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13369900000074

第74章 呻吟语(19)

问:父母在危难之中,强盗替我把他救了出来,要表示感谢吗?回答说:“这是永世难忘的大恩,怎么能不感谢呢?”问:“如果有了用人的权力,强盗请求任用,可以推荐他吗?”回答说:“怎么可以推荐呢!要任用有德的人,这是帝王的公典,我怎敢以私恩来破坏它?”问:“假如你担当了管理刑狱的职务,强盗在狱中,可以放了他吗?”回答说:“怎么能放呢?讨伐有罪的人,这是天下的公法,我怎敢以私恩来破坏它?”问:“那用什么方法来报答他呢?”回答说:“如果需要我的身体,为他去死也是可以的;如果需要我的家产,为他破家也是可以的,其他的患难共同与他担当也是可以的。”

四一

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全动气,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译文】

每当横暴行为来侵犯时,先要认真分析招惹这种横暴行为来犯的原因,然后再提出处理的方法,切不可生气动怒。如果双方都动气,那就都变成为小人,同样受到祸害。

四二

喜奉承是个愚障,彼之甘言卑辞,隆礼过情,冀得其所欲,而免其可罪也。而我喜之感之,遂其不当得之欲,而免其不可已之罪。以自蹈于废公,当恶之大咎。以自犯于难事易悦于小人。是奉承人者智巧,而喜奉承者愚也。乃以为相沿旧规,责望与贤者遂以不奉承恨之,甚者罗织而害之。其获罪国法圣训深矣此居要路者之大戒也。虽然奉承人者未尝不愚也,使其所奉承而小人也,则可果。君子也彼未尝不以此观人品也。

【译文】

喜欢别人的奉承,是个愚蠢的障碍。他的甜言蜜语、隆重的礼节、过分的热情,是希望得到他所想得到的东西,或逃避可能受到的责罚啊!但我喜欢这些,为之感动,满足他不该得到的欲望,免除他不可饶恕的罪过,使自己陷入败坏国家原则、偏袒恶人的大错之中,使自己成为难以相处、容易被好话所感动的小人。这说明奉承人的人是有智慧而乖巧的,而喜欢奉承的人是愚蠢的。还要以这种沿袭下来的旧习俗来责备和怨恨贤明的人,因为别人不奉承,就怨恨人家,甚至有罗织罪名来陷害他人的,这样做,对国家的法律、圣人的教诲违反的也太厉害了。这一点是身居要职者的大戒。虽然如此,但奉承人的人也未尝不是愚蠢的,如果他奉承的人是小人那还可以,如果是君子,君子未尝不从你的行为中观察出你的人品。

四三

疑心最害事。二则疑,不二则不疑也。然则圣人无疑乎?曰:“圣人只认得一个理。因理以思,顺理以行,何疑之有?贤人有疑惑于理也,众人多疑惑于情也。”或曰:“不疑而为人所欺奈何?”曰:“学不到疑时自然能先觉。况不疑之学,至诚之学也。狡伪亦不忍欺矣。”

【译文】

疑心最坏事,有两种想法时就会产生怀疑,没有两种想法则不会怀疑。然而圣人就不会产生怀疑吗?回答说:“圣人只认得一个理,用理来思考,按理而行动,何疑之有?贤人有怀疑,是疑惑合不合理;普通人多疑,是疑惑对自己有没有情。”又问:“如果不怀疑而被人欺骗,怎么办呢?”回答说:“学习到不会产生怀疑时,自然能先发现别人是否在欺骗你,况且学会了不怀疑的学问,就是至诚的学问,即使狡猾虚伪的人也不忍欺骗你了。”

四四

以时势低昂理者,众人也。以理低昂时势者,贤人也。惟理是视,无所低昂者,圣人也。

【译文】

凭着势力贬低理的人是普通人,凭着理傲视势力的人是贤人,按理行事什么也不傲视的人是圣人。

四五

贫贱以傲为德,富贵以谦为德,皆贤人之见耳。圣人只看理当何如。富贵贫贱除外算。

【译文】

贫贱时以傲世作为美德,富贵时以谦恭作为美德,这些都是贤人的见识。圣人只看理当如何,根本不去考虑富贵与贫贱。

四六

成心者见成之心也,圣人胸中洞然清虚无个见成念头,故曰绝四。今人应事宰物,都是成心,纵使聪明照得破,毕竟是意见障。

【译文】

成心就是在心中形成偏见。圣人心中清静虚无没有偏见的念头,因而叫做杜绝四弊。而今人们待人接物,都是凭偏见,纵然使聪看得出来,终究是主观偏见。

四七

凡听言,要先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识见,又要知言者气质,则听不爽矣。

【译文】

在听取别人进言时,先要了解进言人的人品,还要知道进言人的目的,还要知道进言人的见识、个性和气质等,这样,就不会盲目信从出现差错。

四八

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熏之善良,偏为尔德者矣。碱蓬生于碱地,燃之可碱;盐蓬生于盐地,燃之可盐。

【译文】

不需要自己进行辩驳,不需要刻意思念,只凭诚心实意去做,时间长了,自然会有信誉。诚实在默默中形成,善良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使自己拥有美好的品德。碱蓬生长在碱地,燃烧之后,可以成碱;盐蓬生长在盐地,燃烧之后,可以成盐。

四九

世人相与,非面上则口中也。人之心固不能掩于面与口,而不可测者则不尽于面与口也。故惟人心最可畏,人心最不可知。此天下陷阱,而古今生死之衢也。余有一拙法,推之以至诚,施之以至厚,持之以至慎。远是非,让利名,处后下,则夷狄鸟兽可骨肉而腹心矣。将令深者且倾心,险者且化德,而何陷阱之予及哉?不然,必予道之未尽也。

【译文】

世人相交,不是表现在面孔上,就是表现在语言上。人的内心固然不能被表情和语言所掩盖,但深不可测的,则不只是表情和语言啊!所以说只有人心最可怕,人心最不可知,它是天下的陷阱,是古今生死之道。我有一个笨办法:用至诚之心待人,用至厚之情待人,用谨慎的态度待人,远离是非之地,谦让名声利益,甘处低下和后面的地位,这样做,即使是夷狄鸟兽也可变成骨肉之亲和心腹之人了。使那些城府深的人倾心相处,让那些险恶的人被道德感化,还有什么陷阱能使我陷入呢?做不到这些,是我做得还不够的缘故。

五○

处世只一恕字,可谓以己及人,视人犹己矣。然有不足以尽者。天下之事,有己所不欲而人欲者,有己所欲而人不欲者。这里还须理会,有无限妙处。

【译文】

为人处世要讲求宽恕,就是以己及人,把别人当做自己去看待,但这还不够。天下的事,有自己想做而别人不想做的,有自己不想做而别人想做的。这里有不少妙不可言的哲理,应很好地去体会。

五一

宁开怨府,无开恩窦。怨府难充,而恩窦易扩也;怨府易闭,而恩窦难塞也。闭怨府为福。而塞恩窦为祸也。怨府一仁者能闭之,恩窦非仁、义、礼、智、信备不能塞也。仁者布大德,不干小誉;义者能果断,不为姑息;礼者有等差节文,不一切以苦人情。智者有权宜运用,不张皇以骇闻听。信者素孚人,举措不生众疑。缺一,必无全计矣。

【译文】

宁愿开一个众怨所归的怨府,也不要开一条胡乱施恩的恩道。因为怨府难以填满,而恩道容易扩大;怨府容易关闭,而恩道难以堵塞;关闭了怨府能带来福分,而堵塞了恩道会招来祸殃。怨府只要具有仁的美德的人就可以关闭它,恩窦非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的人不能堵塞。有仁德的人宣施大德不求小誉,讲义气的人能果断不会姑息,按礼法办事的人有等差节制,不会一概而不合人情,有智慧的人能运用变通的办法,不会张皇来骇人听闻,讲信用的人向来被人信服,他实行的办法不会受人怀疑。五种品德缺了一种,就想不出万全之计。

五二

君子与小人共事必败,君子与君子共事亦未必无败,何者?意见不同也。今有仁者、义者、礼者、智者、信者五人焉,而共一事,五相济则事无不成。五有主,则事无不败。仁者欲宽,义者欲严,智者欲巧,信者欲实,礼者欲文,事胡以成?此无他,自是之心胜,而相持之势均也。历观往事,每有以意见相争至亡人国家,酿成祸变而不顾。君子之罪大矣哉!然则何如?曰:“势不可均,势均则不相下,势均则无忌惮而行其胸臆。三军之事,卒伍献计,偏裨谋事,主将断一,何意见之敢争?然则善天下之事,亦在乎通者当权而已。”

【译文】

君子与小人共事必然失败,君子与君子共事也未必不失败,为什么呢?是因为双方意见不一致的缘故。现在有仁者、义者、礼者、智者、信者这样五个人,而共同办一件事,五人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则事情没有不成功的;五人各有主张,则事情没有不失败的。仁者要宽,义者要严,智者要巧,信者要实,礼者要修饰,事情怎能成功?这其中的原因没有别的,认为自己正确的心情强烈而相持不下。历观往事,每每有因意见相争以至置国破家亡酿成祸变而不顾的,这样的君子,他们的罪孽就大了。那么怎么办呢?我认为,势不可均衡,势均则都不愿让步,势均则都会毫无顾忌地实行自己心中的愿望。军队中的事情,士兵献计献策,偏将副将谋划策略,主将最后做出决断,哪敢再提出意见争论呢!然而要想把天下的事办好,也在于让通达事理的人掌权而已。

五三

万弊都有个由来,只救枝叶,成得甚事?

【译文】

各种弊端的产生,都是有它的原因,如果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工夫,那能做成什么事情呢!

五四

与小人处,一分计较不得,须要放宽一步。

【译文】

与小人相处,一点也不能计较,必须放宽一步才可。

五五

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虽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详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凝定之中耳。是故不闲则不忙,不逸则不劳。若先怠缓,则后必急躁,是事之殃也。十行九悔,岂得谓之安详?

【译文】

处理天下的事,只需要“安详”二字,虽然兵贵神速,也需要从这二字做出来。但安详不是迟缓的意思,是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凝定之中的意思。因此不闲则不忙,不逸则不劳。如果先怠缓则以后必定焦急,这是事情成功的祸殃,十次行动九次都会后悔,怎能叫做安详呢!

五六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累。君子应似中接物,常赢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便好。若应酬时劳扰,不应酬时牵挂,极是吃累的。

【译文】

果断的人看起来忙碌,实际上内心里却有余暇和空闲。循规蹈矩之人,看起来悠闲,实际上心中却很劳累。君子待人处情,应做到胸中从容闲暇,否则就会吃苦受累。

五七

为善而偏于所向亦是病,圣人之为善,度德量力,审势顺时,且如发棠不劝,非忍万民之死也,时势不可也。若认煞民穷可悲,而枉己徇人,便是欲矣。

【译文】

为善而有所偏向也是毛病,圣人为善,度德量力,审势顺时,比如孟子,不再次劝说齐王发棠邑的粮仓以赈济饥民,这不是忍心让万民饿死,而是时势不允许,若认定了民穷可怜而枉屈自己也要顺从人们的要求,这便是欲望了。

五八

分明不动声色,济之有余,却露许多痕迹,费许大张皇,最是拙工。

【译文】

有些事情不需要大动干戈,就能做成,实际上却露出许多痕迹,手足无措,这是最笨拙的。

五九

天下有两可之事,非义精者不能择。若到精处,毕竟止有一可耳。

【译文】

世上有既可这样做,也可那样做的事,不是精明的人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达到精明的程度,终究只有一种最好的方法。

六○

圣人处事,有变易无方底,有执极不变底;有一事而所处不同底,有殊事而所处一致底,惟其可而已。自古圣人适当其可者,尧、舜、禹、文、周、孔数圣人而已。当可而又无迹,此之谓至圣。

【译文】

圣人处理事情,有变化没有极限的,有执著一点不变的,有同一件事而处理方法不同的,有不同的事而处理的方法相同的,只要行得通就可以。自古以来的圣人能够做到适当其可的,只有尧、舜、禹、周文王、周公、孔子这几个圣人而已。做到恰到好处而又没有痕迹,这叫做至圣。

六一

圣人处事,如日月之四照,随物为影,如水之四流。随地成形,己不与也。

【译文】

圣人处事,如日月光芒照射,给万物留下不同的影子;又如湍湍流水流向四面八方,因地势而形成不同渠道,而自己却没有参与其中。

六二

使气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临事,平心易气。

【译文】

意气用事最坏事,使用心机最害理。君子在处理事情时,平心静气。

六三

昧者知其一,不知其二,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故于事鲜克有济。惟智者能柔能刚,能园能方,能存能亡,能显能藏,举世惧且疑,而彼确然为之。卒如所料者,见先定也。

【译文】

愚昧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自己所见,而不知道还有许多自己没有看见的东西也是存在的。因此,他们办事大都不能成功。只有聪明的人能柔能刚,能圆能方,能存能亡,能显能藏,世人都感到畏惧或怀疑的事情,他们却认为是势在必行。结果正如其所料的那样,有先见之明。

六四

字到不择笔处,文到不修句处,话到不检口处,事到不苦心处,皆谓之自得。自得者与天遇。

【译文】

写字到了不择笔的程度,写文章到了不需要修饰的程度,说话到了不用想就能说的程度,办事到了不用煞费苦心就可办好的程度,这样就叫做自得,就是达到了与天合一的程度。

六五

无用之朴,君子不贵,虽不事机械变诈,至于德慧术知,亦不可无。

【译文】

没有任何作用的朴实,君子也不以为然。虽然不搞阴谋诡计,但是,德行和智慧及一定的技巧,亦是不可缺少的。

六六

神清人无忽语,机活人无痴事。

【译文】

神志清醒的人,不胡言乱语。机智灵活的人,不会去办那些蠢事。

六七

非谋之难,而断之难也。谋者尽事物之理,达时势之宜,意见所到,不患其不精也。然众精集而两可,断斯难矣。故谋者较尺寸,断者较毫厘;谋者见一方至尽,断者会八方取中。故贤者皆可与谋,而断非圣人不能也。

【译文】

谋划并不难,而决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谋划者想尽了各种道理,分析是否适合时宜,其意见是非常精细的。然而,把众多精细的意见汇集在一起,就会模棱两可,难以决断。所以说谋划的人计较尺寸,决断的人计较毫厘;谋划的人对一方面的情况考虑得很详尽,决断的人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作出正确的决断。因此,贤人可以参与谋划,而决断则只有圣人才能。

六八

人情不便处,便要回避。彼虽难于言而心厌苦之。此慧者之所必觉也。是以君子体悉人情,悉者委曲周至之谓也。恤其私,济其愿,成其名,灭其迹,体悉之至也,感人沦于心骨矣。故察言观色者,学之粗也。达情会意者,学之精也。

【译文】

人之常情,不便于让人知道的地方就要回避。对方虽然不便说出口,但是心中却很苦恼,有智慧的人对这点是必须要觉察的。因此君子体悉人情。悉,就是委曲周全的意思。体恤他的不便,帮助他实现心愿,使其成名,不留痕迹,这就是体悉到极点了。这样就能使人从内心深处受到感动。因此说察言观色是初等的学问,达情会意才是高精的学问。

六九

天下事只怕认不真,故依违观望,看言为行止。认得真时,则有不敢从之君亲,更那管一国非之,天下非之。若做事先怕别人议论,做到中间一被谤诽,消然中止,这不止无定力,且是无定见。民各有心,岂得人识见与我相同;民心至愚,岂得人人意思与我相信。是以做事,君子要见事后功业,休恤事前议论,事成后众论自息。即万一不成,而我所为者,合下便是当为也,论不得成败。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