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心灵对话:改变你一生的60个心理实验
13500900000026

第26章 不可忽视的心理黑子

图:太阳黑子

——有光明,就会有黑暗;有太阳,就会有黑子。

理论加油站:松开的鞋带和”衍射心理”

挪威心理学家诺德斯克(1895-1996)曾经在军队服役,并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负伤,导致左腿永远比右腿短2.70厘米。那次军事演习是从深夜的紧急集合开始的,只有21岁的诺德斯克因为匆忙,穿在左脚下上的鞋子的鞋带没有系紧。就在他打算重新整理时,军事演习开始了。在负伤前的一个多小时里,诺德斯克一直在想那根鞋带是否已经松开,以致可能在冲锋时绊倒自己,因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大腿中弹。实际上,那根鞋带一直好好地系着。

诺德斯克根据自己的经历,提出心理学上颇负盛名的“心理衍射论”。作为该理论基础的“细小事件衍射心理”一直是古典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这简称为”衍射心理”或者“延伸心理”。

“衍射心理”通常由琐细的事情引起,并常见于心理健康综合指标处于中等水平的人身上,引起“衍射心理”的事情最初容易被人忽略。由于情绪或者心理上的波动(例如焦虑、猜疑等心理性情绪),或者在一段时间内类似的事情发生数次(一般在3次或3次以上),甚至可能是类似于引起“衍射心理”的事情所发生的环境的重复出现,最终导致扭曲的心理漩涡,从而引起心理断层。

在生活中,“衍射心理”也经常发生。例如因为惦记着一个电话,和朋友出去玩时,频频地翻看手机,无法专心享受游戏的时光;或者想着课后去买的那串手链,根本不知道讲台上的教授在说什么;甚至隔壁班的那个女孩的一次浅笑,害得你把脚下的足球传给了对方队员。这些都是“衍射心理”在左右我们的行为。

“衍射心理”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它是强迫症的过渡和前兆阶段。诺德斯克提出该理论后,改变了以往“强迫症不是渐进产生”的说法。但“衍射心理”并没有确实有效的疗法,更多地需要依靠个体自主地、及时地转移注意力。

为大家推荐两种减小“衍射心理”影响的方法。一种称为“深呼吸法”。做法是一旦脑子里反复思考某件事情时,要及时停止正在忙碌的工作,完全地深呼吸,然后观察周围的人或物,越细致越好,最好能观察到这个人的饰物的光泽、衣服的褶皱等。持续大约45秒至1分钟左右,心理状态就会得到平衡。

另一种是“习惯覆盖法”。所谓习惯,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带给个体心理压力较小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用习惯来暂时性地覆盖“衍射心理”的引导。例如,你喜欢吃瓜子,这让你感觉放松和愉悦,那么在你发生"衍射"状况时,不防按照你所习惯的速度嗑瓜子,使注意力转移,“衍射心理”也就不攻自破了。

趣味实验:

1.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

实验原理:偏执,往往让我们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实验主持人:美国某心理学家

实验对象:5只苍蝇和5只蜜蜂

实验过程及结果:

在两个玻璃瓶里各放进5只苍蝇和5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亮光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向暗的一方。几个小时之后,心理学家发现,5只苍蝇全都在玻璃瓶后端找到出路,爬了出来,而那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

实验联想:

蜜蜂为什么找不到出口?通过观察他们发现,蜜蜂的经验认定:有光源的地方才是出口;它们每次朝光源飞都用尽了全部力量,被撞后还是不长教训,爬起来后继续撞向同一个地方。同伴的牺牲并不能唤醒他们,他们在寻找出口时也没有采用互帮互助的方法。如果说蜜蜂是教条型、理论型,而苍蝇则是探索型、实践型。它们的智慧中,就从来不会认为只有光的地方才是出口;他们撞的时候也不是用上全部的力量,而是每次都有所保留;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被碰撞后知道回头,知道另外想办法,甚至不惜向后看;他们能从同伴身上获得灵感,合作与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共同获救。所以,最终他们是胜利者。

对这个试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说蜜蜂是烈士,而苍蝇则苟且偷生。有人说苍蝇非常聪明,而蜜蜂有些愚蠢;有人干脆把目前社会上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苍蝇型”,二就是“蜜蜂型”。如果先摒弃原先的对于这两种动物的道德附加和好恶感,你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看看自己,你到底是“蜜蜂”还是“苍蝇”?你想做“蜜蜂”,还是“苍蝇”?

2.一月吃鸡40只

实验原理:孤僻的人,很可能会因为一个导火索,而滑向深渊。

实验主持人:某医院精神心理治疗中心

实验对象:小周

实验过程及结果:

2005年3月,某医院精神心理治疗中心为一名大一学生小周开出诊断单:患了精神分裂症。据其父母介绍,小周正念大一,特别胆小,不太合群。一个月前,他在寝室睡觉,一室友开玩笑,在他的床边放鞭炮,恰巧他睡醒时鞭突然“砰”的一响,小周吓得魂飞魄散。此后,小周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心脏因此出了毛病,并拒绝跟任何人说话。后来,他不知从哪儿听说鸡肉能补充心脏能量,遂开始疯狂地吃鸡肉,并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吃下去,就能治好自己的“心脏病”。结果一个月下来,小周吃掉了40多只鸡。

实验联想:

有时候往往是心灵上的一个小黑点,最后锈蚀了整个心灵。

测测你自己:你是否偏执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固执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固执不同于偏执。适当的固执,为人平添一份可爱的“原则美”,而偏执往往容易把人生打成死结,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下面是一个检查偏执程度的小测试,快来检查一下你的情绪是否“过了火”!

1.你对别人是否求全责备?

3.感到大多数人不可信?

5.自己不能控制发脾气?

7.认为别人对你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

评分方法:没有(1分);很轻(2分);中等(3分);偏重(4分);严重(5分)

测试结果:

总分10分以下不存在偏执情况,恭喜你,是个心平气和的可爱的人。

15~24分: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执,如果总觉得环境不顺心,要注意警惕,原因可能是在自己哦!

25分以上:你有偏执的症状,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走火”。另外,建议你遇到很大障碍时向心理医生求助。

25分以上:你有偏执的症状,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走火”。另外,建议你遇到很大障碍时向心理医生求助。

真情百叶窗:几种常见的心理“黑子”

疑心病:凡是有疑心病的人,总是虚构一些因果关系去解释别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止言谈。例如,有位教师上课时发现有一名学生打瞌睡,竟得出这样的推论:“看来,我的确是个不受欢迎的教师。”其实,这个学生不过是因为前晚敖了夜。又如,有位妇女见到别人小声交谈,就认为是在议论她。

争“公平”:具有公平心理的人,要求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应该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同样的待遇。其实,世界不可能都是绝对公平的,人吃鸡,鸡吃虫,虫吃草,这公平吗?企求绝对公平的结果,总是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忌恨比自己强的人。

“应该”论:许多人的情绪被:“应该式”所操纵。例如如果我对某某好,他就应该对我表示感谢;如果我为某事努力工作,就应该获得成功。这种人总是认为自己有资格立刻获得成功。否则,就要郁郁寡欢。这种人总是认为自己有资格立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实际上,这只是幻想。

贴标签:人在愤怒时,最常发生的感情变化,是给他人“贴标签”。例如:“品质恶劣”、“落井下石”、“无可挽救”等等。这样一来,根本看不到对方的优点,只能从标签出发来对待人,从而造成彼此之间相互仇视的态势。

依赖癖:有的人依赖异性,有的人依赖父母,有的人依赖子女。一旦离开他人,便无法支撑起自己的情感生活。这种情感的依附性,使人注定会生活在对孤独的极度恐惧之中。离开这种情感陷阱的最好办法是要做到人格独立。

寻赞许:许多人把获得他人的赞许,作为自己的一种强大的支配力量。一量别人不再施舍赞许,就会变得一无所有,就会觉得自己一钱不值。寻赞许者的错误在于把别人的赞许作为衡量真理的惟一标准,其实质却是“不相信自己”。

至善迷:至善迷要求自己或人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十全十美,尽善尽美,到头来,却使自己或他人变得无法接受,完美无缺在这个世界上是根本找不到的。人的感觉一旦陷入这种绝对化的境地,就会与现实撞车,就会泛起一种幻灭感。

放大化: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一对情人约会,结果汽车久候不至,或小伙子来晚了,姑娘会十分愤然道:“我无法容忍这件事,这个世界糟透了。”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放大化吗?只能说,不能按时赴约这伯事和尽人意,但也不是无法挽回的,更谈不上整个世界糟蹋透了。其实,等汽车也许只有十分钟,但她感到很长很长;如果不是赴约会,而是在与男友亲密交谈,即使是一个小时,她也会觉得时间太短。

自懈性:具有自懈心的人,总是借口秉性难移,不愿再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例如,“我这个人特受冲动,这辈子无法改了。”仔细一想,他这是先给自己扣个帽子,然后,在大帽子底下开了小差,其实是害怕约束自己,企求原谅自己。

内疚狂:过分的内疚是一种畸形责任感,总是主动承担本来不是自己的责任。例如,有位妇女认为:“我对女儿的离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我没有同女婿好好谈谈。”这种负罪感,使她经常在心绪不宁的状态下生活,似乎女儿离婚完全是她的过失。这种心情自然是于身体极为有害。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的弱点。这些心理的弱点就像是太阳上的黑子、白玉上的瑕疵,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羁绊,还会干扰你的思维和判断,甚至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

其实个人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障碍或缺陷,而本人和社会能接受,就没有去“克服”的必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秀和缺陷并存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如果心理障碍或缺陷使本人感到痛苦并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则应当努力克服。但在如何克服心理缺陷的方法上,一些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比如,在陌生的社交场合与人交谈时,许多人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畏惧和回避心理,性格内向者的体验更明显一些,但多数人都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而融入到环境中去。但如果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十分严重,同时伴有心慌、气短、出虚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手足无措等表现,并且经常如此,始终不能克服,其结果就会长期回避社交,这也叫社交恐怖症。这样的人体验到的痛苦越深,克服自身缺陷的愿望和努力就越大。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越想与缺陷作斗争,缺陷则越来越顽固。这是因为有这种缺陷的人采取了直接针对缺陷的方法,总是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克服,并力图很快克服。

实际上,克服心理障碍的最有效方法是“扬长避短”。“扬长避短”是自然法则,是顺应自然。生物仅依靠某一种“长处”能在亿万年的自然残酷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在于经历了不断进化和完善了自己的“长处”。比如蚯蚓割断身体、海参抛弃内脏都能够再生,这就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长处”。如果它们在进化中不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自然的力量早就将它们淘汰了。人类的“长处”是大脑和思维,我们靠发达的大脑成为万物之王。如果我们的祖先为了克服打不过狮子、跑不过猎豹、游不过鱼类等“缺陷”,天天去和这些“缺陷”作斗争,现在还有我们人类吗?

老话说得好:心宽体胖。心胸开阔了,光明了,心理“黑子”自然就变小甚至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