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常青藤教子课
13532100000012

第12章 磨炼从铸造人格开始(4)

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别人的情绪,知道自己和他人的需要。除了父母与孩子要交流自己的情绪感受外,我们可以透过说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和孩子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和前因后果及利用周围的人、事物,来引导孩子设想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从他人的情绪反应中,孩子会逐渐领悟到积极情绪能让自己和对方快乐,消极情绪会让自己和对方造成痛苦,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如果幼儿在表达情绪与控制情绪之间取得平衡的话,便能以建设性的态度表达强烈的情感,而且控制对自己、对他人有伤害的情绪表达方式。

4.让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为此,学会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情绪,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父母,要培养孩子乐观地面对人生,自己首先对生活要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孩子的情绪受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点。在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人生时,除了多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首先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进取,克服一些他现在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保持乐观。

5.教会孩子适当宣泄不良情绪

人在精神压抑的时候,如果不寻找发泄机会宣泄情绪,会导致身心受到损害。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泪水含有的毒素比较多,用泪水喂养小白鼠会导致癌症。可见,在悲伤时用力压抑自己,忍住泪水是不合适的。另外,在愤怒的时候,适当的宣泄是必要的,不一定要采取大发脾气的方法,可以采用其他一些较好的方法。例如:在盛怒时,不妨赶快跑到其他地方,或找个体力活来干,或者干脆跑一圈,这样就能把因盛怒激发出来的能量释放出来。

情绪无所谓对错,只有表现的方式是否被社会所接受。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情绪表达的多面性,情绪表达的各种面貌都蕴藏着情绪转化的可能性。消极情绪可以转化为积极情绪,唯有正视情绪表达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绪发展才有可能;唯有能够驾驭自己情绪的孩子,才能够成为听话的孩子。

6.以身作则,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女人本来就是情绪化的动物,特别是做了妈妈以后,更要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所以有时候情绪爆发也在所难免。但是请记住:你就是孩子的镜子,有朝一日,你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原封不动地反射给你。那个时候,请不要惊讶,更不能无端地责怪孩子,请先反省自己。如果觉得难以做到,最好的方法是看一些这方面的书,通过书本,你会发现自身的很多问题。即使实在控制不住冲孩子爆发了,事后也请回过头来和孩子谈谈心,并为自己的不冷静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7.在预见到孩子可能会失望的情况下先给孩子打个“预防针”

比如带孩子去超市买他想要的什么东西,如果你不确定超市一定有那样东西,那么你就事先跟他说:“我也不知道超市有没有你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的话你会不会很失望呢?”假如真的没有,孩子还是会很难过,但是因为有了心理准备,他的情绪反应就不会那么强烈,这时候你再稍微安慰一下就没事了。

8.倾听孩子并和他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当你发觉孩子有了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引导他说出来。在他讲述的时候,你要耐心倾听,认同他的情绪感受,然后跟他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慢慢就会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到那个时候,做父母的就只需要认真倾听,并且认同他们的感受就可以了。

9.孩子成功控制住情绪时要及时鼓励

在你的引导下,孩子逐渐会学会控制情绪,当你发现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比以前有进步,那么就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就会进步更快。

10.该坚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

有些事情制定好规则以后就不要朝令夕改,那样容易给孩子造成混乱,引起孩子情绪的波动。比如每次去超市,说好买几样东西就是几样,不要因为孩子死缠烂打而松口,坚定地告诉他:你只能选择几样。如果你坚持,当孩子渐渐养成习惯后,就不会因为暂时得不到满足而情绪失控。

和谐的人际关系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们通过观察发现,善于交往,有着和谐人际关系的人更能成功。他们提醒家长,应当注意孩子的社会交往,帮助他们营造和谐的社交关系,这样,有助于铸造孩子的人格。

其实,不合群的孩子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病,只能算是一种气质类型,但却妨碍他们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难与人合作,也很难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

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仅脱离周围的小朋友,而且明显地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气质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闭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把电视机当保姆,与玩具、游戏机和小人书等为伴,不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担心与别的孩子一起会产生矛盾,甚至会染上坏习气,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又不让我和别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养在笼子里的两只小鹦鹉作为我的伙伴了。”这样下去,天长日久,孩子也成了笼中之鸟了。

孩子是否合群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培养逐步取得的。所以,为了使孩子成人后有个良好的人关系,就需要从孩提时代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注意尽量多地提供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其实孩子从三四岁以后,就有了与小伙伴相处的愿望,此时孩子与家庭成员的交往需求已扩大到周围的环境和更多的小朋友。如果家长阻止孩子的这种社交行为,就是对孩子的压抑,日久天长会使孩子形成孤僻性格,一旦与人相处自然就会不合群。此外,一些自尊心过强和过弱的孩子在集体中也会感到不适应。自尊心强的就会看不起别的小朋友,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也会胆小 、懦弱,缺少与小伙伴交往的信心和兴趣。即便勉强在一起也常是不欢而散。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某某叔叔或某某阿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蔼、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父母要又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父母应允许孩子的小伙伴到家中游戏,并鼓励孩子热情接待,如不吝惜地将玩具拿给小朋友玩。如果发现孩子们不太安静,搞得家中很乱,也不要发脾气,而应迂回地指示或与他们商量,如“孩子们,咱们的游戏可否先告一段落,大家动手整理一下屋子,喝点水,休息一会再玩好吗?”这样既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同时又很亲切,不会给孩子兴致勃勃的情绪泼冷水,还教会他们如何遵守规范。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另外,多与性格外向的小朋友接近、让胆小的多与勇敢的小朋友在一起,这就是最好的互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