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西风漫卷
13736100000111

第111章 平沙莽莽出阳关

怀着对捡拾历史遗梦的一腔热情,我走进这“空手不回还”的古董滩,品味着阳关古道“西出无故人”的苍凉美丽。望着沙坡上残落的土墩,一路的激动在瞬间消退得无影无踪。渴盼已久的梦熄灭了,疲惫中只留下一片落寞的心情。

我深情地望着这么一个极不起眼的黄土墩,岁月的风沙如刀锋般无情地在它厚厚的躯体上刻下了斑斑伤痕,在这空旷之中显得过分的孤独而凄冷。我极力地想象着唐代大诗人王维是怎样在这里生出了绝妙的灵感,又是怎样创作出那感人肺腑的豪迈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许,这壮美的绝句原本就是上苍所赐,这过分的苍凉连上帝也感到绝望,只好借用诗人绝美的诗句来装点,为这片荒蛮之地注入生命的活力。要不,这诗句怎么会流传千古呢?

爬上沙坡,站在这汉代烽燧之上,极目四周,远处逶迤起伏的山峦和莽莽苍苍的戈壁将这里三面环抱。天那么高、那么蓝,如水洗过一般,白云也显得格外耀眼;地那么阔,一眼望不到边际,黄沙望尽两茫茫。天似苍穹,笼盖四野。站在这里的我,就像一只游动的蚂蚁,又如一抹扬起的沙粒,显得那么渺小、脆弱。

阳关,因地处玉门关以南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至111年,西汉王朝为了抗击匈奴,捍卫边关,经营西域,保卫丝绸之路的安全,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居两关”。阳关不仅是开辟疆域、护卫国门的前沿阵地,也是丝绸之路南端的重要关隘。直到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

看着这莽莽苍苍的世界,我有如阅读着一本厚重无字的历史书籍,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张骞从这里走出的背影,他为了打通丝绸之路,不辱使命,历经艰险13年,两次出使西域,成了开通丝绸之路的大功臣;我看到为了和平友谊,细君和解忧公主从这里跨出国门远嫁乌孙国的背影;看到了投笔从戎的大将军班超在西域出生入死31年,只身度大漠的壮举;看到了汉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统军万骑出师征战匈奴、收复河西的绝世风采;还看到为了一个理想、不畏艰难走出阳关,踏上漫漫西行求法之路的唐玄奘。“西出阳关无故人”,他们一路劳顿,忍受了无尽的凄凉和艰苦,胸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的举动是何等的感人。是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棉花、胡桃、葡萄和大宛马,让我们拥有了佛教经典、敦煌艺术和中西文化的交流。然而,1000多年的历史竟然是如此短暂,如流星般一闪而逝。对人的生命的千年浩叹,一瞬间都凝结在这千古的阳关烽燧之中。而千年征战的历史,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冷漠如斯,有一种荒凉空寂的汉代况味。突然,我发现这阳关烽燧有一种顶天立地的壮美,虽然历史日渐褪色,古城亦然湮没,昔日阳关的雄姿已经荡然无存,再也看不到阳关古道上过往频繁的使节、商贾,看不到旌旗猎猎、剑戈林立,开创祖国基业的浩荡大军。然而,那仅存的残垣断壁般的烽燧遗址上,却写满了历史的痕迹,再现了那早已音尘渺茫不复返的艰苦岁月和永世不可磨灭的辉煌,记载了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英雄故事。阳关,是一块历代臣子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使命的热土,也是一块洒满壮士血、充溢英雄魂的丰碑。

一阵西风袭来,漫漫黄沙遮住了我的视野,天地刹那间一片浑黄。但在我的眼里,这阳关显得愈发巍峨挺拔。

(原载2010年6月22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