒散。过差遗忘,安得不多?

【译文】

过失或遗忘疏忽,只是由于糊涂疏忽。糊涂疏忽只是因为不严肃慎重。如果小心缜密,自然就不会发生过失、不会遗忘。孔子说:“要谨慎小心地做事。”孔子的弟子樊迟粗心浅陋,孔子告诫他说:“做事要谨慎小心。”孔子的弟子子张好高骛远,孔子告诫他说:“事情无论大小,都不要轻视怠惰。”现在的人只是懒散,差错和遗忘的事怎能不多?

九九

吾初念只怕天知,久久来不怕天知,又久久来只求天知,但未到那何必天知地步耳?

【译文】

我在做事时,最初想的只怕上天知道,时间长了,就不怕上天知道,久而久之,只是求得上天知道。在还没有做成一件事的时候,何必要求上天知道呢?

一○○

气盛便没涵养。

【译文】

盛气凌人,就是没有涵养。

伦理

宇宙内大情种,男女居其第一。圣王不欲裁割而矫拂之,亦不能裁割矫拂也。故通之以不可已之情,约之以不可犯之礼,绳之以必不赦之法,使纵之而相安相久也。圣人亦不若是之亟也。故五伦中,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笃子又笃,厚了又厚,惟恐情意之薄。惟男女一伦,是圣人苦心处,故有别先自夫妇始。本与之以无别也,而又教之以有别,况有别者而肯使之混乎?圣人之用意深矣。是死生之衢,而大乱之首也,不可以不慎也。

【译文】

天地间是情感世界,男女居第一位。圣王不愿裁割和违反这种情感,实际上也不可能裁割违反,所以用不可停止的情来使他们往来交好,用不可违犯的礼来约束他们,用不能赦免的法来纠正他们,使男女之情任情发展,却也能相安而长久。圣人也不是到此就为止了,所以五伦之中,父子、君臣、兄弟、朋友这四伦,使其真诚更加真诚,笃厚更加笃厚,唯恐情意薄了。唯有男女这一伦,是圣人最煞费苦心的地方,所以男女有别先从夫妇开始,夫妇本来是没有别的,而又教导他们要有别,何况那些应该有别的男女,哪能让他们相混呢?圣人的用意深了,这是因为它是死生之路,是大乱的首要问题,不可以不慎重。

亲母之爱子也,无心于用爱,亦不知其为用爱,若渴饮、饥食然。何尝勉强?子之得爱于亲母也,若谓应得习于自然,如夏葛冬裘然。何尝归功?至于继母之慈,则有德色、有矜语矣。前子之得慈于继母,则有感心有颂声矣。

【译文】

亲生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就是爱。这种爱好像渴了要饮水、饿了要吃饭一样,没有丝毫勉强!孩子从亲生母亲那儿得到爱,认为很自然,就如夏天要穿葛衣,冬天要穿裘皮衣一样,何尝会赞美母亲的功劳呢!至于继母慈爱丈夫前妻的孩子,则品德高尚,值得赞扬。前母所生的儿子得到继母的慈爱,心里则会感动,口里则会歌颂。

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长,尊则家治。若看得尊长不尊,如何齐他得。其要在尊长自修。

【译文】

在一个家庭里,家长有尊严,家庭就会和睦。如果家长没有尊严,那就管不好这个家。治家的关键,在于家长要认真地进行自我修养。

人子之事亲也,事心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下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译文】

儿子侍奉双亲,做得最好的是体谅他们的心,次一点的是照料他们的身体,再次一点的是只照料饮食而不体谅其心,最不好的是只说空话而没有照料双亲的具体表现。

孝子之事亲也,礼卑伏如下仆,情柔婉如小儿。

【译文】

孝子敬奉双亲,在礼节上要如同下面的仆人那样恭敬,表情温柔要如同小儿一样。

进食于亲,侑而不劝;进言于亲,论而不谏;进侍于亲,和而不庄;亲有疾,忧而不悲。身有疾,形而不声。

【译文】

在侍奉双亲吃饭时,不要劝他们多吃;向双亲提意见时,只讲道理,不要规谏;服侍双亲起居时,态度和蔼而不要呆板;双亲有病时,心中忧伤但不要悲泣。自己有疾病时,面容难受但不要声张。

侍疾忧而不食,不如努力而加餐。使此身不能侍疾,不孝之大者也。居丧羸而废礼,不如节哀而慎终。此身不能襄事,不孝之大者也。

【译文】

侍奉生病的父母,忧愁得吃不下饭,不如努力多吃一点。如果自己也生了病而不能侍奉父母,这是最大的不孝了。父母去世,子女居丧时,悲伤得瘦弱不堪,不能依丧礼行事,还不如节制自己的悲哀情绪而谨慎地依礼办好父母的丧事。如果不能亲身办理丧事,这是最大的不孝。

朝廷之上,纪纲定而臣民可守,是曰朝常。公卿大夫,百司庶官,各有定法,可使持循,是曰官常。一门之内,父子兄弟,长幼尊卑,各有条理,不变不乱。是曰家常。饮食起居,动静语默,择其中正者,守而勿失,是曰身常。得其常则治,失其常则乱。未有苟且冥行,而不取败者也。

【译文】

朝廷,制订国家的法律,臣民就有法可守,这叫做朝常。公卿大夫、朝廷百官各有定法可以依循,这叫做官常。一家之内,父子兄弟、长幼尊卑各有条理,不变不乱,这叫做家常。饮食起居,动静语默,按照中道而行,守中正而不偏邪,这叫做身常。按照常道行动就会治理,离开了常道就会混乱。没有得过且过、马虎草率、在暗中行走而不失败的。

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译文】

雨水过多,是万物的灾难;恩宠超过礼制,是臣妾的灾祸;恩爱超越了义理,就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危害。

一○

人心喜则志意畅达,饮食多,进而不伤,血气冲和而不郁,自然无病而体充身健,安得不寿?故孝子之于亲也,终日乾乾,惟恐有一毫不快事,到父母心头。自家既不惹起,外触又极防闲,无论贫富、贵贱、常变、顺逆,只是以悦亲为主。盖悦之一字,乃事亲第一传心口诀也。既不幸而亲有过,亦须在悦字上用功夫。几谏积诚,耐烦留意,委曲方略,自有回天妙用。若直诤以甚其过,暴弃以增其怒,不悦莫大焉。故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译文】

人心情高兴,就会精神舒畅,饮食多进点也不会伤害身体,血气冲和而不郁结,自然不会生病,而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这怎么会不长寿呢?所以孝子对待父母,每天都尽心竭力,唯恐有一点不快乐的事情来到父母的心头。既要自己不惹父母的不快,又要防备外来的事物惹起父母不快,无论贫富贵贱、常变顺逆,只是以悦亲为主要目的。“悦”这个字,是事奉亲人的最主要的目的,即使父母有了过错,也要在“悦”字上下功夫,耐心诚恳地劝说,多方地想方设法,委曲小心,自有回天之力。如果用直接劝说的方法增加他的过失,或者用粗暴嫌弃的态度来使他发怒,这样父母就会非常生气,所以说不能顺着父母的心意行事就当不好儿子。

一一

郊社,报天地生成之大德地,然灾珍有穰,顺成有祈,君为私田则仁,民为公田则忠。不慊于求福,不慊于免祸,子孙之祭先祖,以追养继孝也。自我祖父母,以有此身也。曰:“赖先人之泽,以享其余庆也。”曰:“吾朝夕奉养承欢,而一旦不复献杯心,悲思而无寄,故祭荐以伸吾情也。”曰:“吾贫贱不足以供菽水,今鼎食而亲不逮,心悲思而莫及,故祭荐以志吾悔也。”岂为其游魂虚位,能福我而求之哉。求福已非君子之心,而以一饭之设,数拜之勤,求福于先人,仁孝敬诚之心,果如是乎?不谋利,不责报,不望其感激,虽在他人犹然。而况我先人乎。《诗》之祭,必言福,而《楚茨》诸诗为尤甚,岂可为训耶?吾独有取于《采蘩》、《采》二诗,尽物尽志,以达吾子孙之诚敬而已,他不及也,明乎此道,则天下万事万物,皆尽我所当为。祸福利害,皆听其自至,人事修,而外慕之心息,向道专而作辍之念忘矣。何者?明于性分,而无所冀幸也。

【译文】

祭祀天地,以报答天地生成万物的大德。然而人们经常用祈祷的方法来消除灾害,用祭祀的方法来祈求丰年。国君如果是为百姓的田地丰收而祈祷,这就是仁;百姓是为了国家而努力种田,这就是忠。为了正当的理由,就不怕别人说是为了求福,也不怕说是为了免祸。子孙祭奠祖先,是为了追念祖先的养育之恩表达自己的孝心。有了我的先祖以至我的父母,才有了我的身体,我是依靠先人的恩泽才享受到今天的福分的,我朝夕奉养的双亲,一旦不能再向他们进献食品表示我的孝心,心中悲伤而无所寄托,所以用祭祀的方法来表达我对父母和先人的思念之情。从前我很贫穷,不能供给父母好的食物,现在我富有了而父母却没有赶上,我心中悲伤思念而无法弥补,所以用祭礼来表达我的悔恨。哪里是为了父母的灵魂能给我降福而去祈求呢?只是为了求福已不是君子应有的心肠,却以设一些祭品,拜上几拜,来向先人求福,仁孝诚敬的心能是这样的吗?不谋利,不求报,不企望别人感激,对待他人都是如此,何况是我的先人呢!《诗经》中谈到祭祀的必然讲到福,而《楚茨》等篇尤其明显,这种主张岂能为训!我独取《采蘩》、《采》两首诗,它描写的祭祀,是物尽其用,人尽其志,以表达子孙的诚敬为目的,其他的就不涉及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做到天下的万事万物都尽到我的努力,而祸福利害则听其自然。只想着努力做事,其他的念头就会止息;只专心按着自然的法则去做,中止的想法就会断绝。为什么呢?是因为明白了哪些是我天性中应该做的,而不希望侥幸地产生意外的收获。

一二

友道极关系,故与君父并列而为五,人生德业成就,少朋友不得。君以法行,治我者也。父以恩行,不责善者也。兄弟怡怡,不欲以切毁伤爱。妇人主内事,不得相追随规过,子虽敢争,终有可避之嫌,至于对严师,则矜持收敛,而过无可见。在家庭,则狎昵亲习,而正言不入。惟夫朋友者,朝夕相与,既不若师之进见有时,情礼无嫌,又不若父子兄弟之言语有忌,一德亏则友责之,一业废则友责之;美则相与奖劝,非则相与匡救。日更月变,互感交摩,然不觉其劳且难,而入于君子之域矣。是朋友者,四伦之所赖也。嗟夫,斯道之亡久矣!言语嬉,樽俎妪煦,无论事之善恶,以顺我者为厚交,无论人之奸贤,以敬我者为君子,蹑足附耳,自谓知心,接膝拍肩,滥许刎颈,大家同陷于小人,而不知可哀也已,是故物相反者相成,见相左者相益。孔子取友曰直谅多闻。此三友者,皆与我不相附会者也,故曰益。是故得三友难,能为人三友更难。天地间,不论天南地北,缙绅草莽,得一好友,道同志合,亦人生一大快也。

【译文】

交友之道,极为重大,所以与君臣、父子等关系并列为五伦。人生的德业成就,不能缺少朋友的帮助。国君以法行事,是治理我们的人。父亲以恩爱行事,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劝勉儿子努力向善的方面。兄弟之间和和乐乐,不会以切磋督促而伤害友爱之情。妇女主要做家务事,不能跟随在男子的身边,规劝改过。儿子虽然敢于争辩,终究要避免不孝的嫌疑。至于面对严师,则会矜持收敛,不会让严师发现自己的过错。在家中,则狎昵亲爱,不会总说那些劝人向善的大道理。只有朋友,朝夕相处,既不像进见老师那样有一定的时间;朋友之间,于情于理都无嫌猜,又不像父子兄弟那样言语有忌。一德有亏,朋友就会责备;一业废辍,朋友就会规劝。正确的,就会相互劝勉;错误的,就会相互纠正。时间长了,互相切磋感染,不觉得有什么劳累和困难,就自然地进入了君子的行列。因此说,朋友之道是其他四伦的依赖。唉!朋友之道的沦亡也很久了。现在朋友相处,不是开开玩笑,就是吃吃喝喝,不管事情错对,顺着我的就是好朋友;不管人贤不贤,尊敬我的就是好人。成天俯耳嘀咕,自认为知心;拍肩接膝,胡乱结为生死之交。大家同陷于小人之列而不知,真是可悲啊!所以物相反相成,意见相左相益。孔子认为朋友之道是“直”、“谅”、“多闻”,就是正直、信实,见闻广博,这三种朋友,都不会随声附和,所以能对我有帮助。能得到这三种朋友很难,自己能成为这样的朋友更难。天地间不论天南地北、缙绅草莽,得一好友,志同道合,也是人生一大快乐啊!

一三

长者有议论,唯唯而听,无相直也。有咨询,謇謇而对无遽尽也。此卑幼之道也。

【译文】

长辈在谈话时,要用心去听,不要提出质问。有询问,要恭敬耐心回答,不要心情慌慌张张,吞吞吐吐。这是卑幼对长辈的态度。

一四

阳称其善,以悦彼之心,阴养其恶,以快已之意,此友道之大戮也。青天白日之下,有此魑魅魍魉之俗,可哀也已!

【译文】

当面称颂别人来讨好他,背后纵容他的缺点,以幸灾乐祸,这是交朋友中最可恶的事情。青天白日竟有如此见不得人的事,真是可悲啊!

一五

古称君门,远于万里,谓情隔也。岂惟君门,父子殊心,一堂远于万里;兄弟离情,一门远于万里;夫妻反目,一榻远于万里。苟情联志通,则万里之外,犹同堂共门,而比肩一榻也。以此推之,同时不相知,而神交于千百世之上下亦然。是知离合在心期,不专在躬逢。躬逢而心期,则天下至遇也,君臣之尧、舜,父子之文、周,师弟之孔、颜。

【译文】

古人说君门远于万里,这是说感情的距离。岂止君门如此,如果父子不一心,虽同处一堂而远于万里;兄弟离情,虽同在一门而远于万里。夫妻反目,虽同在一榻而远于千里。假如情联志通,相距万里之外也如同堂共门、比肩一榻。以此类推,有的生在同一时代而互不了解,有的相距千百世而神交心通,也是同样的道理。以此可知离合是指两心是否期许,而不专指亲身相遇。亲身相遇加上两心期许,这是天下的至遇,君臣中的尧、舜,父子中的周文王、周公,老师弟子中的孔子、颜渊,就是至遇的典型。

一六

隔之一字,人情之大患,故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上下之交,务去隔字,此字不去,而不怨叛者,未之有也。

【译文】

隔阂是人情交往中的大患,所以,在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上下的交往中,务必要去掉隔阂。不去掉隔阂,而又不出现怨恨、背叛的事,还不曾有过。

一七

仁者之家,父子愉愉如也,夫妇雍雍如也,兄弟怡怡如也,僮仆欣欣如也,一家之气象融融如也。义者之家,父子凛凛如也,夫妇如也,兄弟翼翼如也,僮仆肃肃如也,一家之气象栗栗如也。仁者以恩胜,其流也,知和而和。义者以严胜,其流也疏而寡恩。故圣人之居家也,仁以主之,义以辅佐,洽其太和之情,但不溃其防斯已矣。其井井然,严城深堑,则男女之辨也,虽圣人不敢与家人相忘。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