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特战狙击手
13537200000104

第104章 轰战机的由来(2)

1915年2月15日,1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首次轰炸了德国本上,投掷炸弹272公斤,从此拉开了重型轰炸机参战的序幕。由于“伊里亚·穆罗梅茨”自卫能力强,加之“飞船大队”成功地运用了空中编队防御战术,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只有П.马克舍耶夫驾驶的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被德歼击机击落。

从1914年到1918年,俄国共制造了73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其中有一部分双发动机。还有一部分飞机安装了浮筒,成为水上重型轰炸机。从国内战争结束到1924年期间,苏联将部分“伊里亚·穆罗梅茨”改装成运输机,曾飞过莫斯科至哈尔科夫航线。“伊里亚·穆罗梅茨”号飞机的研制成功,对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当时,很多飞机设计师都对是否能够制造出多发动机飞机表示怀疑,因此,“伊里亚·穆罗梅茨”的研制成功无疑是一个创举。1914年2月,西科尔斯基驾驶该机创造了一项记录一一载运15名乘客进行了成功的飞行。1916年6月,“伊里亚·穆罗梅茨”再创辉煌:从基辅起飞,中途仅着陆一次,以14小时38分安全飞到了1000公里外的彼得堡。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飞机首先用于战场上空指引炮兵射击、侦察和轰炸。随后就出现用飞机来阻挠敌机执行上述任务的战斗行动,形成空中的对抗。开始时只是后座的射击员用手枪、步枪和机枪在空中相互射击。

5年德国研制出装有射击协调器的福克E.I.飞机。机枪固定在机身头部,穿越机头的螺旋桨旋转面射击而子弹不会击中旋转桨叶。这样,后座的射击员被取消,驾驶飞机和射击都由驾驶员来完成。

这种飞机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空战的方式,提高了飞机空战能力。从此确立了歼击机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此后,歼击机在速度、高度和火力等方面不断改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歼击机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00公里/时,升限高度达6000米,重量接近1吨,发动机功率169千瓦,飞机配备7.62毫米的机枪。当时着名的歼击机有德国的福克D和E、英国的S.E.5和法国的Spad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歼击机的最大速度已达700公里/时,飞行高度达11公里,重量达6吨,所用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制功率接近1470千瓦。武器则由机枪发展到20毫米的机炮和空空火箭。

瞄准系统已有能作前置量计算的陀螺光学瞄准具。这一时期着名的歼击机有英国的“喷火”式,美国的P51、P47,F4U,F6F,日本的零式,KI43,苏联的雅克3、拉5和德国的Bf109、Fw190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开始使用Me262喷气式歼击机,最大飞行速度达960公里/时。战后喷气式歼击机普遍代替了活塞式歼击机,飞行速度和高度迅速提高。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中,出现了喷气式歼击机空战的场面。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使用的米格15和美国的F86飞机都采用后掠后翼布局,飞行速度都接近音速(1100公里/时),飞行高度15000米,飞机重量约6吨,发动机推力29420牛。机载武器已发展到20毫米以上的机炮,瞄准系统中装有雷达测距器。带加力燃烧室外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便于改善飞机外形,歼击机的速度很快突破了音障。60年代以后,歼击机的最大速度已超过两倍音速,配备武器已从机炮、火箭发展为空空导弹。这一时期最着名的歼击机有美国的F104、F4,苏联的米格21和法国的“幻影”III等。60年代中期,以苏联的米格25和美国的YF12为代表的歼击机的速度超过三倍音速,作战高度约23000米,重量超过30吨。

但是60年代后期越南战争、印巴战争和中东战争的实践表明,超音速歼击机制空战大多是在中、低空,接近音速的速度进行的。空战要求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即转弯、加速、减速和爬升性能。装备的武器则是机炮和导弹并重。以后,新设计的歼击机不再追求很高的飞行速度和高度,而是着眼于改进飞机的中、低空机动能力,完善机载电子设备、武器和火力控制系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主要负责侦察、运输、校正火炮等辅助任务。在战时,敌对双方的飞行员相遇时,往往利用五花八门的各种武器互相攻击,例如手枪、石头等,试图击落飞机或者是击毙飞行员,这就是空战(Combat)最早的起源。

1915年4月1日,罗兰·加洛斯驾驶装备了偏转片系统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击落了一架德国侦察机,取得了战斗机空战的第一次胜利。随后,德国的福克E3式(外号信天翁)由于装备了性能更好的射击断续器装置,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更猛烈的火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击落飞机数量最多的战斗机,被协约国方称为福克式的灾难。

这个阶段的战斗机还处在萌芽期,结构多以木材加上布料蒙皮构成,机翼从单翼到三翼都很常见,主要的武器多半改自陆军使用的轻机枪为大宗。英国曾经使用火箭对付盘据在英国城市上空的德国飞船。在对付地面目标上,早期的炸弹是由手榴弹或者是小型炮弹稍加改良而来,由机上的成员以手掷的方式瞄准释放,投掷准确度不高,破坏力也低。

在这个时期影响未来空战颇大的一项发明就是射击断续器。这个由荷兰所发明的装置,让机枪的子弹能够在转动的螺旋桨间隙中射出,飞行员完全不用担心子弹会与螺旋桨撞击的危险,而机枪的设置位置能够接近飞行员的瞄准线,从而提高准确度,但射速慢则是缺点。

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战斗机的基本型态大致上已经有了雏型:以小型机为主,强调运动性,需要有向前射击的固定武装,当时国民党空军机型很老久,其中大批是一战时的飞机,二战只能当侦察机用,另外因为当时中国工业薄弱,飞机的维修无法自给,结果很多战机是无法升空作战的。

而少数抗战前从国外买的二线飞机到凇沪抗战时大多给拼光了。(我看过一些资料,当时截止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正式与日机交战时,列编的9个大队零5个独立中队,装备各型飞机296架,不及日军的九分之一。其中轰炸机148架,占50%;战斗机101架,占34%;侦察机41架,占14%。飞行员620名,能参战的人不足半数,且战斗机飞行员训练重点是对地攻击,更无空战经验。抗战初期,中国空军装备的主要战斗机是霍克Ⅲ,其最大飞行速度387公里/小时,航程625公里,装备数量最多的轰炸机为道格拉斯02M,其最大飞行速度为238公里/小时,航程524公里,均不及日军当时装备的同类型作战飞机。综上所述,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空军在兵力兵器上,处在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状态。)至于战绩(抗战初我国本土空军),抗战中国空军表现英勇,以落后的装备击落了一定数量的日军战机,特别是最激烈的凇沪会战中,中国空击沉和重创了日本军舰多艘,击落和击伤日军飞机数十架,虽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但却为当时的中国空军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

1917年9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军政府大元帅。为筹建空军,孙中山派遣林森和杨仙逸去美国招收和培训航空人才。黄光锐于1920年参加杨仙逸组织的飞行训练队,一边学习,一边准备回国投身革命。由于陈炯明叛变,孙中山一度被迫退出广州。延至1922年底,黄光锐才携带飞机器材回国,任大元帅府航空局飞机队队长。从此,他为实践孙中山的“航空救国”思想,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923年,黄光锐协助航空局长杨仙逸研制出一架飞机。7月,在广州隆重举行这架飞机的试飞典礼,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莅临参加。孙中山命名这架飞机为“乐士文号”,乐士文是宋庆龄的英文名Rosamond的译音。试飞时,宋庆龄女士以超人的勇气登上飞机。在数万人的欢呼声中,黄光锐驾驶飞机,运载宋庆龄女士在广州上空飞翔,无数市民仰首观看,这是中国航空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当年8月,黄光锐驾驶战鹰,轰炸和扫射盘踞在东江的陈炯明叛军,立下赫赫战功。孙中山有意在黄埔划一块地给他以作嘉奖,他坚辞不受。

1924年,黄光锐任广东航空学校飞行教官,后任校长。1927年任广东空军参谋长,后升任广东空军司令。在此期间,他为培训航空人才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血战长空,夺得辉煌战果。抗战期间,我国空军共击落日寇战机63架,其中39架是他的26名学生击落的。

1936年,黄光锐率领广东空军归附南京政府,促使陈济棠下野。他任笕桥航校校长,肩负培训全国航空人才的重任。1938年,黄光锐升任航空委员会副主任。8月17日授空军少将,他先后创办空中射击训练班、空军军士学校、空中摄影器材保修所、无线电器材修造厂,从而在抗战时期保障了空勤、地勤的人才和器材的供给。

黄光锐在1937年创办了中央航空研究所,集中了一批航空科研专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展航空军事科学研究,他们设计并制作了3个型号的教练机;研制了用竹木制作的飞机构件以及竹制副油箱。这些成果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毛邦初(19041987),字信诚,浙江奉化岩头乡岩头村(今属班溪镇)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期间参加第一次东征,平定滇、桂军阀叛乱。次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9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飞行组长。次年奉命在杭州笕桥筹建航空学校,1931年初航校成立,历任副校长、校长。1934年出国考察,率部分毕业学员赴意大利深造。

1936年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委员,次年任空军指挥部副总指挥。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移重庆,任空军总司令部副总指挥。1940年5月25日授空军少将,次年任航空委员会副主任。1945年5月,选任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驻美国代表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成员。1946年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空军总司令部副司令,曾代表国民政府常驻美国,后授空军中将。1949年去台湾,1951年受命赴美国购置飞机,遂携眷属定居墨西哥,继迁居美国。逝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