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坛经》的人生智慧
13728600000031

第31章 抓住关键,善待机缘(5)

走什么的道路,就有什么样的缘分,一生在路上就会遇见什么样的风景,有什么样的人会相遇。大道上的人,就能有幸遇到慧能,与慧能为友或请教慧能。高速公路上的人能够遇到车祸或遇到那些车里与自己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但遇不到在大自然里走路的智慧者。现代人把自己封闭在办公室里,束缚在机器身边,封闭在汽车里,封闭在道路上,封闭在飞机里,封闭式的人生,封闭式的心灵,就像养猪一样养在猪圈里。就连道路都封闭了,现代心灵的困惑和心理危机之多,就不难理解了。现代人的心灵危机在于过多地封闭,不能透气,不能自由,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现代人的生活都有与机器,科学,物质产品,垃圾融为一体,就与心灵相距甚远。看看那些在高楼里关着的人,甚至他们根本就不会落到地上,心灵没有泥土,他们在白云的位置,但没有白云的雨水,他们一生就封闭在房子里,心灵怎么不会出毛病?

人生的道路要行走,要留下脚印,而现代人连脚印都没有了,都在疲于用车轮狂奔,时时刻刻在画句号。所有的人都在走相同的道路,现代人的谋生都是相同的机器,房奴的命运是相同的,打工的命运是相同的,漂泊的命运是相同的,迷惘的命运是相同的。

实际上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灵之路决定,而现代人走物质之路,与心灵根本扯不到一块去。人们舍弃了心灵,在生存高压下,选择了物质的人生,所以现代人的生命质量不高。不要说心灵能够自由飞翔,像庄子说的那样御风而行,就连心灵基本的氧气都不能保障,心灵等于钞票,哪里谈得上一声鸟叫一点绿化?

什么层次做什么事情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这一段《坛经》,讲行思禅师来参禅,主要让慧能鉴定认可自己,他说自己达到很高的层次了,慧能也认可他达到了博士后以上的专家水准,认为他能够在在一块地盘上做出自己的世界来。

行思禅师与智通、智常、志道不一样,他在很高的层次,处于领先水准,而智通、智常、志道还在平常状态下。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智通连书都不会读,读不懂,慧能只好给他耐心解释。《楞伽经》在《金刚经》之前很重要,很多人研习它,后来《金刚经》替代了它的地位。

智常的心里还没有领会最高的光明,对空虚的境界还有迷惑。慧能就开导他。“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心里还有乌云,就像天空还有闪电的痕迹。在慧能的指导下,对大小乘、最高乘,都有所理解,有了进步。

志道也是读书读不通,他读《涅槃经》,不明白涅槃的境界,慧能告诉他:涅槃不是死,也不是长生不老,而是超越了对立的心态,即说生就会有死,超越生死,超越快乐达到比快乐更高的境界,不喜不忧。

他们都在慧能那里,希望自己走向更高的层次。

社会的层次感很清晰,就像人身上有多少钱,有多少智慧,都很清晰。但社会存在错位的现象,天才被埋没,没有能力和品行的人反而有很多物质。但道理还是这样:处在什么层次,就会做这一个层次的事情。就像人们的收入和开支,都量力而行,量入支出。住地下室、商品房、别墅的层次很清晰。

把握说话时机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

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识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这一段讲怀让参学慧能,怀让智慧,慧能预言他未来事业有成,会有高足,为什么?

有名自会有人来参学,就像慧能现在一样,名师出高徒。这种预言到也在情理之中,至于说高足是马祖,未必就能预言得这么准,那么《坛经》为什么说他预言这么神奇呢?《坛经》还有很多地方都预示出了未来的事情,说得那么准确,是怎么一回事呢?很简单,《坛经》在慧能之后,后很多人润色加工,为了使慧能的形象更加丰满,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恰当的手法。但说到将来有高足,要怀让不过早嚷嚷,这是慧能要他不必骄傲,智慧者要低调。“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要到一定的时候说,时机未成熟,不必过早嚷嚷。

要把握说话的火候,就要以一个局外人的角色去了解其他人怎样看问题。当时慧能在寺庙里,做苦力,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得知五祖要大家写偈,就抓住了这个机会说出了惊天动地的诗篇。

要把握说话的时机,就要学会忍耐,在忍耐中等待。获取耐力没有灵丹妙药,它是一种智慧与自制力微妙的结合。过早的表达,说出与时机不相称的话语,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要把握表达的分寸,就要冷静。一个人被愤怒、恐惧、嫉妒等坏情绪控制时,很难把握说话的分寸。这些情绪的破坏力量可以毁掉自己的准备和努力。任何人都会表达,那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对适当的对象,以适当的程度,在适当的时机,为适当的目的,以及按适当的方式说话,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了。这不是一件容易事。

要把握时机说话,就要加强自己的预见能力。通过自觉的努力来设计今后的自己、预测未来。预见能力如此重要,把它作为人生取得进展的主要能力。审时度势,看准事情会向何处发展,明白该说就说,减少将来的麻烦或在将来能得到好处。

要把握说话,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人间万事都有—个涨潮时刻,如果把握住说话的潮头,就会领着一个人走向好运。一旦明确看准说话的全部重要意义,人生就迈出了重要一步。

雕刻与天然

“一僧问师曰:黄梅意旨,什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佑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这一段《坛经》,说的是方辩与慧能的交道,慧能开示方辩,雕塑、雕刻艺术只是形体艺术,而佛性重在心灵。如果要塑,不是塑造,要塑造根本的心灵而不是外在的形式,要外在形式与心灵一起塑造,才能达到艺术的真谛。

雕刻时光只能说人生的积极奋斗留下的痕迹。反过来时光对任何人生都有它的塑造能力。人是脆弱的,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依附于大自然,顺应天道,走正面积极的道路。人的痕迹都在消失,不论人类的还是具体的人生,都如此。

在慧能大师面前说雕塑,那只是技巧或者说是一门手艺。人类的雕塑、雕刻艺术无论怎么厉害,都比不上一根小草的自然之美。艺术能力的有限并不影响艺术给人带来的欢乐,我们要看到艺术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艺术的卑微和有限。就像一只石雕狮子,它比不上天生的石头也比不上天生的狮子所具有的力量,但它体现出艺术的勃勃生机。

艺术要有心灵而不是去毁坏,就像雕刻就要先毁坏石头、树木、竹子、骨头……再去创造,这种要先毁坏的艺术,对于心灵来说不会达到最高的完美。心灵最高的完美在于大道无痕。慧能说的心灵,没有计较,没有痕迹,没有雕刻而是像大自然一样的和谐。

宇宙的存在自有天道,非人力而能为。人的心灵要顺应天道,自然而然就很本真。为什么人在美好的大自然里心旷神怡?人在大自然,心就回了家,心化为自然,大于一切人为的力量。

有心与无心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智隍本来毕业于五祖那里,认为自己师出名门,水准差不多了,自我感觉很好,后来遇到慧能的一位学生,与他打交道,进行交流,才知道自己还有要学习的地方,知道自己的水准还没有到位,于是就来到慧能这里参学。慧能主要为他讲了有心无心的关键所在,让他巩固了自己的水平,从而成就了自己。“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这都是文学手法,或者是异样的超感觉。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面也是禅机顿现,或有很大的哲学思想。

无心伤害了别人,也是伤害。

刻意说好话,刻意办事,人为的痕迹很严重。

有心,有意思地想到,并去做。

无心,不放在心上。

有心,就有执著。

无心,没有责任感。

有心无意,行为和思维往往交织、错位。

一般的有心,还处于浅层次,有浅层次的执著。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心的爱,有心的善,有人间的真与美。

超越了有心无心,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里。在忘我的世界里,早就无心,也没有有心的状态,达到了空的状态,因而心飞翔了,腾空而去,比庄子的逍遥游还要高明,那么就不愁成不了气候。

证明自己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这一段《坛经》,精彩,机锋闪烁,智慧顿现。慧能首先认为玄觉轻慢了自己,以为他的水平像常人一样,把他看扁了,而玄觉因为自己底气足,让慧能在三言两语里就感到了自己的分量。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人生的过程即证明自己的一个过程,因此看出人生意义的有无和人生意义的大小。有的人有很大的智慧有很大的能力,也要有机会获得证明,社会才会承认。慧能大师也就通过两个关键,即一诗一说,一诗即菩提本无树那一首,一说即幡动风动心动之说,证明了自己而获得极高的地位。六祖度了许多人,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人生需要证明,就像果树需要亮出果实一样。

玄觉已经觉悟到很高的层次,但还没有等到证明,必须找到证明,当时慧能已经是大有成就的人,得到他的证明,也就得到肯定了。首先慧能也把玄觉当成其他一般水准的人看待,哪知玄觉一开口,就让慧能觉到他已经是大师。所以玄觉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去请教慧能,因为他已经和慧能处在同一个层次,慧能肯定了他,也就证明了他。当然玄觉的成就在历史上还是远远比不上慧能六祖的,不过已经很杰出。玄觉和尚的《永嘉证道歌》虽然没有《坛经》的地位,但也是很高的境界。

只有能力才能证明自己。只有自己的作品才能证明自己。只有自己的智慧才能证明自己。只有自己的丰收才能证明自己。许多天才许多好的成就,因为得不到证明,就被无情埋没。

人们奋斗,追求美好的人生,也就在求证自己,成就了自己的人就得到了证明,证明了人生的价值。那些没有取得成功的人,只要身心自由,也就得到了自己心灵的证明。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毕竟少数,更多的人只要在谋生的过程中问心无愧,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人生和生命的价值。

感悟人生,觉悟心灵。拨开迷雾,明亮眼睛。有慧根,就明白。方法是智慧的体现,做人要有方法,把为人处世都做得巧妙,对自己就更为有利。做事要有技巧,就能把事情办好办得完美。思前想后,想清楚,悟得透,会思考就会产生最好的方法。方法喊一声,巨大的顽石就会被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