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上海滩·1843
13722700000007

第7章 发现上海(2)

6月19日,“阿美士德” 号航行到了长江口,由于找不到任何渔民引航,并且“当时黄浦江久未疏浚,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商业河流”,所以外国船只第一次进黄浦江的航行完全是在摸索中前进的。第二天清晨,水面雾气蒙蒙。林德赛举起望远镜辨别方向,在航行的前方,他看到一片广袤的海岸。林德赛急忙叫礼士过来,取出地图查看,他们的眼光聚焦在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的坐标点上。

船渐行渐近,靠近海岸边的淤泥荒滩时,一阵阵飞鸟被惊起滑过芦苇梢。这片出现在林德赛望远镜中的荒滩,就是日后东方世界的一个经济中心——上海。彼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松江府治下的普通小县城,城内生活着近30万人。

进入到吴淞口附近,林德赛和郭士立换乘小艇,犹如一条幽灵,沿着黄浦江水域上游行驶,最后从上海县城东门外的天后宫靠了岸,进入县城时已是黄昏。接着他们继续强行闯入上海“政府机关”,向上海知县和上海道台递交了事先准备好的所谓“紧急公文”,要求与上海“通商贸易”。

如此涉外大事,两个“九品芝麻官”岂敢做主?此前,他们已经接到了浙江官员的告急咨文,声称此船可疑。因此,他们拒绝了英方要求,并勒令其“即速开船,遵照旧例回粤贸易”。郭士立提笔回信辩驳,在重申“贸易”要求之外,还对中国官方用“夷”字称呼英国提出抗议。上海道吴其泰回函解释,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夷”之一称“自古至今,皆照此称呼”。郭士立再次回函辩驳,称此是“凌辱本国体面,触犯民人,激怒结仇”。吴其泰只好让步,复信中改称“英国商人”,随后双方又为会见礼节相持不下,吴其泰坚持在中国官员面前“外人”无座,郭士立坚持英国人应享平等待遇。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双方都站着谈话。但不管如何妥协,上海官方对通商事项则是一步也不让。

其实,郭士立等人来来回回和上海道台玩文字游戏,诸多纠缠理由都是为间谍活动拖延时间。在此期间,“阿美士德”号趁机驶进了吴淞口,对黄浦江水道和吴淞炮台等处进行了观察和测绘。他们还躲在吴淞口附近的芦苇丛中计算着黄浦江中往来的船只,“一周之内就有400只船进入上海县城”,其中包括台湾、广东等地,以及越南、泰国和琉球的船只。这是最值得通商的证据。

当时上海流行的是“沙船”,所谓“沙船”并非运沙石的船只,而是一种特殊的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行驶的船只,船头为方形,吃水浅,速度不快,却是当时上海最流行的船只——作为南北贸易的中转站,当时上海拥有4000艘大小不等的沙船。

“阿美士德”号的到来,也在上海引起了轰动,当时上海县和宝山县居民对“大西洋”货很是喜欢,以往钟表、洋布只能从广州转运进上海,且数量很少,此次“阿美士德”号运来了大量洋货,以及船上金发碧眼的老外,极大地满足了众多围观市民的好奇心。当地政府无奈,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民夷交往,希望他们满意后赶紧离开。

上海官府被麻痹了,他们对林德赛一行刺探军事、海港等情报的活动毫无防备。6月24日,林德赛等人甚至还在江南提督陪同下参观了吴淞口驻军的一场检阅。他们发现清军的武器管理混乱,大部分军人只有一把刀与一面藤牌。“刀是最坏的一种,实际上不过是一片铁片;大炮也是很脏的,而且上面几乎全生锈了。”郭士立在笔记中如是评价,“炮台是一座极为巨大的结构……可是最蹩脚的军队也能攻破它。兵营的兵器制造工艺十分粗糙,弹药火药质量低劣不说,炮的保养和使用也都极坏,我确信有些炮对炮手们要比对他们所瞄准的敌方更加危及性命。”

7月1日,郭士立又带人游历了崇明岛,对见闻作下记录,同时散发传教小册子和通商揭贴。在两个星期中,他们费力劳神地在上海县城、宝山、崇明等地,活动于市井小巷之间,观察百姓生活、习俗,了解市场商贸和各种货物行情。

通过这次侦察,林德赛对上海产生了比此前所有西方人都更为透彻的认识,他意识到,南北商船在长江口交汇,上海具有中国贸易中转站的地位,其地位足以使它可以垄断国内贸易。林德赛不止一次对随行人员感叹:“简直不可思议,像上海这样重要的地方,以前怎么就没被注意呢?”

7月4日,上海官方再次敦促林德赛等人离开,次日,“阿美士德”号驶离吴淞口。可笑的是,中国当局派出了几艘战船在6英里之外尾随着,还像模像样地鸣炮逐夷,恍如送别的礼炮。

此后,“阿美士德”号继续北上至山东,他们在威海卫停了一天就折往最后两站:朝鲜与琉球。他们还是冠冕堂皇地提出贸易要求,朝鲜回复说:“朝鲜国服事大清国,只遵大清国的旨。”琉球方面回复说:“敝国蕞尔蜃疆,土瘠地薄,产物无几。”总之,作为清朝老大的附属国,它们秉承了大哥的德性,就不开门贸易。

对此,林德赛们都一笑了之回航了,他们已经顺利完成了此行的目的。

9月4日,“阿美士德”号回到澳门。

长达6个多月的航行侦察,这次行动可谓收获颇丰,这伙人不但完成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的港口、海湾、河道的探测工作,而且对清朝政治的腐败,军备的废弛和落后,以及各地的经济状况,都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这是鸦片战争前,英国对中国沿海最详细的一次战略侦察,无疑也是一次最成功的间谍活动。

拜这次航行所赐,郭士立成为海上进入上海和山东的第一个西方传教士。这次任务使郭士立摸清了海防重地驻防清军的武器装备情况,他惊喜地发现,清政府防务松懈,军队管理、军事技术都很落后,就连福州、上海这样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如此;清军中装备最好的广东水师的战舰仍旧都是旧式木帆船,最大的全长30多米,载炮30门,而且全部是旧式土炮。

看穿清政府的海上防务“底裤”的郭士立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恐吓那个衰弱和可鄙的政府,而采取商议的办法通商,将会得不到任何结果。”他洞若观火地说:“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一艘英国战舰。”1835年,东印度公司就曾写信给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建议政府:“只需74尊炮的1艘主力舰以及2艘大巡洋舰、6艘三等军舰、武装轮船若干艘,再配上2940名陆战官兵,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中国沿海海军的威信一扫而光,并把数千只土著商船置于我们的掌握之下。”

“阿美士德”号离开上海十年后,在英军的炮火中,不平等的《南京条约》打开了上海滩的大门。英国之所以敢于从那么远的距离跑到中国打仗,正是摸到了中国海上力量薄弱的“命穴”。鸦片战争时英军进攻和登陆的地点,都是此次航行所经历的地方,战后《南京条约》中所规定增辟的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四个口岸,又是郭士立他们当时着重调查的港口。这些事实足以说明“阿美士德”号北航的真正意义,及所引起的严重后果。

对于印象深刻的上海,郭士立在他的《中国沿海三次航行日志》中,根据进出港400艘帆船推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尤其是中国中部诸省的大门”,“这一地区在对外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特殊优越性,过去竟然未曾引起相当的注意,是十分令人奇怪的”。林德赛也在撰写给英国方面的《“阿美士德”号货船来华航行报告》中,指出上海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称:“上海事实上已成为长江的入海口和东亚主要的商业中心,它的国内贸易远在广州之上。”

这种预见相当有前瞻性,相对于还是不毛之地的上海滩,当时的广州才是清朝的外交、外贸中心。即使到上海开埠后的第二年,广州海关的关税收入为225万两白银,上海仅17万两白银,还不及广州的十分之一。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郭士立和林德赛是颇具慧眼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即1856年,广州海关的关税收入降为108万两白银,而上海则上升到182万两白银,一举超过广州,成为当时中国的外贸活动中心。

自此,黄浦江中汽笛声不断,跑马路旁灯火长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