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谦虚礼让
13718100000001

第1章 孔子不耻下问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知识渊博,曾潜心讲学,有弟子三千人。不过,孔子从不以学者自居,不论碰到什么问题,只要自己不懂,就不耻下问,不知道决不说知道。

有一次,孔子带弟子子路去周代祖庙参观,看到一个制作精巧的陶器,孔子不知道这陶器做什么用的,便问看庙人:“这是什么陶器呀?”

看庙人说:“这是座右铭器。”

孔子仔细看了一下座右铭器说:“我听说这种陶器装满水就歪倒在地;空着就躺在那里,立不起来,只有把水装得适中,它才能立起来,是吗?”

看庙人说:“是这么回事。”

于是,孔子又让子路取来水,试验一下,果然如此。孔子叹了口气说:“唉,满了怎么会不倒呢?”

子路问孔子:“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陶器盛满水不倒呢?”

孔子说:“那只有抑制、减少水,让它不满,它才不倒。”

“怎样抑制减少呢?”子路又问。

孔子说:“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谦虚恭敬讲礼貌;见识广的人,就要虚怀若谷,倾听别人的意见。能这样做,我想就可以抑制减少满而倾覆了。”

孔子借物寓意,表现了他谦虚做人的美德。

还有一次,孔子带弟子子贡、子路等人去陈国。路上,孔子见花红柳绿,一个年轻姑娘在采桑叶,顺口吟出一句诗:“南枝窈窕北枝长。”孔子话音刚落,采桑女也吟道:“夫子行陈必断粮。”孔子还没明白采桑女的意思,采桑女又吟出两句:“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

孔子和弟子们对采桑女的话很奇怪,可为了赶路,就没上前细问。

他们当天来到陈国,应了采桑女的话,受到陈国的冷遇,只好饿着肚皮过了一夜。第二天,孔子朝见陈国国王,国王拿出一颗九曲明珠(珠子中间有九道弯)说:“听说你很有学问,又很聪明,你能把线穿过这颗珠子吗?”

孔子用线试了试,怎么也穿不过去。他猛然想起采桑女的话,后悔当时没问问这个聪明的姑娘。于是,他赶忙叫子贡去向采桑女请教。子贡来到昨天采桑女采桑叶的地方,不见那位年轻的姑娘,只见树旁堆着一堆土,不远处又堆着三堆土。子贡想了一下,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桑是木,木旁堆土,这个姑娘一定姓杜。旁边还堆着三堆土,一定是三娘的意思。”

恰巧这时走过一位砍柴人,子贡上前打听:“您知附近有叫杜三娘的吗?”

“有,就住在前面村子里。”

子贡按照砍柴人的指点,很快找到杜三娘,向她请教用线穿九曲明珠的办法。杜三娘笑着告诉他:“可以在线上抹上油脂,把线拴在蚂蚁腰上,让蚂蚁爬进珠孔。如果蚂蚁不肯往里爬,就用烟熏它,肯定能成功。”

子贡赶快回到陈国,把采桑女的方法告诉孔子,孔子照着去做,果然将线穿过了九曲明珠。事后,孔子不无感慨地说:“真是‘学不可以已’呀,要不是采桑姑娘教的妙法,我们还不知要多尴尬呢。”

名师点评: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