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成长智慧丛书——诚信
1341600000002

第2章 诚信是种传统美德 (2)

“这怎么可能呢,哪有人寄存这么多的钱物却连个凭证都不留呢?再说,家父生病的时候,我一直在他的身边服侍,他的确不曾跟我说起过此事。多谢蒋伯伯的好意,我不能平白无故地接受这一千两白银。”朋友的儿子执意不肯接受。

蒋前黎十分严肃地对朋友的儿子说:“凭证在心里而不是在纸上。我想那是你父亲十分信任我的为人,所以才没有对你说起这件事!可这一切的确都是真的!”

说完,蒋前黎便吩咐仆人将白银封好,装上马车,护送朋友的儿子将银子运回家去了。

换位思考:

没有见证人在场,没有任何凭证,蒋前黎面对千两白银却不为所动,真是一个仁义诚信之人,能交如此朋友,真是人生之大幸。反思一下,你是否也值得朋友如此托付呢?

成长感悟:

得一时便宜,将失去一世的信誉。很多时候,良心和信用远比白银千两、万两更珍贵。

樊於期舍生守信

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叫嬴异人,年轻的时候在赵国充当人质。当时,赵国有个叫吕不韦的富商,他想利用嬴异人提高自己的地位。为了巴结嬴异人,吕不韦送给嬴异人一个美女做妻子,这个美女就是嬴政的母亲。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嬴异人回到秦国,做了秦国的国君,立嬴政为太子,封吕不韦为丞相。

嬴异人死后,嬴政继位当了国君,后来他发现自己并不是嬴异人的亲生儿子,他的生身父亲是吕不韦。按照当时的规定,嬴政不是皇室子孙,不是真龙天子,不但不能继承王位,还要被处死。嬴政为了保住王位,就把所有知道事情真相的人都一一给杀了。最后剩下的是大臣樊於期,樊於期知道嬴政要杀他,就逃到燕国避难,住在朋友荆轲家里。

樊於期深知这个秘密一旦传出去就会引起整个秦国的动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于是他决心保守秘密。

后来,嬴政让燕国交出樊於期的人头。樊於期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主动找到荆轲要他向秦国献出自己的人头,以免秦国找借口发动战争。他在死前对荆轲说:“见到秦王后,你告诉他,我没对任何人说过后宫的秘密。”

嬴政要燕国交出樊於期的人头只不过是个借口,他早晚还是要攻打燕国的。为了阻止秦国发动战争,燕太子丹决定以送樊於期人头为名刺杀嬴政,这个任务就交给了荆轲。

荆轲刺杀秦王失败,被嬴政用剑刺穿了胸膛,在临死的时候他对嬴政说:“樊於期让我告诉你,后宫的秘密他没对任何人说过。想不到秦国这样不讲信义的国家,还有樊於期这样舍生守信的人啊。”

秦王非常后悔当初迫害樊於期这样一个正人君子。

换位思考:

虽然秦王对樊於期不义,但樊於期还是做到了从国家利益出发,舍生取义,真是大丈夫。生活中,也许你无意中发现了同学或朋友不为人知的个人隐私,如果说出来,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自尊或情感,你能做到守口如瓶吗?

成长感悟:

常常说,话到口边留三分,很多话说出来可能就是对别人的一种伤害。有时三缄其口,其实也是最好的守诺。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是我国元代时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为人正直、诚实,《元史·许衡传》里记载了一件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

许衡年轻的时候,有次和几个伙伴一起到河南游历。他们来到河南时,由于那里刚刚发生了一场战争,老百姓都逃走了。许衡和伙伴们走了很久也没找到一家客店,甚至连一户可以讨水喝的人家都没有。头上的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家又渴又饿,难受极了。

这时,突然有人发现前面路边长着一棵高大的梨树,树上的梨子又黄又大,清香诱人。伙伴们都急忙跑到树下,摘的摘,吃的吃,乱成了一团。可是许衡却一个人走到树荫下,拿出手帕擦了擦头上的汗,并没有去摘树上的梨。

一个伙伴招呼许衡说:“许衡,你在干什么呢?快来吃梨呀!既解渴又充饥。”

许衡说:“那梨树不是我的,而梨的主人又不在,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我不吃!”

“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伙伴们满不在乎地说。

许衡笑了笑,诚恳地说:“我不能欺骗我自己,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说完,就坐在树下休息。

直到大家吃了个够,再次赶路时,许衡也没动过树上一个梨。

因为许衡从小养成了讲诚信的习惯,后来赢得别人的尊重,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

换位思考:

战乱之时,许衡和几个伙伴在游历过程中遇上一棵难觅主人的梨树,又渴又饿的伙伴们纷纷摘梨吃,而许衡却以树没主人而自己的心有主人为由不去摘梨吃,也就是说,吃这些“无主”梨,也许可以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足见他是一个十分讲诚信的人。我们也应该做一个行动上和内心里都诚实的人。

成长感悟:

“我心有主”,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恪守自己的操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觉悟,有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

皇甫绩守诺言自罚二十大板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三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就带着他回到外公家住。

外公家是大户人家,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们在私塾里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人,私塾开学的时候,他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要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表兄们一块下棋,一时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了做先生上午留的作业。

外公知道后,狠狠地训斥了孩子们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再加上已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的表兄们平常都很爱护他,看到他没有被罚,心里都替他高兴。可是,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同样的错误,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是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换位思考:

皇甫绩小小年纪,便懂得信守承诺,勇于承担所犯错误带来的惩罚,他成年后之所以能有所作为,与他的品行肯定有很大的关系。你能从现在起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诚信守诺的人吗?

成长感悟:

人要学会为自己的失误和过错承担责任,不能总想着逃避。

质朴诚实的晏殊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作文,在当地被人称为“神童”;十三岁时,他已学贯古今,比许多成年人还博学多才。这一年,朝中重臣张知白奉旨前往晏殊家乡视察旱灾,他发现晏殊极有文采,就将他带往京城举荐给了宋真宗赵恒。

当时,正赶上进士殿试,宋真宗就让晏殊与其他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试卷发到手后,晏殊仔细阅读试题,结果他发现试题上要求作的赋自己十几天前刚写过,当时他写的这篇赋还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一致的评价是文辞华丽、想象丰富、内涵深刻。

晏殊知道,只要将这篇赋原封不动地默写在考卷上,一定会得到宋真宗的青睐。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如实向宋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给他。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当场任命晏殊为秘书省正字,特许他进入皇宫读书。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可是晏殊每日办完公事后,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宋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宋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陛下,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没有这样做。所以我是有愧于皇上夸奖的。”

宋真宗称赞他既有真才实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几年之后便让他当了宰相。

换位思考:

晏殊发现考试试题自己事先做过,就认为对别人不公而及时提出。生活中,很多同学却为了考出高分,不惜抄袭、夹带,你认为这样做是对是错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晏殊的诚实品格呢?

成长感悟:

一个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

商鞅立木取信

战国初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中,秦国的实力最弱小。秦孝公即位后,对秦国的处境和地位非常着急。

为了求得有识之士的辅佐,秦孝公颁发了求贤令:凡能出谋划策让秦国强大的人,就封高官,赏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