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裂国:民国军阀往事之西南军阀
13510700000033

第33章 旧桂系篇(5)

陈炯明本来不积极,但是桂系这么积极,他也就不能不积极了,于是,在8月中旬,陈炯明终于下定决心,率领粤军伐桂,第一次粤桂之战爆发。粤军兵发三路,左路邓铿,中路陈炯明,右路许崇智,分兵合围,进取广东。原本桂系的实力比粤军要强,但是粤军的战事却出奇顺利,原因是什么呢?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桂系在广东统治了4年,说实话没少造孽,桂系的这帮土匪没能耐也没意愿让广东人民过好日子,基本能捞就捞,广东人本就对广西人统治自己不满,再加上广西统治者不自重,这矛盾积累得挺深。此次陈炯明率广东子弟兵讨伐桂系,广东百姓岂有不支持之理?于是,虽然粤军弱而桂军强,但毕竟革命党在广东的民众基础远甚桂系,粤军也就在1920年10月22日占领了广州。

桂系在广东失败之后,莫荣新跟沈鸿英(此次援闽的总司令)领着残兵败将退到了广西,于是问题也就来了。广西本就是个穷省,此前在武力扩张的同时,军队数量也在急剧增长,但是如今广东这块供血基地丢了,于是,军队的吃喝一下变得局促了。所谓僧多粥少,军队这么多,都要吃要喝,稍微苦点还要有意见,要想解决问题,除了把地盘夺回来,就只剩下裁兵一条道了。裁兵当然是个好办法,但问题是,谁愿意裁?怎么裁?且不说陆荣廷这帮兄弟都没有裁兵的意愿——在民国,军队就是军阀的饭碗子,裁兵就是砸他们的饭碗,谁愿意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就说桂军这帮兵痞子,你让他们离开了军队干啥去?除了当兵,他们根本没有谋生的技能,难不成让他们当土匪去?还嫌广西的土匪不够多是吧?所以说,裁兵是不可能的,现在要解决僧多粥少的困境,只剩下华山一条道——去夺回地盘。

桂系在境外失势后,从广东退回去的大佬们没法安排,于是分化成了两股派系,一是陆荣廷为首的武鸣派,二是陈炳焜为首的柳州派,至于说为啥叫武鸣派和柳州派,因为陆荣廷是武鸣人,而陈炳焜是柳州人。陈炳焜对陆荣廷当年把自己从广东拉回来就不满意,虽然陆荣廷给了他个广西省省长以示安抚,但在民国,省长算个屁啊,陈炳焜没干多久就辞职了。此次桂系在广东失败,陈炳焜坐不住了,抢回来啊——那陆荣廷啥态度呢?

点与面

对于对外扩张,武鸣派并不感冒,反正夺了广东,地盘也是人柳州派的,他们捞不到啥好,但要打仗呢,免不得他们还要出力——出力不讨好的事儿,换谁愿意干?于是,柳州派在那叫嚣说要对外用兵,武鸣派就操纵议会说要广西自治,不问外事,总之,杠上了。当然,最终拍板的还得是陆荣廷。陆荣廷岁数大了,没有年轻时候那股拼劲了,也想过两天安生日子。但是,柳州派都是追随他多年的老兄弟,从感情上讲,要是跟他们对着干,显得他这个老大无情无义,怪不落忍的;而从利益上讲,真把他们逼急了,来个窝里反,桂系分裂事小,他这个老大可能也当不下去了;陆荣廷反复权衡,还是觉得得拉柳州派一把。于是,陆荣廷拍板了,在梧州屯兵15000人,交给陈炳焜——以后打下广东,那就是你们的地盘,老大我不再插手。

陆荣廷这事办得挺公道,有我一口吃的,就不饿着兄弟们——当然,我给你们军队,吃食你们自己找。但是,这么办是有风险的,因为打仗这种事,哪有必胜的把握?胜了当然不用说,败了呢?桂系的对手是粤系,说话管事的有两个人,一是孙中山,二是陈炯明。孙中山跟陆荣廷的梁子深了,就算陆荣廷不找他的麻烦,他也得找陆荣廷的麻烦,桂系想进攻广东?我还想进攻广西呢!不过,光孙中山想出兵没有用,因为要打仗,必须得找陈炯明。

陈炯明本来对打仗没啥兴趣,他的政治观点叫做联省自治,主张先把广东建设好,再管其他弯弯绕的事儿,正好当时湖南督军赵恒锡出面斡旋,劝两广息争罢斗,陈炯明还通电响应了此议。然而,有些事并不是陈炯明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两广和平当然很好,但陈炯明答应了,桂系也得答应啊——针对赵恒锡的调解,陆荣廷说得让孙中山滚犊子,否则没门,这条件陈炯明能接受吗?既然陆荣廷战意盎然,陈炯明即便不愿意轻起战端,恐怕这仗也是免不了的了。

1921年6月13日,桂系兵分三路,开始进攻广东,陈炯明也就只能被迫应战。这仗打得让人瞠目结舌,原是桂军援粤,但不一会就搞成了粤军援桂,这倒也罢了,即便粤军援桂,桂军实力也不弱,一场苦战想来在所难免,但是,奇就奇在根本没出现什么苦战,稍微战了一下,桂系便土崩瓦解了。凭粤军的实力,当然不足以到摧枯拉朽的地步,桂系的失败,正如我刚才所用的词,是土崩瓦解,打着打着,就接二连三有人反水,能不输个稀里哗啦吗?在梧州战场上,就先有刘震寰临阵倒戈;尔后,龙州镇守使韦荣昌——陆荣廷的把兄弟,在桂平通电附粤;然后,百色镇守使沈鸿英宣布独立;再然后,后院也起了火,在南宁广西督军署内的参谋甘朗廷、副官黄桂培以及林俊廷等便乘机发动签名反对陆荣廷,妙的是,居然还和者甚众。

问题来了,陆荣廷按说这老大当得也不错,怎么手底下这帮人恨不得都要将其置于死地呢?而且,这里面好多还是追随他多年的把兄弟。归根结底一句话,当老大难。陆荣廷如今如此惨淡,说穿了,就是因为即便他这个老大当成这样,底下人还是觉得他不公道,觉得他没有一碗水端平。当然,这帮把兄弟的矛头都齐刷刷地指向了一个人,此人便是马济。

马济是桂系的小字辈,他爹马殿勋跟陆荣廷是把兄弟,在二十岁的时候,马济拜陆荣廷为义父,自此开始追随陆荣廷。马济在百色念过三年私塾,虽说文化底子不太厚,但在文盲居多数的桂系里头,就算是文化人了,要治理一省大政,光能拼能杀是不够的,因此,陆荣廷对文化人颇是优待,更何况文化人马济还是陆荣廷的义子,而且也通武略——身材魁梧,气力过人,擅长武术,再加上善于逢迎,陆荣廷想不着意看觑都难。马济跟陆荣廷的时间虽然没有那帮老人长,但好在平常老待一块儿,时时相处,马济处事又极妥帖,事事让陆荣廷顺心,于是,很快就赢得了陆荣廷的信任,成为其心腹。其后,陆荣廷反袁,乃至护法战争中跟直系和谈,马济均扮演关键角色,陆荣廷在重大问题上对其言听计从,马济俨然就成了陆荣廷的官方发言人。

桂系要角大多土匪出身,但是在民国的政治局面下,光凭土匪的那点精明勇悍是不够的,要辨清风向,必须得有文化,然而跟着陆荣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都没当智囊的能力,陆荣廷宠信马济,实际就是将他当智囊用——尽管这个智囊也相当有限。桂系的成员构成有先天的局限性,要想在民国这样的乱世闯出一片天,陆荣廷就必须在派系建设上有所改变,但是陆荣廷并没有推倒重来的气魄,他所能做的,仅仅是将马济推上前台。相比较民国同样土匪出身的奉系首脑张作霖,陆荣廷确实差了很远,奉系之所以能有逐鹿天下的实力,根本原因就是张作霖当断则断,果断对奉系进行换血,补充了一大批有才干的青年精英,而陆荣廷却显得暮气沉沉,得过且过。

陆荣廷不对桂系进行大换血,这决定了桂系的极限,但是一味宠信马济,却着实让他的一班老弟兄深感不愤。换血是一个面,而马济只是一个点,有了面的支撑,即便老弟兄有不满,想来也翻不过这个天——张作霖在奉系换血之所以能平稳进行,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只有一个点,那这个点毫无疑问只会成为活靶子——这就是如今陆荣廷的情况。因此,为什么粤桂二战会出现那么多将领倒戈呢?原因就在于陆荣廷宠信马济得罪了一班老弟兄,但是只凭马济一个人却无法取代这帮老弟兄的地位,于是,前线局势稍显不利,桂系的土匪本性便暴露无遗,韦荣昌、沈鸿英等人纷纷见风使舵,改换门庭。

当然,陆荣廷的年老昏聩也是此战溃败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梧州前线倒戈的刘震寰明明是革命党人——这些人当年是刘古香的部下,陆荣廷居然还能派他去前线,当然,陆荣廷可能想占些便宜,少用自己的嫡系力量,让刘震寰去当炮灰,但是,人家凭什么当炮灰呢?更悲哀的是,外面有人闹乱子也就罢了,自己在南宁的亲信们居然也闹乱子——怪就怪他支持了柳州派,让武鸣派的人不满了,反正不管陆荣廷怎么干,都肯定有人不满,出了事就给他脸子看。如此这般之后,陆荣廷也知道大势已去,局面无可挽回,只得通电下野,让龙州镇守使黄培桂入主南宁,代理督军、省长二职。然后,一部分军队由陆福祥率领,退往武鸣,其余大部分撤往龙州,而陆荣廷自己则流亡上海。再然后,反水的韦荣昌也不嫌害臊,居然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向陈炯明献媚,在8月5日迎接粤军进入南宁,而陈炯明也确实给了他一根骨头,让韦荣昌和黄培桂共同负责改编桂军事宜。

韦荣昌为了表现自己,就上赶着去龙州为陈炯明卖命了,他以为凭他的面子,眼下残败不堪的桂军一定会自动投降。结果韦荣昌跑到龙州就被谭浩明给杀了,献媚不成,小命还搭里头了。韦荣昌如此境遇,想来收编一事也顺利不到哪去——当然,桂军也没怎么抵抗,一部分无奈,只能接受改编,但更多的桂军都跑到深山老林,干起了原先熟稔的勾当——从土匪中来,到土匪中去。官匪不分,广西又重新恢复到清朝末年的乱境,如果广东方面能稍微镇住场子,倒还不至于马上乱,一旦广东方面出了问题,那广西就非乱不可了。

广西统一战争

群魔乱舞

此次粤桂之战,原是桂系方面叫嚣着要抢回地盘的,结果反倒是让被迫应战的陈炯明风头抢尽,不要说夺回广东了,广西干脆也拱手让人了,更妙的是,桂系这帮土匪居然是以争相反水的方式奉送了粤军一场完胜。当然了,如今最出风头的不是陈炯明,而是孙中山,三年前他这个非常大元帅还让桂系整得非常狼狈。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三年就已经河东河西了,他孙中山回来了,从非常大元帅变成了非常大总统,坐拥两广,那是非常得意。不过话说回来,孙公志在天下,跟桂系的恩恩怨怨不过是他前进道路上的一段小插曲,如今重新喊起护法的孙公,他真正的对手是直系的曹锟、吴佩孚。

对手很强大,即便孙公已今非昔比,有地盘有军队也有排场,但是跟势头正盛的直系相比,终究还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一对一单挑不是对手,怎么办?要么拆人台脚,分化对手,要么找些帮手,改单挑为围殴。拆直系的台脚,孙公显然做不到,虽然直系也不是铁板一块,但是孙公也跟人搭不上线不是?于是,孙公就只能找帮手,那么他找的帮手是谁呢?就是三年前孙公还要与其玩命的皖系,以及远在关外跟直系也不对付的奉系。这样的手段要放在别的政客身上,我们见怪不怪,但是,这要放在孙公身上,我们难免要打个问号了。孙公对付直系喊的是什么口号?当然一如既往,还是护法,史称二次护法。口口声声说要护法,要讨伐军阀的孙公,对手就是军阀无须多言,但问题是,盟友怎么也是军阀呢?而且,更要命的是,其中一个还是三年前护法所指的对象!那孙公联合不尊约法的军阀打不尊约法的军阀,到底护的是哪门子的法,讨的又是哪门子的军阀呢?

大家之所以想不通,无非是因为孙公摆着一副民主共和的脸孔。孙公并不比所谓的军阀更高尚,事实上,他跟他口中的军阀也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正如陈独秀所言,所谓护法,所谓统一,不过是狗争骨头罢了。如此,孙中山在南方喊北伐,而吴佩孚在北方喊统一,横竖都要打仗,谁又比谁强?还不都是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好战派?

有好战派就有主和派,在南方,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便是陈炯明。陈炯明主和到底有没有私心,讲不清楚,但是,陈炯明确然在主持广东大政之时想开辟出个新局面,让广东成为民治的实验区,甚至,还请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赴粤主持教育大局。陈炯明说要联省自治,说要民治,说的不是虚言,他在身体力行,在广东督军任上,实实在在为广东的民生民权作出了贡献。陈炯明反对北伐的理由冠冕堂皇,两广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正宜休养生息,与民生作——就算陈炯明确实有私心,不想让粤军大权旁落,但是,他的官面理由难道还不够充分吗?合着一直喊打仗的人倒是英雄,而反对打仗的人倒成了狗熊了?大家都是平民百姓,站到当时两广人民的立场想想,到底你们是希望和平还是战争?

陈炯明对北伐态度消极,这自然让孙公深感不满,自打护法运动重新合作以来,孙中山就觉得陈炯明越来越不听自己的了,跟自己的分歧越来越大,到如今,他的头等大事北伐陈炯明居然都反对,这种人还能再用吗?孙公是那种因为别人反对而改变主意的人吗?于是,孙公废话不多,命令陈炯明筹措款项500万大洋,限期半个月。500万大洋不是小数目,上哪儿筹款去?广东百姓刚刚赶走横征暴敛的广西老爷,满以为自己人主政能日子好过点,这当口孙公比桂系还狠,开口500万,老百姓可不得砸锅卖铁去吗?任务派下来了,陈炯明也无奈,只好让参谋长邓铿去办理了。

帮助陈炯明筹措北伐款项的邓铿很快就出了问题,1922年3月21日居然在火车站遇刺了!于是,孙中山及其死党胡汉民一口咬定陈炯明暗杀了邓铿。邓铿参谋长向来支持北伐,忠于领袖,如今他去筹款遇刺,不是反对北伐、不忠领袖的陈炯明干的是谁干的?

现在孙公以及胡汉民红口白牙说陈炯明因邓铿筹款而痛下杀手,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居然言之凿凿。陈炯明没有理由去杀心腹邓铿,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杀了邓铿,既无动机,又无实证,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邓铿不是陈炯明杀的呢?既然邓铿不是陈炯明杀的,那又是谁杀的呢?据汪荣祖研究,从英国人的记录来看,似乎孙公脱不了干系。当然,没有直接证据,我们不能一口咬定就是孙公,但是,英国人作为事不关己的第三方,没理由冤枉孙公吧?既然如此,孙公洗得清自己吗?

如果事实果然如此,那就热闹了,贼喊抓贼,这戏码,真刺激。那我们要问一句,假设邓铿确实为孙公所杀,那孙公动机何在?其实很好理解,这叫杀鸡儆猴,敲山震虎,警告陈炯明,你要再敢给我炸刺,邓铿就是例子。然后陈炯明的职务被孙公给撸了,再然后,陈炯明部将叶举等人对孙公过河拆桥的手段不满——粤军是陈炯明一手带出来的,两广也是陈炯明一手打出来的,如今孙公居然因莫须有的罪名要废黜陈炯明,标准的过河拆桥。于是他们在1922年6月16日炮击总统府,当然在此之前已经透出风声,并无致孙公死地的想法。而孙公,如史书所言,乱军丛中闲庭信步地跑到永丰舰之后,越想越气,又跟当年一样,玩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