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迎面撞上禅2:万物有情
13425500000023

第23章 繁华都市里的清修(3)

王安公司是华裔科学家王安博士于1951年创建的,从几百美元起家,由电子零部件做起,逐步设计出并生产了独具特色的专用电脑和文字处理机。正是靠这两种产品,王安公司在很短时间内发展成了庞大的电脑王国,创造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成就。那时,王安公司的专用电脑与文字处理机都达到了同类产品的顶峰,似乎不用改进也无法改进了。因此,公司在管理决策方面,以完善服务、巩固守成、平稳消化为主。应该说,王安博士对这两种产品的判断是正确的,它们的确已经达到了至高的绝顶。但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那只有一种功能的文字处理机,虽然在文字处理这个百尺竿头无法再进一步了,却可以向多用途方向转化!因此,当其他公司具有多种功能的个人计算机一经推出,便迅速取代了他的公司生产的文字机。同样,当计算机业正在向通用化、规范化发展之时,王安仍然坚持生产自己的专用电脑,这不但使产品销路越来越窄,而且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产品竞争力益发下降。

1991年,是王安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性的一年。但是,公司既没有推出客户需要的新产品,又在服务方面向老顾客多收费,使新用户望而却步,老客户纷纷离去。到1992年6月财政年度报告中,王安公司销售额已经下降到19亿美元,累计亏损16.6亿美元。到年底,欠债高达25亿美元,只得宣布破产。王安公司在到达顶峰之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是它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

没有创新,没有超越自我的勇气,无论多么庞大的企业,最终必然兵败商场。与王安公司相反,TCL却是一个不断从百尺竿头重新进步的公司。

提到TCL,大多数人马上会将它与彩电联系起来,可能还有一部分人会想到电话机;可是,你是否清楚,现在规模巨硕的TCL企业航母,是从小小的磁带起家的。当他们的磁带生产达到高峰,利润实现了最大化时,他们不肯安于现状,毫不犹豫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生产领域--电话机。几年以后,TCL电话机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利润更是全行业之首。他们照样没有在巅峰停留,没有去享受辉煌时刻的荣光与陶醉,而是以电话机产生的利润为基础,挺进了生产技术更高层面的彩电行业。

当时,中国的彩色电视机生产行业已经处在饱和状态,竞争异常惨烈。李东生--TCL的掌门人,却慧眼如炬,从饱和之中看到了短缺,在白热化的竞争里找到了冷僻的空当--大屏幕彩电。那时候,国内生产厂家都在21英寸以下彩电产销上打得不可开交,而国外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的大屏幕彩电,国内生产厂却无人问津。于是,TCL一出手就不同凡响,直接从彩电生产的未来趋势切入。短短几年之后,他们一举超越了长虹、康佳,跃升为中国彩电行业老大。李东生大旗一挥,又开始了向信息产业大举进军……百尺竿头,至高至尊,但也是"穷途末路"。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这个变,就是要舍得离开那个"竿";百尺竿头重进步,关键就是要舍弃安逸的现状,敢于冒险,勇于变异。

我们可以看到,TCL每次主动变异之后,都是"朗州山,澧州水,好一派自然风光",好一个崭新天地,好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心语

百尺竿头,到了竿子的顶端,再向上已经再无竿可攀,怎样才能更进一步呢?就禅宗修行而言,这叫"虚空迈步"--脚步直接向空中迈去。祖师们还有一句更直白的话--"悬崖撒手"。不管是虚空迈步还是悬崖撒手,似乎都是死路一条。当然,祖师们不会让人自杀,而是叫人"万般放下,直下承当"--

当你真的向虚空中迈出探索的一步时,当你真的撒手悬崖时,你会豁然发现,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只有大死一番,才得大活。大彻大悟必然经过这个阶段。

我们日常也经常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在现实中如何进这一步呢?我们分析世界上最成功的苹果公司就会发现,除了早期产品,其后来发展的电脑产品、数字产品、通讯产品,都是另辟蹊径。也就是说,都是离开原来的竿头,重新创立一根高竿。

因此,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指在原来竿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同样,更进一步自肯承当的前提是,必须离开"一览众山小"的绝顶,舍弃辛辛苦苦得来的优势地位,平地起楼台,再创新业绩。

禅修至百尺竿头,那是最舒适的禅悦之乡,其愉悦状态,足可超越人类最强烈的肉体快感一万倍。所以,修行者心中但有一丝贪恋,也不肯去悬崖撒手。同样,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更进一步"的选择机会人人都曾有过,幸运的人很可能多次面对这样的机遇。然而,大部分人因为贪图已有的名利地位,贪图稳定安逸,心动而没有行动,让机会流失了。还有一部分人,心中计划了无数遍,甚至已经筹划出了行动方案,可是,因优柔寡断,畏首畏尾,不敢采取真的行动,就在其瞻前顾后,犹豫再三之时,窗口悄悄关闭了。

对于真想有一番作为的人来说,彷徨犹如醉酒,拖延等于死亡。我们必须要有虚空迈步、悬崖撒手、置死地而后生的大丈夫气概,放下一切,直接承当。

4.深挖自己潜能

在波澜壮阔的禅宗史上,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没有开创门派,但法乳源远流长,滋润后人到如今;他未标一宗,而禅风为当时天下丛林所推崇。他就是南泉普愿的得法弟子,赵州从谂。

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郝乡(今山东曹县)人。因他晚年住持在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院,人称赵州。他从小出家,随师受业。后来,听说南泉大师道法冠绝当代,便跟随着业师从山东行脚到了池阳,前来参谒普愿。

那天,南泉大师接待了许多来访者,着实有些累了,从谂来到方丈参拜时,他正半倚半靠在禅床上养神。他见进来了一个小沙弥,随口问道:"从什么地方来呀?"小从谂不像一般人那样报出地名,而是说最近离开的寺院名称:"瑞像院。"像南泉普愿这样的大宗师,枯枝草叶,随手拈来皆禅意;一言半语,脱口而出是机锋。他说:"既然从瑞像院来,还见瑞像吗?"从谂虽然仅仅是个小沙弥,但他知道,南泉大师问的不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而是另有所指。他看到南泉在禅床上右胁而卧,手托脸腮,好不随意,好不自在,宛若佛的涅之像。他灵机一动,答道:"没有看到瑞像,倒是见到了卧如来。"南泉普愿一骨碌从禅床上坐了起来,认真打量了这个机敏伶俐、人小鬼大的小家伙几眼,问:"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从谂明白,南泉大师有意收他为徒了。但他仍实话实说:"有主。""哪个是你的主?"南泉一语双关,问人更说禅。从谂机智地将两个问题都避开,恭恭敬敬合十说道:"早春犹寒,祝愿和尚法体安康,事事如意。"南泉大师见这个小沙弥天真活泼又彬彬有礼,聪明乖巧且机智自谦,就高高兴兴将他留在了身边。从此,南泉有心栽培,处处砥砺;从谂得遇名师,时时吸纳。他们师徒二人教学相长,佛法缘分格外殊胜。

一次,南泉上堂,刚刚升座准备说法,从谂从大众中站了出来说道:"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父快说。"南泉一言不发,离座回了方丈。从谂得意洋洋,对师兄弟们说:"这老汉平日里讲经说禅嘴里溜着呢!今天被我一问,连一句话都答不上来。""离四句,绝百非",既不能用语言分别,也不能当做知识推理思索。南泉就像当年佛陀一样默不作答,并起身离去,是在暗示从谂:不要在语言上兜圈子,不应在道理上生执著,总而言之,这些都不是用功的地方。可惜,从谂不识金镶玉,丢了真龙拣蛇皮,还在自鸣得意。

第二天,南泉照例上堂来。从谂如法炮制,问道:"明头合,暗头合?"南泉仍然不置一词,下座走回方丈。从谂冲着他的背影大笑道:"这老和尚又被我问得哑口无言,无话可说了。"这时,首座和尚一撇嘴,鼻子里哼了一声,不屑地说道:"你也太浅薄无知了!说什么和尚没有言语,分明是你没有领会和尚之意!"从谂恼羞成怒,打了首座一禅杖,说:"这棒子应该是南泉那老汉吃!"首座不再理会他,只是高深莫测地一笑。这一笑,笑得从谂毛骨悚然。因为他内心非常清楚,自己是裹着糖蜜吃黄连,嘴甜心里苦。虽然逞得一时口舌之利,心中的困惑并未减少半分。而且,他也从师父两次默然离座中,隐隐约约感受到了一些什么。究竟是什么呢?他又说不很清楚。他多次向师父请教,南泉却总是避而不答。因此,从谂要采取非常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