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常青藤教子课
13532100000030

第30章 呵护孩子的“第一次”(2)

写完后,妈妈还总要在小军写的字上画圆圈,帮助小军修改指正。她常对儿子说:“只要今天比昨天强就好。”在小军感觉到每一次的进步时,就有了更加努力练习书法的劲头。

妈妈还喜欢收藏小军的作品。从小军刚开始学用毛笔写字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收藏”,无论是那些写在废包装纸上,或是写在废信封上的歪歪扭扭的字,还是现在很规整的书法作品,妈妈都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这更让小军有了被珍视和关注的感觉,后来慢慢地真的爱上了书法。就这样妈妈把小军拉到了书法这个门里。

赞美也是从一点一滴开始,今天孩子的考试成绩从40分提高到了50分,学会了自己缝补衣服,自己找到了一个错别字……这些看起来芝麻绿豆的小事,如果家长能够重视起来,并及时地给孩子赞美,那么明天孩子的成绩可能就是从50分提高到了60分,学会了做更多家务,错别字慢慢就消失了。“你今天把脱下的袜子自己洗干净了。”就这一句赞美,会提醒孩子记住自己洗好袜子。

其实赞美能给孩子以他所需要的价值感、信任感和自信心。成人对儿童小小的成功表示赞美,可以强化儿童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欲,并能使孩子自我感觉良好,激发他继续尝试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努力维持这种赞美或希望再度获此“殊荣”。

另外,赞美可以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经常奚落或责备孩子的父母很难赢得孩子的信任。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赞美,家庭里会产生一种新的气氛,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使彼此之间更接近,并产生信任感。孩子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赞美说明了孩子生活中重要人物对他的尊重与爱护。

坚持原则。由于溺爱,有些父母无原则地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加以赞美,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扈的坏习惯。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去做了,并做得很好,就应该及时赞美,做了不对的事情,即使孩子哭闹,耍赖皮也千万不要迁就他、说好话。否则,赞美就会失去原有的积极意义。

及时赞美。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效果很好。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蔬菜了,父母应立即予以赞美。

就事论事。不要直接赞美孩子整个人,而应该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也不要夸大其词,这样会使孩子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如:孩子对七巧板十分感兴趣,常常拼出一些新颖的图案,“这孩子真聪明。”这种赞美就显然不恰当,而应当就事论事,可以这样说:“这个图案真不错。”否则,言过其实的赞美会给孩子播下虚荣的种子。

当众赞美。孩子应当得到赞美时,应当着别人的面前得到。孩子的成绩当众传播了,这就是双重的奖励。如,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很懂礼貌。”以后孩子总是十分小心地维持这种赞美,并且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每次将客人送到门外,都会说:“再见,请以后再来玩。”

掌握分寸。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他做完了他理所应当做的事情,他都应该得到赞美。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要重复赞某件事情,当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后,就可以适当减少对孩子这一方面的赞美。赞美孩子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或是亲吻或是搂抱,都会给孩子以奇妙的力量。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年轻的父母们,学会赞美你的孩子吧!

包容孩子的第一次失败

呵护孩子的第一次,不仅仅是赞美他的进步,鼓励他的尝试,也包括容忍、宽容他的第一次失败。史蒂芬认为孩子的第一次失败可能成为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种失败的经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这种财富的获得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

在与众多的家长交谈中,史蒂芬发现大多数家长谈得最多的是孩子的不足之处:学习成绩如何的不长进,做事情如何的毛手毛脚等。

有一个孩子曾经说,她想帮妈妈做点事,于是主动去洗碗,可不小心把碗摔到了地上,结果遭妈妈一顿痛骂,还说以后家里的事不准她插手。她说自己很伤心,摔破碗自己也不是故意的啊!自己洗了袜子,妈妈也总是嫌她洗不干净,每次都重新拿去洗一次。另一个孩子说:“我妈妈每次都叮嘱我:‘这次考试一定要考好,再考砸了,你就别回家吃饭!’我听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谁不想考好啊?可谁又能保证每次都考好呢?她越这样说,我的压力就越重,压力越重,我越紧张,紧张了就很难正常发挥,结果还是考砸了……唉!”还有一个孩子也说:“我妈妈天天在我耳边念叨:‘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成绩一定要考好,不能掉队啊!’我每次参加任何比赛,她总是要求我获奖,一定要给他们争气……弄得我每次都很紧张,老怕令他们失望。”

家长们如此要求孩子,一味地要求孩子成功,而不允许失败,这是很不现实也很不理智的做法。不是有“失败是成功之母”之说吗?犯过错或经历过失败之后的心情一般都很难受,也特别惧怕父母的责备和批评。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不想获取好成绩、不想得到荣誉的人是极少数的。孩子年少,做事情很难专一,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又缺乏耐心和吃苦精神,学习不用功,考试成绩不理想,做事患得患失等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做大人的怎样去引导、帮助、指点、教育。父母们要鼓励孩子不断地去尝试,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多给他们锻炼意志力和增加阅历的机会,使他们慢慢走向成功,才是上策。

当然,做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可以理解。但过分的对孩子求全责备,反而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发挥,有害无益。所以我还是真诚地奉劝父母们:孩子有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失去自信心。

孩子好奇心强,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要做什么。男孩子看见哥哥或父亲骑自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的一种好奇心,但同时也是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表现他们和大人一样也能够做。因此,在他们要求这样做时,不要随便对他们泼冷水:“你人才比车子高一点,就想骑车子,别把车子摔坏了。”或者:“人小小的,就想洗衣,反而把衣服洗脏了!”

这样泼冷水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妨碍他们的成长。虽然孩子确实是大小了,还不可能做这些事,但孩子有了这种独立意识,有自己尝试的意愿,作父母的就应该尽力从旁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而且当他们尝试时,没有做好,也不应苛责。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因此,对孩子给予协助和适当的鼓励是最可取的方法。这样,孩子的上进心才会愈来愈强,进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战。

那天,学校组织一场学生才艺表演比赛。有一个小女孩,看得出表演很用心,但还是不幸被淘汰出局了。小女孩在台上哭得很伤心,尽管主持人想尽了一切鼓励的话语来安慰她,小女孩还是不停地哽咽着,然后非常不情愿地转身下台了。

在后台那个小女孩的母亲情绪很激动,一把抓住小女孩瘦弱的肩,大声地斥责,责怪女儿表演不成功,没有发挥水平,而且当着那么多人痛哭流泪,太丢人。小女孩耷拉着脑袋,眼里闪着泪花。

做父母的,往往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处处对孩子严要求,事事要孩子成功,不许失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没有生活的阅历和经验,还处在最初的摸索阶段,不可能做什么事都有一帆风顺。试问,哪个做父母的不是在磕磕绊绊中走过来的。可以说,失败是每个孩子必须面临的人生课题。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自己会感到沮丧、自责和后悔,如果家长再一味批评,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而且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反抗的情绪,甚至会自暴自弃。

父母不允许孩子失败,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失败带来痛苦的一面,却忽略了失败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要求而生气指责的时候,别忘了孩子还在成长,他有权失败。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就是对孩子终将成功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将是孩子战胜失败的勇气和动力。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1.告诉孩子,失败了没关系

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

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2.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小孩子来说,各种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3.兴趣永远第一

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可以上大学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很自豪地叙述孩子的成功,朱丽叶却并不想让儿子现在就上大学,原因是想让他更多地享受童年时光,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

“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

“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母亲的信念与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异曲同工。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史蒂芬告诫家长们,永远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尝试包容孩子的第一次失败,并鼓励他继续前进。

1.不要做孩子生命中的“巫婆”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望子成龙的父母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相比,“你看人家丁丁多聪明!”“李阿姨的女儿都能用英语和老外对话了,她比你还小呢。”……有时,父母在朋友、外人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很没脑子的。”

整日被淹没在如此大量的负面暗示里,孩子怎么能不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真的很笨?

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2.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3.不要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最后,让我们思考国际21世纪委员会对“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判断标准: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欣赏孩子的第一次发现

耶鲁大学的史蒂芬教授认为,及时地对孩子的新奇发现做出积极反应能够增加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对孩子是一种刺激进步的动力。反之则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十分不可取。

一天,瑞恩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当他看到8岁的高斯竟然发现了著名的数学定理时,不禁有些吃惊。这时,恰巧自己刚上二年级的儿子走过来。他喊住儿子,说:“爸爸考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什么问题?”儿子歪着脑袋问。“1到100这100个数相加等于多少?你算算看。”

儿子拿起纸和笔,算了起来,一边算还一边说:“这个算起来太麻烦了。”

过了很长时间,儿子终于大功告成:“我算出来了,结果是5050!”

“嗯,不错,你算得对,不过时间太长了一点。你想不想学习一个更快的算法?”瑞恩问儿子。

“想!什么办法啊?”儿子好奇地问。

“你来看看,这样有没有什么特别?”瑞恩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l+100,2+9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