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1624—1662),是福建南安人。其父郑芝龙原来是个海盗,在海上走私贩运发了大财,做了明朝的游击将军。明朝灭亡后,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明朝皇室子弟朱聿键为唐王,建立起隆武政权。唐王十分赏识郑成功,封他为御营中军都督,招讨大将军。
1646年,清军大举南下,打到福建,俘虏了唐王。郑芝龙不听郑成功的规劝,投降了清朝,结果不仅没有保住自己的田地财产,连自己的妻子也被清兵强暴后自缢身亡,而且他本人也被清兵囚禁在北京。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郑芝龙几次托人带信劝郑成功降清。郑成功在回信中写道:“从来都是父亲教育儿子做忠臣,没有听说过父亲教儿子做叛臣的。如今父亲决意投降,将来如果有什么不测,儿子只好在这远方为您送丧了。”他回家埋葬了母亲,然后直奔泉州的孔庙,摘下头上的方巾,脱掉身上的长袍,放了一把火烧了,对着孔子像跪拜行礼说:“我过去是个书生,现在是一个亡国之臣,此时只有故下笔,拿起武器去为国家献身了。我的苦心,请先师原谅了。”说完站起身来,穿上铠甲,佩上宝剑,走出孔庙,打出“杀父报国”的旗帜,走上起兵抗清的道路。清朝朝廷派来招降的使臣,也被郑成功拒之门外。清朝朝廷见劝降、招降都不灵,就把郑芝龙杀了。这就是变节投降者的可耻下场。
郑成功在厦门招了几百人马,可是没有军饷,怎么办呢?郑成功正在发愁,忽然听说自己家的两艘商船满载货品从日本抵达鼓浪屿海港。于是他杀掉押货的人,把价值十万两白银的货物全部充作军饷,老百姓听说郑成功以民族大义为重,毁家救国,深受感动,纷纷报名从军。郑成功的队伍很快就有了几千人马,以厦门和金门为基地,坚持抗清斗争十多年。这中间,双方交战多次,互有胜负。清军见正面交锋消灭不了郑成功,就采取了封锁海疆的办法,切断了大陆与郑成功的供给线,使郑成功陷入困境之中。
1659年,郑家过去的将领、曾在台湾的荷兰军队中担任翻译的何廷斌,出于爱国之情和敬佩之心,到厦门求见郑成功,请他驱逐那里的荷兰殖民者,收复故土,为民报仇,并献上台湾地图。这张地图绘制得相当精致,不但有山川地貌、港口道路等地理资料,而且还有荷兰人的兵力布置方位等情况。郑成功听后,决定改变战略,挥师东渡,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中国的神圣领土,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经过精心准备,1661年4月20日,郑成功统率着三百五十多艘战船和两万五千多名将士,从金门出发,进攻台湾岛。途中遭到暴风雨的袭击,部队粮食快吃完了,有人提议杀船上带的上千头耕牛充饥,郑成功坚决不同意,说:“这些牛是我们送给台湾父老乡亲的。你们一定要杀,就先杀了我吧。”
郑成功登上台湾岛后,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援,很快击溃了荷兰侵略军的海上救援部队,迫使驻守在台湾的荷兰侵略军举手投降,撤出台湾。1662年2月1日,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台湾收复后,郑成功立即着手开发宝岛。他给每个部落发了一头耕牛,一副农具;指挥将士垦荒屯田,开展海外贸易。不幸的是,他积劳成疾,于当年7月离开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