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提醒的是,溺爱不只是富贵家庭的特有现象。贫困的家庭,即使物质条件有限,也照样溺爱孩子。最典型的是电影《包氏父子》中的故事。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在江浙水乡一个大户人家的老仆人——老包和他的儿子——包国维之间的生活片断:包国维5岁时死了娘,老包恳求东家把他留了下来赏口饭吃。好心的东家不但留下了包氏父子,还让小包上学读书来改变家庭的命运。遇到这样的机会,包国维理应发愤图强,但已经上到初三的他根本不争气,整天和同班的富家少爷们厮混导致留级。可是老包仍一味地溺爱孩子,对他充满了期待。最后小包因调戏女生事发被学校开除,老包的希望也随之彻底破灭。
这部电影是我20多年前看的,但是电影中淋漓的对比还是真切地显现在我眼前:一方面是老包的贫困和窘迫:每月只挣7块大洋,一件棉袍穿了15年还舍不得换,面对高昂的学费和书本费、制服费,老包厚着脸皮到处借钱。另一方面是小包的不学无术和爱慕虚荣:看着情色书刊伪装学习、伙同郭少爷调戏女生、向老包要高档头油,等等。很多人对小包这样的不孝行为极为愤怒,而对老包充满同情。而我的反应却正好相反:对小包颇有同情,对老包非常愤怒。道理很简单:明明是父母端上了这碗甜甜的毒药,为什么还要怪一口喝下去的孩子呢?
不要以为小包只是张天翼笔下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人物,在现代中国像包氏父子的悲剧仍在一幕一幕地上演。这些年我几次回到中国,都住在同一个朋友家,时间长了,不仅朋友的孩子喜欢和我玩,连那位勤劳朴实的保姆阿姨也愿意和我聊。有一天,阿姨和我讲起了她的儿子,一开口竟泪流满面。原来这个儿子由于缺乏管教,竟然借了高利贷去赌博。欠下30多万元的赌债后,只能到处躲债。他的妈妈知道后因爱子心切,把十几年做保姆的辛苦积蓄全部拿出来为儿子还清了赌债。我听了不胜欷歔。这位阿姨的故事的结果还不算差,最后她的儿子为母亲的爱所感动,彻底重新做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幸运能有回头的机会。
同样生活艰难,在美国的华人第一代移民他们教育子女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第一代的华裔到了美国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确信教育是改变自己孩子命运的唯一途径。他们一方面省吃俭用培养孩子,另一方面用中国传统的严厉要求孩子像自己一样努力。结果第二代的华裔中很多人就出类拔萃。根据哈佛大学与纽约市立大学做的一项10年研究,华裔第二代子女快速进入主流社会,教育程度和收入都比他们的父母好得多,甚至比土生土长的同龄美国白人还要好。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着名花样滑冰选手关颖珊和他严厉的父亲。每天早上5点,父亲准时把两个女儿从熟睡中叫醒,开始晨练。3个小时以后,父女三人大汗淋漓地回家收拾一下。父亲随即去中餐馆上班,姐妹俩(关颖珊和她的姐姐)则去上学。这样的日子维持了三四年。在成为世界冠军后,关颖珊回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时,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训言就是中国传统的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样看来,溺爱和家庭的贫富关系不大。这是父母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