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常青藤教子课
13532100000016

第16章 劳动可以奖赏(4)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还应该定期打扫楼道公共区域的卫生。社区内如果开展义务劳动,家长也要积极响应、参加。另外,家长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时,要主动帮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最好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会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自觉性。日后不用家长催促和监督,孩子就能自愿地承担起劳动义务。

别怕孩子在劳动中出错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时不慎出错,孩子洗碗时没放稳,碗全摔在地上。面对突发状况,孩子难免惊慌失措,家长应先确保孩子的安全,询问和检查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轻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家长小时候刷碗也曾摔碎过,这都是在所难免的。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收拾残局,用扫帚将摔碎的碗清扫出去,以免扎伤家人。等孩子彻底冷静下来后再告诉孩子,以后刷碗时尽量把水开得小一点,根据碗的大小码放好,等等。

家长必须明白,摔坏的东西是有价的,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千金难买的。此刻对孩子的宽容,恰恰能让孩子长记性、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同时孩子的责任心也能够随之形成和增长,使孩子受益终生。

不要用劳动来惩罚孩子

在孩子犯错误后,有的家长喜欢用劳动来惩罚孩子,这样不但没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相反还会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一、具体表现

1.用劳动恐吓孩子。不少家长经常用“如果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好大学,以后你就得去扫大街、当工人、买猪肉或者当农民”来恐吓孩子,还无限制地夸大这些岗位恶劣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和微薄的工作收入。同时,家长们带领孩子上街时,经常指着工作中的环卫工作或劳动中的劳改犯们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不听话,你将来也会像他们一样做又累又脏的工作。”这样,无形中造成孩子们对艰苦劳动的恐惧,误导学生们回避和放弃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工种,扭曲了学习和劳动的目的。

2.用劳动惩罚孩子。为了教训和惩罚那些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或者淘气的孩子,家长经常用劳动惩罚他们,无形中误导孩子仇视、敌意和害怕劳动,使他们认为:“劳动是低贱的,劳动是惩罚犯错误者的工具”,严重地亵渎了劳动。

二、不良后果

1.鄙视劳动。由于受到家长的长期误导和社会上对职业三六九等和贵贱高低的划分,也导致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谁劳动多了谁就是傻子,谁不劳而获谁就聪明;谁从事艰苦的劳动谁就低贱,谁能诈取他人劳动成果谁就有能”的认识,无形中培养了孩子鄙视劳动、投机取巧的不良意识和品质。

2.恐惧劳动。由于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即“劳动是低贱的、劳动是惩罚犯错误者的工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害怕劳动的种子。他们在没有示意下不愿意主动参加劳动,也不喜欢劳动。也害怕积极参加劳动后,受到家长指责和埋怨,即“埋怨参加劳动,耽误了学习”。慢慢地他们对劳动失去了兴趣和热情,形成了无视劳动的习惯和品格。

3.蔑视劳动、责任和义务。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其实,劳动也是人类社会组织的方式和纽带,在劳动中形成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劳动中实现了分工与合作,劳动让人学会分担责任和义务。孩子长期对劳动的鄙视和恐惧,必然躲避劳动,形成习惯,对劳动、责任和义务产生了漠然,无视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4.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一个人只有在生活和劳动体验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永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动力。我们家长为了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应试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剥夺了学生很多的生活和劳动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不到:为了什么学习?学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灵感,成为了知识学习的奴隶。

5.学习误入功利化轨道。在家长们的长期误导下,孩子们把学习作为实现个人功利、回避繁重劳动和低贱职业、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人生信念。当一个人一旦实现其人生初步的理想后,就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后劲,甚至放弃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习惯。其实,学习应该成为一个人生活的一种习惯和常态,即不断充实精神生活、改进生命质量的习惯。但,我们的学习却进入了功利化的轨道,曲解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6.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生们由于缺乏劳动体验,感觉不到他人劳动的辛劳,更感觉不到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可贵。所以,经常践踏和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我们经常埋怨80后和90后是扶不起的阿斗,经常责备甚至指责他们缺乏责任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事实上,责任不在于他们,而在于家长。因为,家长根本没给孩子们体验和感受劳动的机会。

三、改进策略

1.不要用劳动惩罚孩子。

2.奖励孩子劳动,让其在劳动中体验光荣和尊重。并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功与喜悦、合作与交流、分工与协作,体验社会管理和劳动的辛劳,从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学会珍视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让他们在劳动中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劳动。

3.给予孩子一定的劳动报酬。对于孩子的劳动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带给他(她)食物和喜欢的玩具,学会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孩子在劳动报酬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身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同时,社会也要为学生设置一些勤工俭学岗位,以劳育德、以劳育智。

4.让孩子通过劳动学习生活基本技能(如烹饪、家政管理等知识)。这样,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缩短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时间。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抛弃这个美德,这是非常危险的。据一位家长讲,他儿子今年已经20多岁了,可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当初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可最终的结果是书没念好,倒是养出一条‘懒虫’,只知道上网打游戏,真不知道将来他自己成家立业,离开了我们之后该怎么办。”可见,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与成年人平等的家庭成员,而不是自己的附属物。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毋庸置疑,对青少年来说,劳动的作用不光是让他们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虽然无须按照古人说的那样让孩子多吃苦头,但让他们学着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却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将来可真是要“苦”了他们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热情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之外,学校和社会应当要采取多种形式营造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氛围。如对积极参与劳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组织青少年参加集体劳动及义务劳动等。

“金科玉律”十二条

哈佛大学的学者们通过20年的追踪调查,不仅发现了热爱劳动对孩子的成行有着重大影响,也总结了12条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方法。

1.鼓励孩子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只凭讲道理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引导鼓励孩子亲自参加劳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小孩子要先做好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如收拾自己的文具、书包、书桌、衣服,自己洗头、洗手绢、收拾自己的房间,然后再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活,如洗菜、洗碗、浇花、扫地、托地板、擦玻璃、买日用品等。家长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劳动,对孩子劳动的积极性要予以赞扬,对孩子劳动的成果要要予以肯定,要让孩子在劳动中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要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2.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