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帝国风云录
13459800000396

第396章 最强烈的欲.望

武烈侯指挥北疆大军获得历下大捷,摧毁齐军主力,包围临淄城的消息在本年度的最后一天传到咸阳,咸阳一片欢腾,新年后更是举城欢庆,但咸阳宫的气氛却十分紧张,秦王政和内廷近侍大臣通宵达旦地分析和推衍中土局势的发展,数次召集在京的中枢大臣们就统一进程等诸多国事进行商讨。

商讨的重点不是统一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也不是大秦距离中土统一已经近在咫尺,而是武烈侯强大的实力对咸阳所造成的威胁,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将对中土统一造成何种未知的伤害。

以咸阳在战前的预测,武烈侯此次要与齐国打一场硬仗,北疆大军的实力将受到损耗,这有利于咸阳遏制武烈侯实力的膨胀,有效缓减北疆对咸阳的威胁,然而事与愿违,武烈侯竟然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了齐国,再次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武烈侯在控制了北方边郡后,又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山东,而夹在其中的河北属于老秦人的势力范围。想象一下,假如武烈侯和老秦人在此刻联手向咸阳施压,要求分封功臣,咸阳拿什么阻止?

当然,武烈侯在离石会面的时候,已经向秦王政做出了承诺,但他现在是否信守承诺?秦王政没有任何把握,只能加大对功臣们的封赏力度,在某些国策上进行调整,以此来赢得武烈侯的好感,希望武烈侯能以大秦为重,坚持中土统一的政治理念,与咸阳在国策变革的方向上始终保持一致。

秦王政急书武烈侯,一边恭贺其在山东战场上所获得的胜利,一边隐晦地试探他对山东镇戍的意见。

与此同时,王翦也在得到秦军包围临淄的消息后,马上急书武烈侯表示恭贺。

王翦在书信中征询宝鼎对中原战局的最新看法,并就战局的发展委婉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王翦认为,秦军在历下摧毁齐军主力,包围临淄后,齐国败亡在即,中原战局的发展对大秦十分有利,为此他建议,北疆军马上转战淮北战场,与中原军东西夹击,击败楚国的淮北军队,直杀寿春。目标是攻克寿春,大秦兵锋直指江淮,饮马大江。

北疆军至今还没有拿下临淄,也还没有攻克琅琊、胶东和东莱,齐国超过半数的疆土还控制在齐人手上,而北疆军南下前武烈侯曾明确说过,北疆军只有两个月的作战时间,之后北疆军必须返回北疆,也就是说,北疆军在山东作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武烈侯坚持中原决战的最终目标是吞灭齐国,而不包括攻占楚国的淮北甚至渡淮攻克楚都寿春,那么,局势发展到现在,武烈侯是否还会坚持既定的攻击策略?

王翦不知道宝鼎在离石会面的时候已经向秦王政承诺坚决反对功臣分封,这一承诺事实上也就这兄弟两人知道,但从宝鼎所坚持的国策变革策略来看,宝鼎在坚决推行王子分封的同时,也从来没有明确的公开的反对功臣分封。

王翦、公子腾等人在洛阳军议的时候,曾就咸阳宫限制封国一事提出过异议,这其实就是试探宝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态度,宝鼎当时的态度是支持增加封国的数量,王翦和公子腾因此判断宝鼎极有可能在时机合适的时候,以武力胁迫咸阳进行功臣分封。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估猜,而宝鼎指使甘罗蓄意挑起事端打击关中熊氏,决心要掌控司空府,竭尽全力进行直道修筑后,宝鼎不遗余力地拓展北疆实力的图谋已经清楚地表现出他要在北疆称霸的野心,这无疑进一步肯定了他们的估猜。

以上终究还是判断,王翦必须知道宝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真实态度,所以他写了这份信,提出了新的攻击策略,希望宝鼎能带着北疆军转战淮北战场,攻占淮北,夺取寿春,把这场决战的目标延伸到楚国,这样宝鼎不但可以借机留在中原,从容布局,掌控山东,还能帮助老秦人横扫两淮,为渡江作战做好准备。老秦人一旦建下显赫功勋,又控制了两淮之地,那么他们与宝鼎联手威逼咸阳,足以迫使咸阳在山东和两淮建立新的封国。

封国只能由王子掌领,目前公子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各领一封国,而公子峤出镇地方不久,功勋不足,假如同时建两个封国,那咸阳宫还要派出一个寸功未立的王子,但这两个王子都没有资格领封国,这是秦王政只有一个选择,修改律法,让寸功未立的王子也能领封国。

如果律法如此改动,秦王政就违背了大秦的“法治”原则。“法治”原则一旦被推翻,等于“法治”的堤坝就轰然崩溃,接下来,咸阳宫和功臣之间的矛盾会骤然激烈,像武烈侯公子宝鼎、武成侯王翦这样的功臣们必然会对抗中央,形势急转直下,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秦王政和咸阳宫妥协,分封功臣。

这一谋划能否实现,完全依赖于宝鼎在功臣分封一事上的态度,假如宝鼎拒绝了王翦的建议,那么王翦就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宝鼎在离石会面中与秦王政做出了不利于大贵族大功臣利益的妥协。

宝鼎为什么在最关键的时刻在最关键的利益问题上与大贵族大功臣们产生严重分歧?难道宝鼎不希望得到分封,称霸一方?显然宝鼎另有谋划。从北疆目前的局势来看,宝鼎要发展北疆,要拓展自己的实力,但依赖于咸阳的财赋支持,因此他受到了咸阳的钳制,目前不具备在北疆割据称霸的实力,他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布局。

这样一看就清楚了,宝鼎的目的很明确,挑起咸阳宫和功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拖延统一的进程。功臣和地方的势力越大,秦王政和咸阳宫就越是依赖于宝鼎的北疆武力,对北疆越是支持,北疆发展就越快,宝鼎的实力就不断膨胀。等到某一天,宝鼎认为自己的实力可以割据称霸了,那么他就会倒戈一击,于是一切水到渠成,功臣分封,再建诸侯。

新年后,宝鼎先是接到了王翦的书信,接着又接到了秦王政的书信。

宝鼎没有多加考虑,回信王翦,委婉拒绝了他的建议。目前戍守北疆数千里防线的镇戍军只有十六万,其中只有一半是主力军队,这导致北疆防守力量非常薄弱,而南下作战的北疆将士大部分出自北方边郡,其中至少有两个军的将士来自楼烦等北疆诸种部落,这些将士远离故土,短暂作战可以,但长期作战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危及到军心和士气,所以一个月后,北疆军一定要攻克临淄,然后便带着战利品火速返回北疆。

宝鼎在信中告诉王翦,决战之后,齐国已经灭亡,关东六个诸侯国只剩下楚国了,楚国不足为虑。虽然楚国有淮河和大江两道天险,易守难攻,但大秦对楚国已经形成了包围,击杀楚国不过是时间问题。

大秦在过去的几年里势如破竹,连灭韩魏赵燕齐五国,疆域飞速扩大,但大秦是否实际控制了这些疆域?是否稳定了这些疆域?是否收服了这些疆域的民心?大秦的各种政策是否在这些疆域得到推广和实施?关东五国的民众是否知晓和认同了大秦的这些政策,并逐渐接受大秦的统治和中土大一统的事实?

宝鼎认为大秦在统一了大河流域之后,有必要减慢统一进程的速度,先把大河流域的广袤疆土稳定下来,让关东民众有喘息的时间,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大秦的统治带给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他们看到统一的好处。

大河流域的稳固将给大秦带来国力上的飞速增涨,而财赋的增长将大大推进大秦武力的增长。大秦越来越强大,而楚国越来越弱,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楚国还能支撑多久?

宝鼎把决战之后中土局势的变化和自己对统一进程的看法也写在了回复秦王政的信中。

宝鼎明确告诉秦王政,山东的镇戍交给公子扶苏,蒙氏和冯氏将辅佐公子扶苏稳固山东,以山东的稳固来保证中央对中原的控制。至于两淮战场,还是尽数托付于王翦老将军为上策,未来攻楚大战的重任也只有老秦人才能承担。

接着宝鼎对东南镇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考虑到南征灭楚还需要数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南局势的发展至关重要。宝鼎为此恳求秦王政,调章邯镇戍江南,调杨端和为西南远征军的统率,也就是说,宝鼎在统一之前,要控制东南局势的发展,要把江南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确保东南局势按照自己的设想逐步推进。

王翦接到宝鼎的回信,心情极度恶劣。

他召集中原各军统率,把王贲、麃浚、冯毋择和李信都请到了中军大帐,把宝鼎的书信给他们一一传阅。

将军们对分封的渴望非常强烈,尤其随着中土统一的来临,这种渴望正在演变为野心,而这种野心不分派系,只要是功勋显赫之辈,无不梦想,但武烈侯端起一盆冷水,狠狠地泼在了他们的头上,让他们透心凉。

武烈侯不想分封?不想做一方诸侯?不想称霸中土?这是不可能的事。这世上没有圣人,圣人都是杜撰出来的幻觉,是失败者的一种自我慰籍。武烈侯不是圣人,他从赤手空拳走出北疆到现在,所谋取的都是利益,而且都是大利益。

那么武烈侯为什么在分封唾手可得的时候放弃了?

王翦不说,他请将军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些将军们无一不是出自豪门大族,对当前的咸阳政局都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经过一番深思后,唯一得到的答案就是武烈侯要做吞噬中土的“渔翁”。

当秦王政和咸阳宫为了中央集权,与豪门贵族和地方势力打得两败俱伤之后,出面收拾残局的就是武烈侯,而那时候的武烈侯拥有一个强大的北疆,拥有一支几十万人的强悍军队,无论是秦王政和咸阳宫,还是豪门贵族和地方势力,都不是他的对手,都将被他所吞噬,然后,这天下就是武烈侯的天下。

几天后,王翦再一次召集诸军统率,做出了与项燕决战的决策。

现在楚国应该得到了武烈侯带着北疆大军杀进齐国,齐国遭到致命打击败亡在即的消息,这个消息对楚国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寿春必然惊惶失措,楚军上下更是人心惶惶。

楚国这时候最怕什么?当然是害怕武烈侯在攻克临淄后,率大军进入淮北战场,与中原秦军联手渡淮作战。武烈侯进入淮北战场的可能性有多大?对楚国来说,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无须怀疑。既然武烈侯肯定要进入淮北战场,那么楚国会拿出何种对策?退守淮河,力保寿春。

这样战局的发展就一目了然了,项燕和淮北的楚军主力不会再打了,再打就被中原秦军拖住了,那等于给武烈侯南下淮北赢得了足够的时间,所以项燕要带着淮北楚军逐渐后撤。

这就是中原秦军发动决战,给予项燕和淮北楚军致命一击的最好机会。假如等到武烈侯拿下临淄,带着北疆军撤离了,那战机也就消失了。

王翦需要这场决战,以便杀过淮河,为尽快渡江作战消灭楚国打下基础。只有消灭楚国,以老秦人为首的功臣们赢得了显赫功勋,控制了江淮和江东,功臣们才有本钱和咸阳对抗,才有可能逼迫咸阳建立更多的封国,才有机会挑起秦王政和武烈侯、中央和北疆之间的争斗。

武烈侯想做“渔翁”?武烈侯做了“渔翁”,功臣们岂不陷入被动?所以,功臣们要做“渔翁”,而让武烈侯和秦王政这两头老虎去打个头破血流。

王翦的决策赢得了将军们的一致支持,不分派系,绝对支持,上下齐心。

秦王政看到宝鼎的回信,心中的不安减去了几分。

在中枢议事上,秦王政做出决策,武烈侯和北疆军拿下临淄后,马上返回北疆,山东镇戍由公子扶苏负责,蒙武辅佐。

这一决策在中枢大臣们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应。很明显,秦王政和武烈侯在分封一事上达成了约定,武烈侯为了赢得咸阳的财赋支持发展北疆,向秦王政做出了妥协,帮助秦王政压制功臣,反对功臣分封。

顿时各种声音充斥了秦王政的双耳。

冯劫、蒙嘉等关东系大臣马上警告秦王政,武烈侯不会放弃分封,这是他的以退为进之策,几年后等到北疆实力强横了,秦王政和功臣、中央和地方因为矛盾激烈而打得两败俱伤之际,也就是武烈侯出手之时。所以他们的建议是,命令武烈侯继续南下攻打楚国,加快统一进程的速度,借此机会消耗武烈侯的实力。

隗状、王绾、公子腾、公子豹等大臣也建议秦王政把统一大战继续下去,一鼓作气消灭楚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王政不为所动。他的心里非常清楚,继续攻打楚国,不要说咸阳的财赋支撑不了,更严重的是,中央会迅速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封国建立得越多,也就意味着距离功臣分封越近,这是秦王政绝对不能接受的事。

秦王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是中枢一致要求南征灭楚,而是朝野内外的功臣们对“分封”的强烈欲望,这种欲望让秦王政有一种无力抵御之感,如果没有武烈侯的支持,没有茅焦、李斯、周青臣这些来自寒门的法家大臣们的支持,秦王政相信自己肯定支撑不住。

秦王政没有理由直接反对中枢的决策,他只能以武烈侯坚持要在两个月后返回北疆为借口,设法拖延,只要拖到武烈侯带着北疆军撤军了,那么中枢的这一决策也就失去了实施的可能。

中枢大臣们看到秦王政久拖不决,于是又要求秦王政在山东建封国。这个理由很充足,山东距离咸阳太远,而山东形势能否迅速稳定下来不但直接关系到中原的稳定,还直接关系到南征灭楚。假如山东的齐人不停地叛乱,中原总是面临危机,那秦军又如何南下攻楚?

秦王政同样没有理由拒绝。燕南建封国了,代北和江南也建封国了,相比起来,山东更重要,更应该建封国。

秦王政以齐国尚未灭亡为借口,同样拖延不决。

正月中,杨端和率军攻克即墨。接着辛胜去打东莱,而主力则南下打琅琊。

正月中,蒙武、章邯、曝布猛攻莒城。齐太子安和魏王咎抵挡不住,逃亡琅琊城。

正月下,杨端和与蒙武南北夹击琅琊城。太子安和魏王咎无奈之下,只好弃城而逃,带着近万军队乘船逃亡楚国。

这段时间里,齐国相后胜试图与武烈侯谈判,但被武烈侯拒绝了。武烈侯只有一句话,投降,否则血屠临淄。

=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