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常青藤教子课
13532100000027

第27章 看谁的碗里没有剩饭(2)

无独有偶,苹果前CE0乔布斯,在史丹福大学2005年的毕业礼上向学生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意思是人应该经常保持在一种处于饥饿的状态,并带有一种愿意做傻事的心境。这句话很有教育意义的,可作为人生的座右铭。

饥饿是什么感觉呢?

20世纪30-40年代出生的国人都知道,在1958年前后那几年,流行的民谚是:“只要喝顿饱稀饭,能上山掏老虎娃”,说这句话的这位老人,看到现在的孩子到处乱丢馒头时痛心疾首地说:“你看,现在的孩子,都是吃饱了撑的,1958年的时候,谁要是能让我喝顿饱稀饭,我就能上山给他去掏老虎娃子。”

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都知道,那时的他们是边放牛边学习,边劳动边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人,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体会对于饥饿的记忆,感觉那离我们有点远,但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作家萧春雷曾说过:“饥肠辘辘才是人类的真正主人,推动我们在风霜雪雨中四处觅食,推动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生活方式。狼因此出林,鹰因此离窝,农人因此耕作不息。”英国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说道:“为我计时的是胃,而不是钟。”饿着肚皮数着星星等待黎明和秋收的到来,这种饥的感觉,这种饿的记忆,才是人类丈量时间和生命的最初标尺。

饥饿中走过的人,对饥饿的感觉那是记忆犹新的。

可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饥饿。怎样才能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到饥饿呢?那就是吃“苦”。

中国人说,难得少年穷。人需要穷过,才知道饥饿的滋味,尝过这种滋味,才会明白为甚么乔布斯会主张要“补”饥饿之“苦”教育。

饥饿会使人心如明镜,才思敏捷,富于远见。饱食会使人的思维麻木,智力减退,懒于功修。(鲁格曼,《古兰经》中记载的古代贤哲。)

我要饿一天饱一天,当我感到饥饿的时候,我要忍耐;当饥饿解除的时候,我要感恩。(艾哈迈德,阿富汗的创建者和第一个统治者艾哈迈德)

捕鱼用的鱼鹰,只要吃饱,它就不去捕鱼了。所以我们的民俗说一个人懒就会说,你看他像个滑鹰样,只吃不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吃饱了。所以说玩鹰人在鱼鹰下河捕鱼之前,一定要用一条小绳拴着鹰的脖子,但又不能勒死它,中间有一出气孔,捕到的小鱼能自己吃了,捕到大鱼就是玩鹰人的了。

再看一看,马戏团里的小狗,小熊,为什么能表演1+1=2,2+3=5,3-1=2,它们怎么会演算呢?这是剧团工作人员有训练“绝招”,有“秘方”。训练的“绝招”和“秘方”是什么?一个字——“饿”。

试想:如果工作人员不能把握适度的喂养方法,总是让小狗小熊吃的饱饱的,它们能乖乖听话吗?它们还会如此表演吗?

我们的孩子如何才能变的更聪明,善于思考,简单说就是两个字,有意的“冻”他,有意的“饿”他;孩子一冻他就会去运动,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增强了体质,孩子适当的饥饿,他吃饭也香,胃口也大开,不再挑食,不再骂人,也就自然变得聪明了。

凡是一个孩子,他不知道什么是饥,什么是饿,只知道饱食终日,他怎么会聪明呢?“三分饥寒”不但激发孩子的智力,还能增强孩子的抵抗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种聪明叫“饥饿”,其实,“饥饿”疗法在医学上,有时还能帮助人治病。

现如今,在很多家长的头脑中,有这样的错觉,认为只要孩子吃得好,吃得饱,身体才能健康。基于此,作为家长心疼孩子,总是强迫孩子吃饭,连哄带吓,各尽所能地让孩子多吃,君不见一日三餐,鸡、鸭、鱼肉倾情投入;君不见各种零食琳琅满目,果冻、饼干、巧克力、杏仁露、娃哈哈、营养快线、太子奶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目前,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已经全面进入肥胖流行期,而北京等大城市则是儿童肥胖的“重灾区”。

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开设了一门课,叫做“要饭课”,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种“要饭课”规定:“要饭课”为期三天,其中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其他学生则分别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学校想用这种饥饿滋味教育学生,同时也提醒孩子,现在全世界仍有10多亿人每天都在饥饿的贫困线上挣扎。

关键在于节约意识

翠西教授在总结了一系列关于爱惜粮食的教育经验之后,认为孩子是否能够做到爱惜粮食,关键在于节约意识的培养。这种节约意识不仅表现在爱惜粮食上,也体现在其他方面。

翠西在好朋友杰克家做客时,结识了杰克的儿子,一个喜欢当“乞丐”的小家伙。翠西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小家伙不仅不会浪费粮食,而且对于其他东西也十分注重节约,俨然一个“节约达人”。

比如,小家伙会用过期的台历来做便条,将用过的作业本翻过来当做草纸……用小家伙自己的话说“反正还能用,扔了太浪费,何况还有那么多孩子用不到”。

这样的孩子无疑使受欢迎的,哪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懂事。

建议一:父母要做到勤俭节约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先从父母做起,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就会养成什么样的生活习惯,如果父母知道节俭,不浪费,孩子自然就能学会勤俭节约。如果父母根本不注意日常生活,总是在吃穿等方面与他人攀比,孩子自然也会学会攀比。

建议二:让孩子不浪费食物和学习用品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教起,不能等到孩子浪费的习惯已经养成再让他改,也不要认为小事情无所谓,只要不浪费大的东西就可以。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一旦养成奢侈的习惯就很难变得节俭了。

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严格要求孩子不要浪费食物,吃不完的东西留着下次吃,在外面吃饭点食物的时候要按自己的饭量来确定,不能什么都要,到后来剩下。不能浪费纸张和铅笔等学习用品。衣服,鞋子能穿就行,不要总是和别人攀比。让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来之不易,都是人们辛勤劳动换来的。历史上的陶侃(东晋时大官)由于受他母亲良好的教导,一生勤勉俭朴,连造木船剩下的碎块木屑都收藏好,备以后用,这一美谈流传至今。

建议三:让孩子用挣钱来懂得勤俭节约

让孩子学会节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孩子直接参与到财富创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自己去挣钱,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孩子在生活中就不会大手大脚花钱了。比如让孩子做家务赚零花钱。

让孩子自己挣钱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孩子明白钱是怎么来的,并不是一张口就有的。体味到挣钱的辛苦,当然就不会随便浪费了。同时也会想到父母挣钱不容易,知道感恩父母,节约开支。

建议四:让孩子看到祖辈是怎样生活的

父母的行为可能给孩子的感触还不深,爸爸可以让孩子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多接触一下,让孩子从他们身上看老一辈人是怎么样生活的。

祖辈们很多都经历过穷苦年代,他们更能做到勤俭节约,爸爸让孩子和他们接触,让他们给孩子讲一些早年间他们是如何生活的故事等,使孩子对铺张浪费现象有所反省,进而做到节约。

建议五:指导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钱

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止数额,不要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可少给些,时间间隔可短些,随着年龄增大,一次可给得稍多些,时间间隔也可长些,如每星期或每十天给一次。其次,家长要过问孩子把钱花在了什么地方,每次给钱时,可让孩子说说上次的零花钱用在哪里。用得不当,应予批评,甚至暂停“援助”。有些家长要孩子记账,过几天查一次账,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另外,家长要鼓励孩子该用的地方要大大方方地用,能少用的就不要多用,能不用的尽可能不用。总之,要教育孩子既不乱花钱,也不要养成吝啬的“守财奴”性格。

建议六:给孩子准备一个旧物收藏箱

父亲可以给孩子准备个旧物收藏箱,让孩子把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放进去,这样不仅能给孩子以后带来美好回忆,还能让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箱子,孩子可以盛放自己当前不想用的衣服,鞋帽,玩具、别人送的有纪念意义的东西等。当孩子需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到箱子里找找或许能让这些东西再发挥作用。这样就会节约一笔买新东西的钱。

建议七: 最后,要培养孩子理财投资意识

“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始终牢固不变。由于社会、学校合力引导孩子学会花钱、学会节俭,美国许多学校的学生都很会存钱。教育部和邮政储蓄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储蓄运动,每年的运动都有不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