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3633800000033

第33章 父母怎样爱,孩子才快乐(2)

一位下岗女工,知道孩子喜欢吃虾,一次咬咬牙从菜市场买来虾,做好后端上桌,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舍不得动一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饭,妈妈忍不住想去尝一下剩下的虾。她13岁的孩子说,“别动!那是我的!”这位母亲在讲述这件事时,眼含泪水。

一位家境富裕的母亲,见女儿花钱大手大脚,就对女儿说:“你不用着急花钱,爸爸和妈妈这些钱,以后还不都是你的?”谁知女儿听了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厉声对妈妈说:“我告诉你,从明天开始,你要省着花钱,这些钱都是我的了!”

广州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风里来雨里去,骑车送儿子上学。后来她咬咬牙送儿子上了贵族学校。后来妈妈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情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母亲哭诉无门,痛不欲生。

以上这些例子,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相信,你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之所以孩子们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原因就是长期以来父母们的溺爱。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地关心溺爱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关爱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谅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了恨的果实。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爱的过分就不好了,反而会伤害孩子。所以,只有正确地来爱孩子,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掌握爱孩子的“分寸”呢?

1.父母要给孩子有理智的爱

在爱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子女固然由于父母方面的爱的不足而感受痛苦,可是,他们也会由于那种过分洋溢的伟大的爱而腐化堕落。理智应当成为家庭教育中常备的节制器,否则孩子们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习惯和行为了。”这段话讲得十分深刻。然而,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对年轻的父母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往往是无原则地、过分地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锦衣美食,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

2.父母既要爱孩子又要严格要求孩子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受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严厉,或者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同时,态度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严格要求,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孩子往往缺乏经验,是非界限有时分不清,而且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往往也不善于自我控制。如果父母对他们不严格要求,他们往往还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和按行为道德标准来行动。因而,这就更需要父母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但是只有爱不见得能教育和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来,而应该把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总之,父母对子女的爱一定要带有严格的要求,千万不要溺爱姑息孩子、过分地迁就孩子与宠爱孩子。一定要有理智,有“分寸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听话懂事的好孩子,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品行良好的优秀人才。

学会放手,孩子才快乐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其实,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许多在父母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并因此而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帮孩子叠被子,上学前帮孩子准备学习用具,有时经常还被孩子埋怨忘了帮他准备某些学习用具。父母这样爱孩子,孩子未必就快乐!

父母要知道,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是这样依赖父母的,他们的依赖性一般来说都和父母的包办代替有关。父母包办、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没有了依靠,孩子就会自己动手开始做了。

晶晶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司总经理。在家里,晶晶这根独苗简直成了“小皇帝”,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父母处处惟命是从,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掉”。父母对晶晶娇生惯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晶晶一天天长大,却什么事都要依赖父母,已经上四年级了,还让父母背着走。这时候,父母才觉察到了溺爱孩子的害处,这样下去,不用说成才,就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夫妇俩决定改变一下爱孩子的方式,以使孩子得到正常发展。应当说,夫妇俩教子观念的转变并不为迟。可是,他们却不该由溺爱的极端走上严加限制的极端。

有一天下午,晶晶要买一枝气枪,父母没答应。又一天,晶晶捂着肚子,硬要钱去买哈密瓜吃,得到的却是父母的白眼。再有一次晶晶要玩遥控飞机,伸手去爸爸口袋里掏钱,没想到被爸爸瞪了一眼……夫妇俩严格地“控制”着儿子,连一些正当的要求也不肯满足他,这巨大的反差,使儿子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怨恨。有一天,晶晶趁父母不在,撬开大立柜,摸出50元钱,就到街上买东西吃。

夫妇俩并没有察觉到儿子的异常行为,反而为儿子不再像从前那样伸手了而感到很满意:还是严点儿好,这孩子还懂得父母心。夫妇俩哪里知道,儿子自从第一次偷拿钱以后,便变得毫无顾忌了。他由偷拿50元钱发展到偷拿上百元钱。甚至把大立柜里一张3000元钱的活期存折都拿走了。夫妇俩终于发现了儿子的行动,顿时火冒三丈,父亲抡起了巴掌,沉稳的母亲也动了拳脚,直打得晶晶晕头转向。

晶晶开始对父母疏远了,常常饿着肚子也不回家吃饭。这时,一帮小哥们围上了他,他们给他饭吃,给他钱花,并引诱他偷窃掏包。晶晶被人当场抓住三次,只是被偷者见他年纪小,没忍心对他大动干戈罢了。晶晶并未引以为戒,痛加改悔,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先后4次进了收容所。上述案例是一个控制孩子过严酿成的悲剧。假如因为这样教育出了不听话的孩子,那么责任应该谁来负呢?自然是父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你会发现,喂饭时,孩子把头躲开,并伸手抢你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动作告诉你什么呢?那就是他要自己吃饭。如果你不理会孩子的动作,还是一贯地给孩子喂饭,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没有兴趣自己学着吃饭了。而优秀的父母从孩子的动作中觉察到孩子的需要,并为孩子做好了自己吃的准备。如准备好了不怕摔坏的碗、适合孩子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适合孩子坐的椅子。当孩子再吃饭时,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让孩子自己拿着勺子或筷子吃饭。尽管孩子的动作显得十分笨拙,但每一个动作都是很认真的。当他把第一勺饭放到嘴里时,他会体味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快乐。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其实,父母们只要肯放开手,就会惊奇地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他们能做许多在父母看起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要想让孩子具有自主性,要想孩子减少不听话行为,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

父母怎样对孩子放手呢,教育专家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扩大孩子的自由空间

孩子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有这样一位母亲,孩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送他上学还要费力地背着他走,直到离学校几十米远的地方,因为怕老师看见,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来……如此被母亲呵护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扩大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如鼓励他自己找朋友玩,让他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当主人。

2.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条件

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培养孩子,肯定是要失败的,但完全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父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3.让孩子自己解决一些困难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父母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尽量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4.指导孩子如何解决冲突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时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父母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父母应鼓励孩子去面对,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由父母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5.让孩子自己选择并为其负责

孩子的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选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不少父母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父母应主动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并告诉孩子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朋友的孩子最快乐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对待孩子的交友问题,最好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父母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强求孩子选择朋友,也不能对孩子的交友放任不管。只要孩子的朋友品质上没有问题,父母就不应该干涉他们的交往。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对孩子的朋友都比较重视,一般都希望孩子的朋友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以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影响和帮助。可是,有时父母会发现,孩子交往的朋友不一定都能令自己满意。有些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去选择朋友,这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怎样去对待孩子的朋友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父母。其实,最关键的是父母要转变态度,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来衡量他们。这样,孩子自然也就会接受父母的帮助和指导。

有一位教育专家提出,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比拥有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孩子只有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会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如何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如何向别人学习……这样孩子才能从中获得交往的快乐,也才能有健康的人格。没有朋友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王晓龙学习成绩非常好,曾拿了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因而被保送到北大化学系。在他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他从小就只知道学习,不会交往,没有朋友。到大学三年级后,他发现没有朋友很难生活。但交朋友是需要学习的,他不会。他就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两个男生天天粘在一块儿,别人觉得很奇怪,于是议论纷纷。那个男生就不和他来往了。他很生气,要报复那个男生,搞来一种剧毒的化学物品——铊,投放到那个男生的牛奶杯中……王晓龙是一个学习特别勤奋的孩子,为什么会犯下故意杀人罪呢?他的父母有没有问题呢?他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缺乏朋友的危险性,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心理上的障碍。

有些父母喜欢干涉孩子的交友,以致孩子很难交到朋友,甚至没有朋友。在这个合作的时代里,没有人能离开群体,能离开人际交往。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其内心势必会产生对友谊的极其渴望,行为上的孤僻与内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只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但这并不是说孩子无论交什么样的朋友都可以,还是有一个度的,父母应当适时地把握这个度。佛罗里达一个10岁的男孩捷森与一个叫罗伯特的男孩是好朋友,经常到对方家去玩。罗伯特的父母从不约束孩子的行为,他们常常恶作剧,往经过的汽车下扔鞭炮。有一次,捷森去罗伯特家玩时,发现罗伯特的爸爸有一个没上锁的抽屉,里面全是枪。捷森有些害怕,于是就告诉了母亲。母亲其实也很喜欢罗伯特,但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禁止孩子再去罗伯特家玩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父母对孩子交友的担忧不无道理。试想,捷森的母亲如果不阻止孩子的交往,后果将会怎样。孩子由于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观念不强,需要父母的及时指导。尊重孩子选择朋友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选择,把握好度,也就是只要孩子的朋友品质上没有问题就可以。

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呢?应该怎样指导孩子交朋友呢?这些都是父母们要处理的问题。父母可以这样指导孩子交朋友:

1.鼓励孩子进行正常的交往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朋友,交一些与自己个性不同的朋友,比如胆大的就可以找胆小的,内向的就可以找外向的,形成优势互补。父母也要注意不排斥孩子交一些异性朋友。

2.尊重孩子的朋友

有些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去限制孩子的交友,这对孩子并没有益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父母要放下交友的分数标准,只要孩子的朋友没有品质上的问题,就不要干涉孩子的交友。

3.为孩子创造交友的条件

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中来玩,还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孩子缺乏朋友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外出旅行或者一起参加某项活动来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

4.重视孩子的交往困难

孩子与他的伙伴在交往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摩擦。父母在孩子出现不愉快情绪的时候,要注意以关爱的方式去询问孩子。如果孩子真是遭遇到了交往挫折,父母最好能和孩子面对面地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应该怎样解决矛盾等话题,并指导和帮助孩子处理交往中的困难。

拥有自由空间的孩子才快乐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给孩子留有自由的空间,以朋友的身份关注孩子,引导和帮助孩子,这样,家长和孩子才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