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州开元寺,马祖道一问他:"秀才到什么地方去呀?"宣秀才回答:"入京选官去。""要到长安啊,秀才不嫌远吗?"宣秀才开玩笑说:"远也没法子呀,大师这里另有选场没有?"马祖问道:"目前嫌什么?"秀才说:"你这里能选官吗?"马祖道一大喝一声,道:"非但秀才,连佛亦不做!"天哪,连佛都不做,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宣秀才忽然有所醒悟,立刻抛下书箱,跟随着马祖道一出了家,法名灵默。马祖一边给他落发,一边说道:"给你剃头可以,但你的大事因缘却不在我这里。"宣秀才,不,眼下已经变成了禅僧灵默,才不相信呢。天下衲僧都说你马祖这里是选佛场,人们不远千里争相来投,大事因缘不在你这里了却,还能到哪里?
灵默遂即留在了马祖座下,种田劳动,参禅修行。在受了具足戒之后,有资格云游去了,他仍然舍不得离开。然而,他眼睁睁看着师兄弟们一个个鲤鱼跳龙门,化作飞龙穿云播雾而去,自己虽然勤修苦练,却久久不能透脱最后的禅关。
一天,灵默禅师与百丈怀海随侍马祖道一在山游览。一群野鸭子嘎嘎叫着从头顶飞了过去。马祖没头没脑地问百丈怀海:"是什么?"百丈怀海举目望了望,说:"是野鸭子。"马祖之所以明知故问,自有其精妙的禅机,是在点化怀海感悟自己那时时作用的心性。但是,怀海的心跟随外面的境界所转动,只能看到野鸭子。待到野鸭子在天空中消失得无影无踪,马祖又重新提起话头:"到什么地方去了?"百丈怀海的心,仍在野鸭子这一外在景象上,随口答道:"飞过去了。"马祖见怀海面对大好契机而不领悟,便痛下杀手,一把扭住怀海的鼻子,使劲一拧,疼得他嗷嗷直叫。马祖大喝一声:"再说飞过去了!"百丈怀海负痛,恍然大悟!亲眼目睹了这一全过程的灵默,又急又气,异常恼怒,不顾一切地冲着马祖嚷嚷:"师父,你偏心眼!想我灵默,当初舍弃大好前程,跟随你出家,无非是为了发明心地,彻悟本来面目。可是,直到如今,我却仍像钻在黑漆桶中一样!刚才这样的大好机缘,你为什么单单点化怀海上座,而不提携我呢?"马祖手指着他,哈哈大笑。灵默被笑急了,上前捂住师父的嘴:"你这老汉,今天必须给我一个交代!"马祖说:"好吧。你看,怀海的这双鞋多好啊!让他脱下来,穿到你的脚上。"灵默没有去,因为,他的脚比怀海的大多了。"师父,他的鞋太小了,就是再好,我也穿不进去。"马祖冲他瞪着眼睛,不通情理地呵斥道:"那么好鞋,为什么让他穿?你不会拿刀把自己的脚削一削?"灵默明白了,马祖是在以鞋誓喻刚才的悟道因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机缘,犹如治病,必须对症下药。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带着哭腔乞求说:"师父,您老人家大慈大悲,指示我一条开悟的明路吧。"马祖严肃地说:"我早就对你说过,你出家的师父是我,明心见性的老师却另有其人。可你不相信,偏要在我这里寻觅捷径。你呀,像这样,驴年马月去吧!""那么,就请师父将那与我有缘的宗师告诉我。"马祖点点头说:"从这里向西七百里,就到了南岳衡山。在衡山的一块大石头上,住着一位希迁和尚。人们称他为"石头大师"。你去找他,必定大有收获。"灵默像一匹脱缰骏马,仰天长啸一声,绝尘而去。
灵默日夜兼程,五天就跑了七百多里路程,到达了衡山脚下。然而,在参拜石头希迁之前,他先自言自语说:"若是一言相契,我就留下;若是彼此不能契合,我掉头就走!"古代禅师就是有这个气概,开悟见性这件事,来不得半点客气。灵默行囊未放,草鞋未脱,直接上了法堂--省得要走的时候再费事了。他展具礼拜之后,一言未发,默默站立在了一边。
石头大师瞥了他一眼。一眼就够了,知道他是个难得的法器。不过,玉,不琢不成器;禅,不激无契机。石头大师垂下眼帘,淡淡地问道:"什么处来?""江西。"灵默回答得很准确,却错过了大好禅机。石头大师仍然不动声色:"受业在什么处?"这还用问吗?江西马大师的选佛场烘炉大开,天下衲僧如江河归海。不跟随马祖学禅,还能跟什么人?灵默不屑回答,拂袖而去--他倒是说到做到。然而,在他恰恰走到门口的时候,突然听到石头大师在背后大喊一声:"黎〔1〕!"灵默一只脚留在门里,一只脚已经跨出门外,蓦然回头。
他刚一回头,石头大师喝道:"从生到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做什么?"灵默在石头希迁的激发下,回眸一瞥,清清楚楚领悟到了自己本来的"这个"。他开悟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立刻折断了自己行脚用的拄杖子--从此不再云游参访,石头大师的道场,就是心灵的家乡,就是归家稳坐的地方。
唐贞元初年(785年),灵默禅师住持在浙江天台山附近的白沙道场,后来,越州观察使被他的机锋所折服,恭请他移锡〔2〕来到婺州(今金华)五泄山,大开弘化。史称"五泄灵默"。
一日,在法堂,一位弟子问道:"什么东西比天地还要大呢?"实际上,他是在询问自性。祖师有言:天不能盖,地不能载。说的就是自性。
然而,自性无形无相,说似一物即不中,所以,五泄灵默禅师的回答是:"没人识得它。"弟子追问:"还可以雕琢吗?"五泄禅师说:"你下手试试看。"自性无形,如何雕琢?但是,若是不能雕琢,如何焕发其照天照地大光明?因此,不妨就在这不能下手处下手试一试!
座下的另一个弟子感受到了美妙的禅机,听得心花怒放,忍不住站立起来,合十问道:"这个法门,世界开始以前与毁灭之后,是个什么状态呢?"五泄灵默不答反问:"你说,目前的状态,已经成了多久了?""师父,弟子不会。"他在装傻充愣,企图引逗师父露出一些消息。
"去,我这里没你问的。"五泄禅师才不上他的当呢。因为,香粉涂白的脸,淋不得雨;气儿鼓胀起来的肚子,饿不得饭。从外面得来,不是自己的家珍。师父悟到的,是师父的,师父不能代替你解脱。
弟子"贼心不死":"难道,和尚就没有接引人的方法?"五泄禅师自有降龙伏虎的手段,所以,敢于置身龙潭,不怕横身虎口,故意说道:"等你要求接引,我即接引你。"这句话,倒像是引人上钩的香饵。弟子果然紧紧咬住:"现在就请和尚接引。"五泄灵默禅师问道:"你,欠缺个什么?"六祖彻悟之后说,没想到,自性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说的第一句话也是:"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既然自性人人本具,个个圆成,请问,你还欠缺什么?你能缺少什么?弟子忽然醒悟了。
第三个弟子功夫颇深,直截了当问道:"如何得无心三昧?"五泄禅师气吞山河:"倾山覆海晏然静,地动安眠岂采伊。"天哪,这是一种怎样的神奇境界啊:高峰倾倒,大海颠覆,但在开悟的禅师听来,却安然无声;大地震颤,地动山摇,却还能酣然入睡,不理不睬!我们看,这三位禅僧,恰似三条水灵灵、活泼泼的金色鲤鱼,争相跃向龙门。因为,他们以自己灵动的禅心,感受到了五泄禅师为他们慈悲示现的禅机。第一个禅僧从空间上问,第二个人由时间上说,第三位直接问如何是无心。他们问的角度虽然不同,其实九九归一,都未离开自性。自性不一不异,不即不离,不欠不余,不动不摇。
元和十三年(818年)三月二十三日,五泄灵默禅师沐浴焚香,端坐在禅床上,为弟子们说偈曰:法身圆寂,示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归一。吾今沤散,胡假兴衰。无自劳神,须存正念。若遵此命,真报吾恩。傥固违言,非吾之子。
当时,有位禅僧问:"和尚向什么处去?"五泄禅师说:"无处去。""我为何看不见?""非眼所能睹。"五泄禅师说完,飘然而逝。
景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伟大文学家辛弃疾用他生花的妙笔,呈现给我们一幅美得令人心悸的元宵观灯图。尤其是最后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对于"美人"--绝对美的境界--理想的追求:"众里寻他千百度"--好辛苦;"蓦然回首"--因偶然而更加惊喜;"那人"--绝对的美;"灯火阑珊处"--灯火幽暗、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
在付出了寻寻觅觅的艰辛与绝望之后,无意中偶然一回头,忽然之间,在最为平凡的地方,却发现了理想之所在--这个过程,与五泄灵默禅师的悟道何其相似!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只有在拉开适当的距离之后,才能在不经意之间、不经意的地方,蓦然发现。在古代,禅宗祖师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创造这种契机,令禅僧猛然顿悟。从上一则故事里我们知道,汾州无业国师就是在参马祖而无所得,正要非常失望地离开之时,马祖在他身后大喝一声:"大德!"无业下意识地转回头来。马祖紧接着问道:"是什么?"就像晴天霹雳,轰然一声,无业突然大彻大悟了!
不仅是汾州无业,西山亮座主也是这样开悟的。亮座主是四川人,善于讲解经论,颇为自负。一日,他来参马祖道一。马祖问:"听说座主讲得经论,是否?"亮座主答道:"不敢!"马祖再问:"用什么讲?"亮座主道:"用心讲。"马祖说:"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如此怎能讲得?!"在古代娱乐场所,工伎儿是随着锣鼓等乐器之节拍,表演各种杂技动作的演艺者;和伎者则是调弄音乐、以配合演艺者进行表演的伴奏者。马祖的意思是说:这二者都是受人摆布的角色,不能自己做主。
亮座主不服,大声反问道:"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谁知,马祖点点头说道:"却是虚空讲得。"亮座主认为马祖的说法不正确,于是,也不施礼,便起身告辞。正当他准备下台阶时,马祖道一突然在背后大声招呼道:"座主!"亮座主刚一回头,马祖逼拶问:"是什么?"亮座主豁然大悟。后来,亮座主隐居于洪州西山,从此再也没有了消息。
既然马祖十分精通这一方法,为何不直接用到五泄灵默身上,反而指点他去见石头大师?--无论多么精妙的方法,用得多了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只有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蓦然回首的效果。
这一方法传到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怀海手上,他更将其发展成了一种经典的教法:在百丈山,到上堂的时候,大家刚刚站好,百丈怀海不但不说法,反而抡起禅杖,将大伙打散。当人们逃到法堂门口,他又突然招呼大家。众僧蓦然回首,他便急切地追索道:"是什么?"这,就是享誉禅林千百年的"百丈下堂锦句",无数禅僧由此契入了禅的堂奥。
五泄灵默禅师也好,亮座主也好,以及百丈的"下堂锦句"也罢,蓦然回首,豁然大悟,得来看似毫不费工夫。其实,若无"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基础,你就是千百万次回头转脑,除了把脖子扭伤,必将一无所获!
王国维〔4〕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据日本《产经新闻》2008年10月8日报道,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因为"小林-益川理论"摘得了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可是,您知道吗?这个改变世界的理论,居然是洗澡的产物。
获奖之后,有记者问他们在"小林-益川理论"的研究上花费了多少心血,小林诚说:"很简单,一想明白,噌一下,研究成果就出来了。"上世纪60年代,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在日本京都大学相识,二人对物理的科学意趣相投,一拍即合,准备研究一些"有趣"的东西--自发对称性破缺。
虽然对称与守恒是现代物理学的核心,但当代物理学依然执迷于对称中的"破缺"。
现代物理理论认为,宇宙爆炸时应产生同等数量的正物质与反物质,二者相遇会湮灭。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世界将一无所有,人类也不会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那场开天辟地的大爆炸中,由于某种缘故,正物质终于战胜反物质,世界得以幸存。物理学家们认为,"对称性破缺"是隐藏在其中的关键原因。
最早对宇宙对称性提出挑战的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于1956年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两人因此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在实验中发现了K介子衰变过程打破了宇称和电荷的联合对称,他们因此获得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小林诚和益川敏英二人,也以此作为科研方向。他们两人的个性完全不同,小林诚沉默寡言,擅长精密的试验;益川敏英则性格开朗,笑声不断,长于理论思维。益川敏英说:"那时候,我每天晚上在脑子里做好模型,早上告诉小林,在试验中验证。"当时,两人预测的夸克种类是四种,这样才符合"自发对称性破缺"的设想。
但是,在实际试样中只发现了三种,两人的研究走上绝路。因此,他们的试验中断了半年。1972年的一天,益川敏英正在家里洗澡,突然想到了"六元模型"。他解释当时的情景说:"洗完澡,脑子突然清醒,虽然只是单纯的设想,但是总算突破了四元模型的限制。"--这就是"小林-益川理论"的来源。第二天早上,益川敏英向小林诚解释了他的设想,利用暑假的两个月时间,两个人在实验室中顺利完成了验证工作。
1973年,他们的研究结果出版,震惊了物理学界。一直到2001年,美国和日本的粒子学者各自发现了自发对称性破缺的真实存在,证实了二十多年前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结论。
目前,仍然还有在爆炸之初产生的同类对称性破缺没有得到解释。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的理论为这些问题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线索,他们将人类探索物质世界起源的旅程带到了最后一步。"小林-益川理论"也因此成为支撑亚原子物理学标准理论的重要支柱。
心语
禅林之中,将蓦然回首,直下照见自心的灵性,叫做"回光返照"。石头大师《草庵歌》云:"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回光返照,即将向外驰的心收回来,向自己内心深处观照。这种方法,与儒家的"内省"十分接近。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把内省作为加强道德修养、磨砺自身品质的良方。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5〕。他在《论语·颜渊》中还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工作生活之中,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见一些挫折,遭遇某些痛苦。如何调整自己心态?如何消弭精神压力?如何恢复内心的平静?回光返照--通过内省,让智慧的光芒照进自己的内心,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剂良方。
所谓内省,就是静下心来,有意识地省察、思考自己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并向内观照自己念头起灭、心绪流变等等活动,追寻、分析思想根源。通过内省,我们会发现,我们有些情绪、行为非常可笑,只要转换一个角度,柳暗花明,就能从困顿中解脱出来;通过内省,还会觉察到我们很多时候是自作多情、自己找事、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卸掉不必要的包袱,自然就轻松起来;通过自省,我们会发现世界如许广阔,我们的心地如此宽容,很多磕磕绊绊不过是路上的风景……
内省是一种智慧,有着神奇的魔力,可以优化我们的生命。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若兰菊一般清高;以穹隆之量内省,则德如大地一般广厚。有什么样的内省,就有什么样的境界;内省的程度,决定着思想的深度,进而影响着人生的高度。
〔1〕(shé)黎,意为高僧。〔2〕移锡,指僧人移换寺庙。〔3〕这首《青玉案·元夕》为辛弃疾所作。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4〕王国维(1877-1927),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人间词话》是他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5〕见《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