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常青藤教子课
13532100000038

第38章 心理健康指数(4)

事实是,只有与不安全的陌生人交往才是不安全的。所以父母应该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放手鼓励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耍,让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譬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引导孩子购物

3至7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在父母的引导下购物。例如让他买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孩子在与售货员交流的时候,也学习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如果孩子一开始有困难的话,妈妈可以在一边鼓励,教孩子说“请售货员阿姨拿一下那个玩具狗”、“请问要付多少钱”、“谢谢”等话,渐渐地让孩子自己能开口说。

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

现代父母常有一个误区,就是想时刻保持一个整齐完好的家。所以,父母们不太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来家玩,最多也是在小区里简单交往。如果父母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处理游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纠纷。

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

孩子的交往也如同成人的交往,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两者同样重要。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给别人添麻烦,您可以让孩子带些小礼物去小朋友家,这样既周到、也礼貌,还能让孩子学会分享。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如果您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小一点的孩子玩,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玩。

有的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和比他大一些的孩子玩会吃亏,就限制自己的孩子和大孩子玩。但事实更可能是:孩子与比自己大些的孩子玩耍能学习小哥哥小姐姐的交往方式;与比自己小一些的孩子交往又可能学会了照料别人。

所以,请您充分尊重孩子,赋予孩子自由选择小朋友的权利,您只需在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做些参考。

带孩子到处走走

旅游能扩展孩子的交往范围,增加他的交往对象。同时,多走多看也会增加孩子对于异域文化或风俗的了解。

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孩子形成谦虚有礼的行为方式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往。教给孩子与人交往的礼貌用语,如与人打招呼、接电话的用语,如何回答别人的问题、向他人问路、请教等等。

当孩子在熟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会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这对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大有益处。当孩子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的时候,他也会更乐于交往,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动交往的机会,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修正交往中的不当行为

和大人们一样,孩子在交往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当行为,如欺负小朋友或者过分吝啬等。这些交往中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使孩子在小朋友中不受欢迎。这时,父母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帮助他改进行为,重新获得持久的友情。

尊重孩子的交往个性

尽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孩子的成功和快乐都非常有益,但请您不要过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数量上的增加。您应该知道,即使是个人独处,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您的孩子愿意用他自己的方式与人交往,您就应该尊重他。

哥伦比亚大学列出了一份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应掌握的社交技巧,供家长借鉴:

2―3岁:

1.学会了说“谢谢”“再见”“晚安”等问候语。

2.能与爸爸、妈妈等亲人表示亲近。

3.能对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老人表示礼貌。

4.至少拥有一个友谊已维持了3个月以上的朋友。

5.能主动欢迎来访问的小朋友。

6.能以微笑跟客人说话。

3-4岁:

1.至少拥有一个好朋友,而且友谊已保持了6个月以上。

2.撑握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至少10种不同的称呼。

3.能够根据来访的不认识的客人的年龄、衣着、装饰因素做出诸如叔叔、公公、阿姨、哥哥、姐姐等准确称呼(正确率应在80%以上)。

4.能对包括幼儿园老师、邻居在内的成年人表示尊敬。

5.愿意把自家的食品或玩具给小朋友分享。

6.能用温和的口吻说话。

4-5岁:

1.能自在地和异常性小朋友接触,甚至还乐于跟大人交朋友。

2.当小朋友有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

3.如果做错了事情,会主动认错或向对方说“对不起”。

4.如果双亲生病,能主动表示关切。

5当大人不在家时,能恰当地接听打给大人的电话。

6.学会了与人商量的初步技巧。

5-6岁:

1.已经拥有至少一个可以交心的知己,并注意向小伙伴的长处学习。

2.当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时,能宽容地原谅对方。

3.对小伙伴的成绩表示祝贺,并由衷地感到高兴。

4.能分担别人的不幸或痛苦。

5.对乞丐、流浪者等地位低下的人也能表示应有的尊重。

6.学会了“察言观色”,即开始理解他人传达的诸如表情、语调、手势、眼光等到非语言信息。

有意思的是,尽管以上均是“测试题”,但专家们并不要求家长专门给自己的孩子打分,更没有规定及格、不及格的标准。这就是说,即便你的孩子只符合其年龄阶段的6条标准中的1条或2条,甚至1条也“不沾边”,你仍然不必为之忧心忡忡,甚至为难孩子。原因很简单: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即使孩子的社交能力目前还很差劲,但只要家长、教授予以正确引导,其社交能力和社交水平都会“自然而然”地与日俱增的。

自律才能健康

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在抱怨,孩子在家一个样,在学校又一个样,离开学校的规矩,他们变得不受控制与不受管束。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们认为,自律,也应当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一项标准。

当你正在为你的孩子从你的怀抱中挣脱,一天天长大,准备松一口气,认为可以不用再围着他团团转时,您可能会发现他越来越不听话了。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但社会需要统一的秩序,人类需要一种共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身。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但个体行为要置身于公共准则之下,人需要追求自身的完美,于是,自律,成为通向自我完善的阶梯。关于这一点,相信没什么可争议的余地,那么就让我们去认识自律并身体力行去培养孩子。

一、灌输给儿童正确的价值文化

自律,其我约束的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自律,才能在将来控制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缺少自律的人,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原因的干扰,很难在某一方面做出杰出的成绩,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律包括:常省察自己,善于自我控制,坚持道德准则,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等内容。

家长要有意识地和孩子多谈各种规则、游戏规则、交通规则。最初是从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准则出发。告诉孩子要遵纪守法。

孩子大些了,要给孩子讲人生,讲社会,讲国家大事。让孩子有爱国心,学会道德准则,德准则,懂得法律法规。具体地,比方说不能随地吐痰,不要私拆他人信件,不能闯红灯等。

二、教给孩子自律的方法

孩子光有自律的认识,不能有效指导行为是不能发挥作用的。他有很多学生是想管好自己,可不知道怎么管。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自律的方法。

罗伊·加恩指出,自律的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去做应该做而不愿或不想做的事情;一是不做不能做、不应做而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上课时很想说话,放学时很想玩,很想看电视,不想做作业等等。年龄小的孩子,他们不会控制自己,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才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或者不做自己很想做的事。我们可以教给他们运用以下方法:

(一)自我命令

给自己下命令,指导自己的行动。比如学校经常会要求孩子念一首儿歌:“头正身直脚放平,两膝并拢坐如钟。”起立的时候,让孩子念:“头正身直手放下,脚跟并拢站如松。”写字时,让孩子念:“写字时,坐端正,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本子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要求他们这样说的,就要这样做的。其实,念这么几句话,用不了几秒钟,目的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给自己下命令,要求自己按说的去做。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良好的坐、立、写的良好的姿势。

平时,也要学着给自己下命令,例如听到闹钟响,立刻对自己说:“马上坐起来,一定要准时上课,不许迟到,不要损坏班的荣誉。”

(二)自我记录

记录能够让孩子自己看出自己的行为变化,可以制一张表,将自己每天做作业,看电视,上课不认真,发言的次数等行为记录下来。看看自己的改变状况。天天比较,一周统计一次,看看是否有进步,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三)自我奖惩

根据记录情况按每周或每月做一次小结,如有进步,可奖励自己参加一次渴望已久的活动,或为自己买一份小礼物;退步了,则惩罚自己周末也不准看电视等。

(四)榜样示范

榜样法对孩子是很有效的,他们喜欢模仿,也有进步的愿望。父母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孩子特别喜欢模仿家长。另外,让他们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找一位自己学习的榜样,每天学习、对照,逐步向榜样靠近。

三、运用“五常法”,使孩子形成自律行为

自律是在行动中形成的,也只能在行动中体现,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途径。

变成一个自律的人就会变成一个自律的人吗?靠读几本关于自律的书就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吗?只是不停地自我检讨就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吗?答案都是否定的。自律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五常法”,巩固孩子的自律行为。

“五常法”是日本人推崇的一种品质管理技术,其中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规范及常自律五项。当运用到孩子身上时,则可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再发展到行为自律。

1.常组织

经常组织孩子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玩具等,让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的东西及时拿掉。

好处:训练小孩子的判断能力,常常检查自己的物品是否完整、有用,养成良好的习惯。

2.常整顿

首先决定按照物品的用处,并将其分类,以致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或放好用品,提高效率。

好处:做个富有责任感的小孩子,晓得将物品分类,用完放回原处。

3.常清洁

小孩子要保持个人清洁,也有责任去负责保持自己卧室的清洁。使其树立“我不会使东西变脏”,而且“我会马上清理东西”的观念。

好处:每天清洁身体及衣服,保持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4.常规范

经常与孩子沟通,提供规范化的管理和环境,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减少错误并且提高办事效率。

好处:建立小孩子的自信心,乐意与人沟通,能自订或与家长合作制订生活标准,遇到事情知道如何解决、怎样寻求帮助。

5.常自律

持续地、自律地执行上述“四常”,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当父母和老师了解到小孩子的长处与短处,再按情况做出适当的奖赏,让小孩子从他律,以成人的赞赏作为标准、纪律,发展成为自律。

好处:做个自尊感强的孩子,懂得自我管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