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心灵对话:改变你一生的60个心理实验
13500900000009

第9章 开发创造性思维

图:变态的外星人大脑

——创造,是在理解基础上的与众不同。

理论加油站:小小火柴盒的大启示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用途,水彩笔用来画画,麦克风用来唱歌,钢笔用来写字,等等。于是,我们画画时便想起水彩笔,唱歌时拿起麦克风,写字时提起钢笔……但是,如果我们对水彩笔、麦克风和钢笔等等的功用认识,仅仅局限于这些“正规”的用途,看不出还有其它“非正规”的功用,这时就该说,我们的思想受到了功用固定性的束缚了。功用固定性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知道某一物品的某一功用后,而难以看出这个物品的其它功用。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邓克尔通过“蜡烛问题”的实验证实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这个实验是让两组被试者解决相同的问题,但是设置问题的方式不同。

实验材料包括一盒火柴、一盒图钉和一盒蜡烛。要求被试把一支蜡烛点燃竖装在屏风上,用以照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把火柴燃着,熔化蜡烛底面,把它粘在一只纸盒上,再用图钉把纸盒钉在屏风上。但一半以上被试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他们把盒子看作是装东西的,而解决问题却需要把它视为支撑物。对于另外一些被试,邓克尔作了另外一种布置。他预先将纸盒中的火柴、蜡烛、图钉倒出来,把它们和空纸盒一同放在桌子上,目的是使被试摆脱“盒子是装东西的”的心理限制,结果表明,这些被试大部分都能地利用空纸盒和其他东西解决问题。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邓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由于两组被试者解决问题时所面临的情况只有一个区别,即第一组看到的火柴盒是装了东西,第二组看到的火柴盒却什么也没有。除此之外,其他情况完全相同。这样,就可以推断,正是这个唯一的区别造成了两组被试者成绩的不同。显然,火柴盒装了东西后,被试者容易受到功用固定性的影响,而难以想到火柴盒的其他用处。而火柴盒里不装东西,就较容易想到还有别的用处。

火柴盒变成烛台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我们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时刻警惕功用固定性的影响。我们平时要注意全面积累知识,比如,不但要知道砖头能砌墙造房,还要知道它可以用来写字、画画、压纸角、钉钉子、打坏人、代替球门……还有什么用处?请你联下去,相信你可以联得很长很长。

趣味实验:

1.单刃改双刃

实验原理:当你忽视身边的一些小事时,说不定你就错过了一个伟大的发明。

实验主持人:湖北沙市第二中学一年(4)班雷霆(12岁)

实验对象:卷笔刀

实验过程及结果:

雷霆同学小学期间共用了二十多块刀片(或卷笔刀),有的同学比他用的还多!他发现市场上供应的卷笔刀,虽然外形的式样繁多,有很多变化,可是刀片却没有任何改进。刀片容易钝,小学生又不会磨,还经常买不到刀片,只好把卷笔刀扔掉。于是雷霆同学建议把单刃刀片改成双刃,一片当两片用。

实验联想:这个发明真是没什么?太小了。你会不会这样想呢?我们不妨先来算一笔账,全国约有一亿小学生,每年用四片单刃,如果把单刃都改成双刃的话,每年可以节约刀片两亿多块。哦,原来小发明也有大用途大智慧呀。开放创造性思维,我们要从小地方做起。

2.药方的用途

实验原理:有时候,我们不妨换个身份看问题。

实验主持人:庄子

实验过程及结果:

宋国有个人善于炮制防止冻裂的不龟手之药,他的家族靠着这个祖传秘方,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始终勤勤恳恳,披星戴月,但由于收入菲薄,生活总是很贫困。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听说有不龟手之药的秘方,愿以百金求购。这可是个大数目!不龟手之药的主人动心了。但想到祖传的秘方要卖出去,也是件大事,于是集合全家族的成员共商转让之事。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议论,最后总算统一了思想:祖祖辈辈以漂洗丝絮为生,收入太少,今天一旦出售药方,可以获取大笔金钱,何乐而不为?于是全体成员一致同意把药方卖出去。客人得到秘方以后,立即赶到吴国,对吴王说,今后将士在寒冬打仗,再也不用为冻手犯难了。不久,越国大军压境,吴国告急,吴王委任此人统帅大军。此时正值严冬,吴越两军又是进行水战。由于吴军将士涂抹了不龟手之药,战斗力特别旺盛,因而大胜越军。班师回朝后,吴王大喜过望,颁诏犒赏三军,同时将献药之人视为有特殊贡献的统帅,割地封赏嘉奖他。

实验联想:

同样是这个不龟手之药,宋国人世世代代用来漂洗丝絮,结果始终贫困交加;而吴国用来作战,则可以战胜敌国。由此可见,同样一个事物,由于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其结果和收效也会大不一样。

测测你自己:曲别针的上万种用途

思维有多宽广,你的道路就能有多宽广!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你的思维是趋于封闭还是趋于开放。请你发散你的思维,说出曲别针的用途有多少种——10种?还是50种?能不能说得更多一些。

1983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创造学首届学术研讨会。被邀请的日本专家村上幸雄隔海赶来,为与会的作家、艺术家、编辑、记者、发明家、厂长、经理、教育专家们讲课。日本专家连续讲了3个半天,讲得很有魅力。挺新奇。

会上,一位日本的创造力研究专家村上幸雄拿出一枚曲别针,请与会者说出曲别针的用途有多少种,以此来比较一下大家的思维广度。大家各抒己见,很快就说出了60多种,村上对此表示称道。这时有人问村上能够说出多少种,村上一笑,伸出3个指头。“30种?”村上摇头,“300种?”村上点头,对此大家纷纷表示惊讶和佩服,但也有人怀疑。

于是村上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向大家说出曲别针的300种用途。正当大家为村上过人的开放思维所叹服时,我们中国的“思维魔王”许国泰先生站起来说:“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说出3万种。”此言一出,全场一片哗然,觉得不可思议。

为了证实自己所说的话,许国泰先生来到讲台上对大家说:“刚才村上先生讲的用途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就是钩、挂、别、连,这仍然具有局限性,要使思维突破这种格局,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于简单的形式思维工具——信息标和信息反应场。”接着他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多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一根标线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信息标,然后,把与人类实践活动有关的要素联系起来,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他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停地组合交切,这时,一枚普通的曲别针变幻出无穷的用途。

通过坐标推出一系列曲别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把曲别针分别做成0,1,2,3,…,9,再做成+、-、×、/,用来进行四则运算;在音乐上可以用来创作曲谱;可以做成英文、俄文、希腊文等外文字母;可以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做指南针;串起来可导电;曲别针是由铁元素构成的,铁与铜化合是青铜、与不同比例的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则能生成成千上万种化合物……

更值得注意的,许国泰当时已对科学思维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上述科学的思维方法。他称这个方法为“全息思维魔球”,这“魔球”另外一个名字是“信息交合论”——他说这个“信息交合论”是“立体的、多侧面的,是成体系的,超前人的”。

许国泰不仅用这种思维方法像上面那样把曲别针的用途演化出3千种、3万种,而且用这种方法去写作,结果形成了一种“快速构思法”,并由此发表了不少散文作品。一位叫田家骅的教师,把许国泰的思维“魔球”用于作文教学,因信息交合能“快速构思”,结果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经这位老师推荐的学生习作在大小报刊发表、获奖就有30余篇。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分别和其他事物相联系,联想的范围和数量就能得到无限延伸,思维的广度就能够得到极大的开拓。

真情百叶窗:功能固着心理

一个人看到一种惯常的功用或联系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功用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为什么会产生功能固着这种心理现象呢?这是因为一个人在遇到新出现的问题时,总是容易用过去处理这类问题时的方式或经验来对待和解决新出的问题。如果在一切条件都没有发生变化情况下,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方法会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但是如果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然照搬过去的老办法,以固定的模式去应付多变的生活和学习,就会走许多弯路,使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

一个人对某种物体的通常用途越熟悉,就越难发现这种物体在其他方面的新功能。例如:发卡是女同学用来卡头发的,所以有些人想不到它可以充当螺丝刀拧螺丝钉;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有些人则想不到它还可以做教鞭和指挥棒;有些人手中有尺子则能测量物体的长度,没有尺子则完不成任务等等,都是受物体的一般固定功能所限制而不能变化思考的结果。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消除其消极影响。

消除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能消除一个人对物体用途方面的呆板、机械的认识,使其对物体的用途认识更丰富、更全面,使思维变得灵活和敏捷。

有一次,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去英国考察,到一家工厂参观绘画颜料“柏林蓝”的配制过程。他见工人们先用药水煮动物的血和皮,调制成“柏林蓝”的原料,然后把原料溶液放在铁锅里再煮,并用铁棍长时间搅拌,边搅边把铁锅捣得卡卡响。李比希感到很奇怪,一个工头向他解释道:“搅拌锅里的溶液时,一定要用铁棍搅,而且发出的声音越大,‘柏林蓝’的质量越好。”李比希笑道:“不需要这样搅,只要在‘柏林蓝’原料里加点含铁的化合物就行了。用铁棍使劲磨蹭,无非是把锅上的铁屑蹭下来,使它与原料化合成‘柏林蓝’。这样虽然也行,但太浪费时间啦!”

遇到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考虑,使问题更加容易解决。对于培养我们的创造力有着特殊的意义,还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和探索新问题的勇气。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创造性又与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同,知识可以传授,可以重复和背诵,而创造性只能靠培养。因此,人人都有创造性,但每个人的创造性又存在很大差异,关键在于培养。

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尚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它有什么魔法呢?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让我们也常常潜入“森林”,另辟蹊径,去发现、去领略那前人从未见过的奇丽风光吧,这时,你就可以欢呼:“啊,这片天地是我首先发现的,大家都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