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春天,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东南各地纷纷相应,造反声彼伏此起。动乱之际,上海道台吴健彰决定扩充兵勇求自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吴健彰并不信任上海当地人,认为本地人懦弱狡诈,薄情善变,所以他想到了刘丽川,请他帮忙筹建保卫上海的义勇军。可惜吴健彰忘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地就是在广东,而刘丽川恰恰是民间秘密组织天地会的领导人,他与闽南小刀会合成一股,被推为大首领。而这些,吴健彰都浑然不觉。
1853年9月7日,刘丽川带领小刀会攻占上海,杀了上海知县袁祖德并活捉了吴健彰。念及同乡之情,刘丽川没有一刀砍了吴健彰而是将他软禁在道衙内,好吃好喝供着。大清的官员被辱,被太平军弄得焦头烂额的皇帝只想着怎么保江山,又怎么会顾及一个小小四品官的事情。令人诧异的是,吴健彰的一帮国际友人此时却“雪中送炭”:先是美国驻华公使汉弗莱·马沙利(Humphrey Marshall)写信给刘丽川,表示吴健彰乃美商旗昌洋行的股东,作为美国公使,他有保护之责,希望马上释放吴健彰;紧随其后的是英国驻沪副领事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他甚至亲自上门探望吴健彰;还有美国的传教士也找刘丽川,要求上帝的信徒给吴健彰自由。
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事情,中国内部的阶级矛盾引起的内讧,以“中立”姿态标榜的洋人竟然争先恐后地救援一个上海道台,吴健彰的洋朋友真的很够哥们儿义气。然而,事情就这么简单吗?利益,是政治背后的最终目标,阿礼国向时任英国驻华公使文翰 (Sir Samuel George Bonham) 建议,由英国出面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并借此向清廷索取更多的特权。而在小刀会占领上海之前,马沙利也曾针对中国阶级冲突的局势,提出了美国应该支持清朝政府,干涉太平天国的政策主张,他认为:“不能坐视中国变成为无政府状态蔓延的场所,美国要获得最高利益,就应该卷入并支持清政府,维持中国正常的秩序,并将我们的思想逐渐灌输到这个陈腐的肌体,使这个政府得到新的生命。”
外国公使的话显然代表了西方国家对如何从中国获取利益最大化的核心意见。美国人需要吴健彰,作为美国公司的股东之一,他的存在对维护美商在上海的利益至关重要。其中,吴健彰所在旗昌洋行的总经理,也是美国驻沪副领事爱德华·金能亨(Edward Cunningham),甚至主张从停泊在黄浦江的军舰中调动水兵,军事干预小刀会释放吴健彰。
9月9日深夜,由两个旗昌洋行的职员偷偷潜入上海城中,将吴健彰救了出来,藏进租界。脱逃后,吴健彰给朝廷打了个报告,自称县城失陷时,自己恰好外出,途中闻报,急返而归,英勇抗争云云。这谎言连篇的“内参”,竟然让吴健彰蒙混过关,免于处罚了。动恻隐之心的刘丽川,最终也将为自己的纵虎归山付出代价,吴健彰亲自率领部队,同时借用英美军队合力围剿小刀会。
1853年11月10日,为了切断城外百姓与“占城为王”小刀会的物资往来,攻城不下的吴健彰竟然纵火焚烧县城东门一带的店铺民房,大火烧了四天四夜,殃及大批无辜百姓。12月7日,吴健彰又命清军在南门纵火,两千多间民居和商铺被焚毁。从1853年10月到1855年2月,小刀会以一支孤军,占领上海城长达17个月之久,直到弹尽粮绝。而清军攻入县城后,再次把这座“江海要津”之城变成火海,英国传教士雒魏林在他的《在华医药传道记事》中如是记录:“站在屋顶上,可以望见整个城圈点燃着一个由火焰构成的光环……四面八方发生猛烈的火灾……最繁华的街道都已化为灰烬……”
百年奢华在一夕间被人祸抹去,这种涂炭无辜的做法,连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也忍不住指斥吴健彰道:“祸首却是一个理应保障而不应破坏同胞财产的人。”其认为吴健彰是一个“完全失掉民心的道台”。
1854年,吴健彰遭到政治对手弹劾,认为他是“通夷养贼之巨奸”。而那些人脉广泛、倚重乡友、广东公行经历、通晓洋语、参股洋行、与洋人交友过密等,曾经让吴健彰如鱼得水的优势,顷刻间变成了指控他的凭据和佐证。关键时刻,吴健彰拿出破财消灾的勇气,大肆行贿。最终,查案官员被银子砸晕了,很“仗义”地为其掩饰,并以革职了事。
此时,太平军已是清政府的心头大患,腐朽的清军打不过太平军,就想借用外国军队。1858年,与洋人保持良好关系的人才吴健彰,在清政府用人之际被起用,留在江南大营协助处理涉外事务,官职也恢复到候补道。在大起大落之后,已近古稀之年的吴健彰似乎有些顿悟,第二年他向咸丰皇帝提出告老还乡。回到广东后,吴健彰修筑街道、重修族谱、发展教育、体恤孤寡大行善事,被乡民推为“大善人”,最后终老祖籍也算结局完美。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中国政府走马灯似的更换官员,外国驻华公使、驻沪大使也是频频换人。每换一次,那些时中时西、不中不西的洋人名字,都让接待的中国官员头昏一阵子。
1854年1月27日,马沙利从广州出发回美国,完成了他驻华公使的使命,接替他的是罗伯特·麦莲(Robert M.Mclane)。此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政权已经占领了南半个中国,因此,麦莲在临行前收到议会的训令,内容是:鉴于目前中国情况不明,你有广泛的自由决定权;与中国建立无限制的商业关系是首要任务;如果中国的叛乱成功,那么我们就承认实际的政府。如果中国分裂为几个地区几个政府,那么我们就与每一个地区的每个政府建立关系。
3月13日,新任驻华美公使麦莲到达香港;一个月后,英国新任驻华公使、香港第四任总督约翰·包令(John Bowring)也抵达香港,他顾不得整理行李,第三天就跑去会晤麦莲,建议共同行动,向清朝提出重新修订条约的要求。1854年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满12周年的年份,原本条约中并没有任何相关条文规定事后可以修约,但后来中美《望厦条约》中有“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的规定为词,英国认定按最惠国待遇,自己也具有修约权,于是向清廷提出了包括: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驻京等内容的“修约”要求。
由于对中国当前动荡的政局把握不准,麦莲模棱两可地表示,总统对英国的建议深表赞许,但是美国政府希望尊重条约规定,并对中国内战遵守不干涉政策。为了弄清太平天国的情况,麦莲在香港住了两周后又马不停蹄地去上海,他做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跑去南京考察,表示希望能与太平天国的首相杨秀清阁下亲切会晤,时间是1854年5月底。不久,他们得到太平天国的回复:第一,擅用照会,太不懂礼貌了,应该跪拜呈送;第二,太平天国是天朝上国,天王乃太下共主,万国来朝,四海向化;第三,念你们忠顺,故特许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看到这种语气怪异、内容喷血的回复,麦莲傻了。比清政府都高傲的太平天国政权,断送了一次结交邦友的机会,如果当时能结下同盟之约,或许也就没有了后面清政府向外国军队“借师助剿”镇压太平天国的结果,最差也是划江而治,那么中国的历史或将完全改变。
第二天,被气昏的麦莲从南京坐船折回上海。半个月后,他写了一篇《访问太平天国的报告》提交给美国领导人。麦莲认为太平军“既不懂信仰也不了解基督教”,是由“无知的和不文明的土著人组成”,不会与美国有“令人满意的交往”。在文中,麦莲建议美国“利用现在危机”扩大与清政府的商业交往。
在英国的带头下,包令给中国外交官员发了英法美三国要求修约并准备进京上访的函,但中国的官员却像对待木马病毒一样,抱着“接触愈少,麻烦愈小”的宗旨,要么拒不接见,要么避不回答。如此既无办法解决,又不敢面对问题的“磨洋工”,把洋人所有的耐心都被磨掉时,西方只得用大炮来与天朝的体制对话了。拿着工资却无作为的政府官员们,本身就是寄生在国家机关中的木马病毒,终将误己误国误民。1856年10月,英国人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