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常青藤教子课
13532100000008

第8章 无情未必不爱(3)

相反,严格要求孩子的人,虽然孩子的身体表现是“感觉不好”,但是心灵的表现却相反,是“感觉很好”。他在心灵深处,或者说是灵魂深处感觉到你是真正的爱,因此他反而内心深处更感激,更喜欢你,你们的关系会更友好亲切。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真心在教育孩子,帮助她提升;而不是乱打孩子,为了出气而发泄到孩子身上。

因此,尤瑟给家长的建议是:孩子小的时候(12岁以前),对待孩子要尽可能严格,甚至可以苛刻一些,无情一些。如果处理一件事有两种方法,就一定选择较严厉的一种,宁严勿宽!

不过,当孩子长大以后,态度就相反——宁宽勿严!其实,家长真正管教孩子的时间很有限,只有12岁之前很短的时间。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就不能太严格了,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小时候怎么打都没事,这个时候,碰一指头都可能出大事。因此父母必须要“宽容和理解”,温和地对待她。特别是孩子18岁以后,家长还要再退一步,学会“装聋做哑”。面对孩子做的行为,你觉得再离谱,再无法认同,都不要去干预孩子的自由选择。不要去要求他服从你的意志,更不要去“教训他”。18岁以后,你已经没有任何资格来对孩子指手画脚了,除非他要求你帮助。

如果孩子18岁以后有诸多的问题,源于家长12岁以前的教养不当;想管孩子,为什么不在12岁以前好好管呢?12岁以前管好了,18岁以后,乃至一生,都不需要家长太操心了,他会健康地成长。

有些家长会存有疑问,如果要求太严格,会不会让孩子变得没主意?太“绵羊”了一点?

尤瑟解释道,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比较聪明,点子多,想法多。而且孩子们基本上都有“领导力”:没看现在的三岁大孩子,都基本上把家里的家长们,老人们“管理”得服服帖帖的吗?他们天生会用各种方法来控制大人以及其他孩子。

但是,如果家长过早丧失了权威,孩子们就无法成长了。孩子们必须通过服从权威来学会拥有和正确运用权威,战士必须通过服从将军,从而才有机会成为将军。现在除非你把他管成小绵羊,将来长大后才有可能成为狮子,一只外貌很温和,内在很有力量的狮子。

相反,如果你现在就让他“当上了狮子”,将来长大后,最好的状态,只是一只外面披了狮子皮,骨子里面是个绵羊的内心脆弱的家伙,所谓的色厉内荏之徒。最惨的就是:内外都是小绵羊,无能平庸的富二代。

因此,家长在幼儿阶段,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无情地教育孩子”;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尊重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

为避免某些父母滥用“无情”,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尤瑟特别强调:“无情”是对孩子的身体而言的。对于孩子的心灵来说,必须是能够感受到爱和支持的,而且是强大和温暖的。

细节注意:

第一、对待孩子态度坚决,执行到位,切忌婆婆妈妈。孩子对一个柔弱多情的“领导者”是很不屑的。孩子永远崇拜强者,而不是多情者。要让孩子强,家长自己得强。不是身体的强,而是意志的强大。

第二、所有“无情”严格的训练和对待,目的是促使孩子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不是相反!反对家长为了表演自己的强大身份而去压抑孩子的心理。

第三、这种训练,是让孩子身体经受他认为“残酷无情”的磨练后,获得心灵更大的“成就感”。因为他挑战了自己,克服了自己。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最严重的失误,就是在身体上“无微不至”,在心灵上冷漠自私,缺乏关爱。甚至以“爱”和“为了你好”的名义,严重践踏孩子的心灵和尊严;不懂得“关心”,一味的“关身”。剥夺孩子心灵的快乐和追求,放纵孩子身体和欲望的满足,两极偏向完全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导致教育的恶果(到处是弑父,杀母,灭亲,自杀,自伤,堕落,无能等等现象)。

真爱孩子,就对他“无情”一点吧!

无情有度

康奈尔大学的尤瑟教授一方面鼓励家长对孩子“无情”,来磨炼孩子的身心,从而锻炼孩子的能力,但尤瑟教授也指出,作为家长,应该“无情”有度,切莫让“无情”变为“残忍”。

一段4岁“裸跑弟”的视频被放到网上,迅速引来了网民关注:视频里,美国纽约-13℃的暴雪中,一名来自南京的4岁幼童,在“鹰爸”的要求下裸跑。“裸跑弟”一边跑,一边带着哭腔说“不想再跑了”。教师出身的“鹰爸”表示,孩子早产,曾被判可能痴呆,但经过自己三年的极限训练,孩子智商潜力已高达218。有医生指出,极端训练方法对智力发展没有作用。

尤瑟教授指出,家长对孩子的“无情”,其实是为了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的教育都要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下,一是不能伤害孩子的健康,而是不能伤害孩子的心灵。所谓的虎妈狼爸式教育委实是“无情”的过头了。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但是,“狼爸”萧百佑在做客某教育电视台时,受到了现场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狼爸”的育儿经:“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

在“狼爸”萧百佑眼中,“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在节目录制现场,萧百佑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

据萧百佑介绍,每当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必须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萧百佑当年参加高考,获得了广东省第八名的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他认为,自己学生阶段的成功主要受益于母亲“动辄就打”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选择了延续家族传统。

萧百佑表示,他并非是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打孩子不是像说得那么简单。根据他的经验,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并不容易。那什么是科学地打呢?他认为,是明家规、定尺度的家法。孩子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错的是新错还是重犯。错了打哪里,打多少下,打的时候不能有不良的反应。打完之后要孩子表述受罚后的决心。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征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所以在孩子12岁之前,我都是以打为主,”萧百佑说,“但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此后,我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

专家质疑1:是否在倡导“奴性教育”?

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狼爸”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本质是一种“奴性教育”,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扭曲。萧百佑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这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

“狼爸”回应:孩子在年幼时,不需要独立的思考,只要学会服从家长就能成长。“在我看来,在0至12岁孩子的性格中,动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要用鸡毛掸子给他立规矩。”根据萧百佑的家教“理论”,12岁至18岁,孩子的“人性”才渐渐开始占主导地位,懂得是非曲直。18岁之后,孩子才有社会性的表现,才有社交需求。所以,在萧百佑定的家规中,子女在上大学前,不能与其他孩子交朋友,生活中只能有“亲人”、“同学”两个概念。

“我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北大,事实证明,我的家教方式培养的并非没有独立思想的孩子。我只不过在孩子年幼时,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萧百佑说。

专家质疑2: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乐?

“狼爸”萧百佑定下了“严苛”的家规: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不许随便喝可乐;不允许随便打开冰箱门;甚至不能开空调等。孩子们只要触犯任何一条,就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儿子萧尧也曾说过:“记忆里,只有一次,毫无顾忌地玩,让我感觉到童年的无忧无虑。真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在童年里多出现几次。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在“狼爸”萧百佑的管理下,孩子不可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狼爸”回应:萧百佑认为孩子对于快乐或痛苦,并没有本质上的认识。萧百佑透露,他知道三女儿萧箫曾经在日记中写过“我没有快乐童年”,但他并没有理会女儿的想法。他认为,孩子对快乐或痛苦的认识是建立在与其他孩子对比的基础上:别人不能玩,自己能玩,就快乐;反之,则痛苦。所以,孩子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快乐。今后对童年的认识也是建立在回忆上的。“现在,他们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学生阶段取得了成功。所以,我相信以后他们在回忆童年时,肯定认为是快乐的。”

专家质疑3:不要在意光鲜的表面,而要关注孩子内心

“狼爸”的三个孩子考上北大,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无论怎么“打”,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一个成年人打一个孩子,在我看来,就是以强凌弱的表现。我希望“狼爸”萧百佑能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剧重演。

“狼爸”回应:萧百佑表示他并非像外界所描述的那么“冷血”,他之所以动手打孩子,完全是出于对子女的爱。萧百佑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为了教育年幼的孩子,几乎放弃了工作,始终没能提拔。“一个副科长,我就干了十年,”萧百佑说,“我敢说,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最负责任的父亲。”萧百佑还告诉记者,“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并非他的原话。据介绍,到现在,全国各地已有30多个孩子被父母送到萧百佑家中,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式”教育。萧百佑还希望在退休后,建一所私塾,为社会提供服务。

其实虎妈狼爸教育的成功仅仅是个例,难以复制,也不值得提倡。

一方面,在应试机制下,且不说清华北大的成材率有多少,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种只看考进名牌大学的教育观本身就是狭隘的。另一方面,即使这是一种“成功”,“狼爸”家三个孩子进北大也是不可复制的极端个案。很多家长只看到了棍棒藤条,没有看到“狼爸”有四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形成的学习氛围和互相支持的心理环境,是目前大多数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所不具备的。如果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家庭支持,一些孩子在父母的棍棒下很可能出现自卑、愤怒、焦虑、抑郁,甚至做出自残自伤自杀的行为。

因此,父母在选择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孩子之前,需要想一想,将来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其次再考虑成功与否,还是就想把孩子塑造成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这个出发点将直接影响到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养方式。

无论如何培养孩子,家长都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问问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意愿。否则,只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阴影。

无情有度,一旦超过这个“度”,那么即使让孩子学会了生存的本领,但你终将失去一个完整、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