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见义勇为
13717000000052

第52章 杨时孤勇斗奸臣

宋代出过不少祸国殃民、臭名昭著的奸臣,比如秦桧、杨戬、蔡京、童贯……有奸臣也就有忠臣,比如岳飞、李纲、宗泽、辛弃疾等,还有一个杨时。

杨时(1053—1135年),原字行可,后因犯友人父讳,改为中立,学号龟山先生。宋熙宁九年,杨时中进士,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他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研习理学,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丰六年,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元祐三年(1088年),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杨时执法公平严明,“公烛理精深,晓习律令,有疑狱众所不决者,皆立断。与郡将议事,守正不倾。”(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元祐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回乡守制。

元祐八年五月,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那时,杨时已40多岁,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后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理学家,曾师从于“二程”(程颖、程颐),“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出自他与朋友游酢尊师的举动;不过,杨时在任官时执法严正,敢于与奸臣作斗争的行为,就不太为人所知了。

其实,杨时不光理学精通,还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时,他不畏当地的权贵豪强,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他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在萧山任知县时,他带领民众修筑湘湖,蓄水灌田,改善了民生。这些都给他留下了很好的政声,在他造福一方的地区,后人甚至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

绍圣元年(1094年),杨时赴浏阳上任。翌年夏末初秋,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许多农民颗粒无收,纷纷外出逃荒。杨时立即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向上反映灾情,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缓解了灾民的苦难。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浏阳成了“水泽之国”,大片农田被淹。杨时《上州牧书》禀报浏阳爱灾情况,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

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杨时在浙江余杭任知县。他一到县境,就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春耕时节,田地无人耕作,许多劳动力却在开路修坟。他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当朝丞相蔡京母亲的老家,蔡京派人正在此地监修他亡母的坟墓,还美其名开路是“便民”的举动。杨时心中十分愤慨。他自然知道冒犯丞相就有可能丢官、杀头的危险,但他毫不畏惧,当即下令,让那些民众停止施工,回去耕田。蔡府的家人气焰嚣张,胆敢抗命,杨时就重重地责罚了他们,硬顶着压力,制止了他们的害民之举。蔡京得知此事后,尽管对杨时恨之入骨,却也无可奈何。

奸臣蔡京、童贯、朱勐、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仅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2400多艘。朱勐之流还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他在《余杭见闻》中,愤然写道:“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今天下非徒不从上令,而有司亦不自守成法。其如法何?”他批评朝廷:“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前此盖尝罢之,诏墨未干,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今虽复早前令,而祸根不除,人谁信之?”他主张“为政以德”,“爱人节用”,“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他还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

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对那些权奸,他更是针锋相对,巧妙地与之周旋。当时朝中奸臣当道,时人虐称蔡京为“公相”,称生性巧媚的童贯为“媪相”。童贯原只是一个宦官,就因擅长阿谀取媚皇帝得以青云直上,初为供奉官时在杭州徽宗搜刮书画奇巧,竟然当上了副相,领枢密院事(朝廷的最高军职),掌握兵权。在金兵南下时,童贯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后跟随徽宗南逃。

杨时上书弹劾童贯“弃军而归”,“帅臣失败”,要求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蔡京等人不顾国计民生,聚敛“花石纲”,认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又直接指斥蔡京的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以图身利”,要求惩治奸相。蔡京、童贯一伙进行了疯狂的反扑,但杨时铮铮铁骨,寸步不让。因为金兵大军压境,朝廷无暇顾及这些纷争,杨时才得以幸免奸臣的谗害。直到钦宗即位,童贯终于被处死,蔡京被放逐到衡州再到海南。

面对金兵的攻势,宋朝廷畏敌如虎。杨时则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终因朝廷腐败巳是病人膏肓,京城被金兵攻陷,徽宗、钦宗这对父子皇帝被金人掳往北方,北宋灭亡;继位的高宗仓皇南逃,逃到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组建了南宋偏安朝廷。

虽然国事日颓,杨时仍在竭尽心力,但年事渐高,力不从心。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已近八十高龄的杨时告老还乡。他回到家乡后,生活十分简朴,粗衣蔬食。他为了教育子孙“俭以养德”,特立下这样的家规:“三餐饭蔬,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精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挑拣拣;所处房屋,尽管简陋,只要还能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平日里,他则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先后写成《三经义辨》、《日录辨》、《字说辨》等书,直至八十三岁辞世。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杨时辞世,终年83岁,葬于将乐水南乌石山麓。宋朝赐“左大中大夫”,又赠“太师、大中大夫”等封号,谥“文靖”,并在将乐龟山麓建有“龟山书院”、“道南祠”,宋度宗赵构为书院题名,清圣祖玄烨题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谒杨时陵墓的游人仍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