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西风漫卷
13736100000022

第22章 香妃与清宫

香妃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从古代的野史到现代的影视剧,不同版本的传说,其经历也截然不同。

传说中的香妃美若天仙,身体能散发出一种香味,被清朝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出生南疆的维吾尔女子香妃,虽为皇妃,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终因不服京城水土而病故。清宫组织124人搬运棺木,历时三年运回她的家乡,安葬于喀什阿帕霍加墓中。又说,她天生丽质,芳香袭人,是新疆回部酋长的王妃,回部叛乱,酋长被清军诛杀,将军兆惠将她生擒送于乾隆。但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最后被太后赐死运回家乡。然而,传说再引人入胜,也与历史的真实相差甚远。

香妃本名买木热爱孜木(又名伊伯尔汗),是新疆伊斯兰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雍正十二年(公元1733年)生于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公元1758年,喀什的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企图将南疆从祖国分裂出去。清朝定边将军兆惠进军叶尔羌平叛,被叛军围困。而与大小和卓同属一脉的香妃一家坚决反对叛乱,起兵协助中央政权平定叛乱,为祖国的统一、边境的安宁和民族的和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香妃因家族有功被召进皇宫,册封为贵人,时年26岁。

自古以来,我国中央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往往用和亲的方法加强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借以维护中央政府和国家的统一。清王朝也不例外,这是清朝统一新疆后实行的“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联姻。这位貌美、又具异族情调的女子,备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先由贵人升为嫔妃,继而晋升为容妃,即“香妃”。乾隆十分尊重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宫中专门有一位维吾尔族厨师为她做饭,还允许她在宫中长期穿着维吾尔族服装。公元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香妃因病在清宫去世,享年55岁。香妃一生无子嗣,在宫中陪伴乾隆28个春秋。

来到南疆重镇喀什,除了饱览人文风情,探访香妃墓早已在我的安排之列。香妃墓坐落在喀什东噶尔城东行5公里的浩罕村。这里绿树成荫,景色优美,是一个整洁、安静、迷人的村庄。香妃墓前地势开阔,四周参天白杨掩映着宏伟的建筑,那穹隆的玻璃圆顶上有玲珑的塔楼,顶巅耸立着一轮镀金新月,在阳光下闪着光芒,向世人展示着维吾尔族独特的古建筑风格。

香妃墓始建于1640年,是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霍加”(即圣人后裔)的陵墓。墓主原为喀什噶尔“霍加政权”国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5代72人,因墓中安葬着这位清朝“香妃”,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香妃墓”。从面朝正南的门庭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庭院,门楼并不显大但很华丽,有礼拜寺、大礼拜寺(加满),有经堂、主墓室等,其院落和建筑特色,融汇了维吾尔族的独特风格:豪华、简朴、精细、粗犷。据史料记载,1874年曾花费巨款修缮,使其达到今天的规模,成为天山以南以至中亚地区朝拜纪念所谓“圣人后裔”的重要“圣地”。

跨进陵墓,高大宽敞的厅堂内有一个不太高的平台,上面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丘,共72座,墓体均呈上小下大的半椭圆形,墓表面及地面上用方形砖铺砌。香妃的坟丘在平台的东北角,看上去普普通通,并不显眼,但却是吸引游人的所在。另据有关资料介绍,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河北清东陵墓地宫的考察,证实香妃的遗体并不在喀什,而是被安葬在清东陵。喀什的这座香妃墓,只是一个衣冠冢。

望着眼前小小的香妃坟丘,我想,即使香妃安葬于此,她早已化成了一抹黄土,或者风化为一具干尸。人们热衷于谈论的是香妃充满浪漫的传奇爱情故事,以及从她身上彰显的中华各民族团结互爱的传统美德。

香妃与清宫,一个用爱与情联结在一起的故事,注定会流传千古的。

(原载2012年7月21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