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心灵对话:改变你一生的60个心理实验
13500900000012

第12章 做个有主见的人

图:《苹果与橘子》 塞尚 74 x 93 cm 现藏芝加哥艺术学院

——苏格拉底的“苹果”是躁动的,塞尚的不是,塞尚永远是真实而冷静的。

理论加油站:毛毛虫的悲剧

毛毛虫有尾随的习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法伯曾为此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法伯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15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由于这些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他人”的习性,因此它们开始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圈的行走。时间慢慢过去,一分钟、一小时、一天……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可怜的毛毛虫,不是吗?趣味实验:

1.好感也会随大流

实验原理:人是社会动物,处在社会中,我们不可能不被影响。

实验主持人:英国阿伯丁大学心理学家本·琼斯教授

实验对象:一组普通女性和一组普通男性

实验过程及结果:

本·琼斯教授和研究员们设计了一个心理实验,主要用来检验普通人对异性的好感度是否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实验中,他们首先要求一名女性从两张男性头像中选出她最感兴趣的一个,并说明她选中的人比另一个没选上的在外貌上有哪些优势。在经过这样一轮选择后,她将再观看一组幻灯片,片中出现的男性面孔与她在先一步的实验中所看到的一模一样,差别在于,这次的幻灯片中有一名女子微笑的看着其中一张男性的脸,而另一张男性的脸遭遇的是一名女子厌倦或木然的表情。看完短片,研究者将重复试验的第一步,让这名女性对同样的男性头像进行重新选择。同样的,研究者在一组男性身上也进行了完全相同的实验:给他们看几张男人的照片,结果发现心理效果完全相反。在多名女性进行这一实验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女性看过幻灯片后,更容易被那些受其他女性笑脸相迎的男性面孔所吸引,显然她们非常关注其他女性对照片上男子的态度,这似乎体现了女性心理上的一种认同感。至于那些受女性欢迎的男性面孔为什么在男性眼中会变得相当“面目可憎”,研究者推测这是由于同性间的竞争或嫉妒造成的。

实验联想: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阿伯丁大学的心理学家本·琼斯说:“我们一直认为好感是一种个人的抉择,但我们的研究表明,人在判断对方是否吸引自己的时候,可能受到其他人对这个人的公开评价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的私人感觉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随大流的。”实验表明,当一个人的美被一名异性注意到,别的异性也会受到积极影响,产生好感,但在同性心中则会产生负面效应。

2.阿希实验

实验原理: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容易却也很难,关键是——坚持。

实验主持人:美国学者所罗门·阿希

实验对象:大学生

实验过程及结果:

人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周围其他人的影响,并因此而违心的做出一些有明显错误的判断。带着这个疑问阿希找来一些自愿参与的大学生,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仅仅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而已。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他会发现已经有五个人先坐在里面了,他只能坐在第六个位置上,每个人的座位上都有一张画着三条直线的卡片。接下来,阿希拿出一张画只有一条直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事先就有的那张卡片上的三条直线中,哪一条和他手上那张卡片画的直线一样长。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区别非常明显,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个“直线长度”的判断一共进行了18次。然而,刚进行了两次正确的判断之后,紧接着的16次判断里,其他五个人总是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又一个错误的答案。许多大学生都被迷惑了,是坚定的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结果发现,不同的人都有着从众的倾向,唯一的差别是这种倾向的深浅程度。但从总体的结果来看,平均有33%的人的判断是随大流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随大流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还不到1%。

实验联想:

原来,事先就在实验室的其他五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的,故意来迷惑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们,结果不出阿希所料,个人很容易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进而怀疑甚至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只是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那些从未屈从过大流的人,要么十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很少去管群体的意见;要么就是对反对群体意见有所担心,但又想以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那些从大流者大多数都能正确的判断直线的长度,但却做了屈从于多数人压力的结论(因为大多数人的答案使他感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一些人知道他们的观察是正确的,但是被自身想要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需要所压倒。

测测你自己:看看你的自主性如何

是否有独立性是衡量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尺,独立性强的人自己作出判断,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依赖性强的人则处处附和众议,甚至为了取得别人的好感放弃个人的主见。下面一组测试,可帮助你了解你的内心。

1.对课外实践活动报名,你一般怎么做?。

A.觉得合适才报名 B.看报名人数做决定 C.不确定

A.有信心完成 B.不确定 C.希望得到帮助和指导

3.你希望把你的家庭设计成什么样子?

A.拥有自身活动和娱乐的自己世界 B.邻里朋友交往活动的一部分 C.A.和B之间

A.个人独立思考 B.A和C之间 C.和别人展开讨论

5.你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怎样?

A. 比别人少 B.A和C之间 C.较多

A. 不是的 B.A和C之间 C.是的

7.当人们指责你古怪不正常时,你的反应是怎样?

A. 觉得无所谓 B.有些生气 C.非常气恼

A. A和B之间 B.自己看市区地图 C.向人问路

9.在某项活动中,你是否喜欢独立筹划而不愿受人干涉?

A. 是的 B.A和B之间 C.不是的

10.你的学习多依赖于什么?

A. 阅读书刊 B.A和C之间 C.参加集体讨论

评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得0分。

测试结果:

13~18分:你自立自强,当机立断。通常能够自作主张,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不信赖别人,也不受社会舆论的约束。同时,你无意控制和支配别人,不嫌弃人,但也无需别人的好感。

9~12分:你能够在一般问题上自作主张,并能够独立完成,但对某些高难度的问题常常拿不定主意,需要他们的帮助。

0~8分:你信赖、附和。通常愿意与别人共同做事情,而不愿独立做事。常常放弃个人主见,附和众议,以取得别人的好感。因为你需要团体的支持以维持自信心,你不是真正的乐群者。应多培养一些自己的自主性。

真情百叶窗:苏格拉底的“苹果”

几千年前一个秋日的下午,苏格拉底穿着他那件常年不换的皱皱巴巴的短袍,优哉游哉的穿过古希腊雅典城中心的广场,找到一个角落坐下。他对于动荡不安的时局充耳不闻,对于当局的作为也不评论,但有很多青年人围到他身边,有柏拉图和亚西比德那样的阔少,有安提西尼那样的清贫和淡泊之士,也有亚里斯卜提那样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都虔诚地拜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导师,他们都很羡慕老师自由自在的生活。

苏格拉底常给弟子出题目,但少有满意的回答。很快,他发现弟子们太依赖于他的思想、学说,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天,当弟子们再次围拢后,苏格拉底从皱巴巴的短袍里面掏出了一只苹果。他站起来,目光深沉地对青年们说:“这是我刚刚从果园摘下的一只苹果,你们闻闻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他拿着苹果走到每一个弟子面前让他们闻闻。几十个弟子的答案是一致的:这只苹果真是清香扑鼻!苏格拉底最后走到柏拉图面前,示意他站起来回答。柏拉图站起来,看了看同学们,然后慢慢地说:“老师,我什么味道也没闻到。”

同学们都万分诧异:这怎么可能呢?一只熟透的苹果怎么会什么味道都没有呢?一向聪明善变的柏拉图今天怎么了?苏格拉底把柏拉图拉到自己的身边,笑着对其他人说:“只有柏拉图是对的。”

弟子们都十分疑惑。苏格拉底把那只苹果交给弟子们看,这竟是一只蜡做的苹果!可是这时,他们都不免闷声问自己:我刚才怎么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呢?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我拿来一只苹果,你们为什么不先怀疑苹果的真伪呢?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不要以为大多数人赞同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你并且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的内心有点焦急不安。你有时会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是不会接受的。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觉得这段话是否适合你呢?其实这是心理学家在做性格测评时使用的材料,但听过这段材料的人当中,有九成都觉得:“天哪,这不就是我吗?”

不用吃惊,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对“我是谁”等一系列关于自身问题的追问。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所以我们经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一个参考,于是,从众心理与从众现象就此产生。

这种“人云亦云”的想法与行为在生活中相当普遍,以至于冷静理智的科学家们有时都会落入“随大流”的俗套中。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运用新的测量方法得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可这个结果比按照传统理论计算的结论高出500倍。福尔顿担心,如果公布了这个数字,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举,所以他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结果同福尔顿的完全一样。当这位年轻人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追悔莫及,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这份荣誉就会属于我。

也许有人说,“我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不会为了附和大多数人而随便改变自己的观念。”但是,当大家众口一辞的反对你时,你还能如此坚持自己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