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
古老的天津卫,一座懂得享受悠哉的日子的城市。它从来不张扬,却在循序渐进中走进人们的视野,地位之固,坚不可摧。它是内敛的、古朴的,同时又是惬意的、牛气的,几个段子就逗得人们前仰后合,几个包子就馋得人们垂涎欲滴,几个泥人就引得人们爱不释手。一遭之后,人们便再也忘不掉它。
这里也许没有黄浦江的浩瀚,也许没有珠江的蜿蜒,也许没有牡丹江的娟秀,可是游走的时候,总能一下便体会出它的独到之处,望着夜色中的海河,伴着对往昔的追忆,重新书写,一首令自己满意的诗篇就这样呈现在眼前。
行走在天津的街道,很容易不知不觉中陷入无限遐思。这片从前的租界,早已告别那时的繁华,一点点萧瑟从心底滋生,像是掺杂进历史的悲情,一下陷入感伤。然而,海河的出现却扭转了整个局面,看着它静静地流过,仿佛载着旧日的时光,连伤感也一同被带走。流淌着的海河为整个天津平添了几许妩媚,几许灵气。白天河面的波光粼粼,夜晚河边的灯火阑珊,映衬着岸上高大的澳式建筑,隐隐透出当年的气派。蜕去历史的外衣,那接近日耳曼风格、毗邻意大利风格的建筑,与马可波罗广场交相辉映,广场中央的标志建筑——和平女神雕像,似乎在昭示着古老的天津卫那份单纯的欲望。
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西起天津金刚桥,东至大沽口入海,全长有7 0多千米,横贯整个天津闹市。时至今日,海河早已经从历史中蜕变,现在,它作为消暑度假的胜地,为人们提供了几许休闲的乐趣。
夜游海河,在仲夏如火的空气里感受那抹清新的凉意,悉心体会河面上的凉风习习,这样的体验,美哉乐哉。夜幕下的海河,似银河行走于天际。皓月星空之下,海河显得格外多姿多彩。来到塘沽海河外滩公园,踏上即将开航的豪华游船,耳边充斥着游人们的欢声笑语。继而汽笛声划破长夜,一段奇妙的旅程就此开始演绎。
彩色激光伴着被誉为世界第一的水上喷泉,26种水球和巨大火球一下涌入人们的视线。刹那间,岸上的一切都变得迷离起来。“师夷长技以自强”,这片土地,曾经是清代洋务运动建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码头和法德租界,如今,却成为了人们戏水的休闲胜地,不得不感慨万千。民族的昌盛注定了今日的繁华,从历史向后看,我们前进的脚步正是足印铿锵。塘沽车站,1888年建立的新中国第一条标准轨铁路车站,就屹立在海河岸边,往来如梭的车灯照耀着它斑驳的身影,120年的历史使得它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再往前,天津港内核码头一片繁荣的景象,这里,曾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中国第一铁路材料处,中国第一机械化煤矿销售地。
游船航行的过程,其实是人们不断丰富自我内心的过程。在整个行走的过程中,往事历历在目。浪花中泛起的点点波光,似乎承载着记忆中的一隅,与今天相互比较的过程中,逐渐眉头舒展,嘴角上扬。
古文化街
记得小时候,只要听到“逗你玩”三个字,便会咯咯地笑出声来。那时候不知道马老爷子,更不知道天津卫,然而20多年之后,却开始重新品味那三个字中的深刻内涵。
天津卫是个特别的地方,到鼓楼镇北门的茶社听一段原汁原味的相声,在传统的街道中体验民俗风貌的别致,扇几下古玩市场里写满狂草的折扇,之后淘件褂子在铃铛阁前拍照留念,似乎就在一瞬间的功夫,顿觉时光倒流回到从前;也就是在那么一瞬间,方才如梦初醒。
在天津,以天后宫为中心的文化古街,总是因为其独特的味道被四方宾客赞誉。南口的楼排上,“津门故里”四个大字高高悬起,就这一块小小的牌子,却道出了800年的玄机。享誉内外的“狗不理”,更会让你驻足。
天津的古文化街全长580米,其中囊括了各式类别、步移景换的百余家店铺。清代风格的建筑在这里被巧妙地演绎,青砖砌体,磨墙对缝,坡顶阁楼随处可见,平定小轩时入眼帘。在这市井相连着的古文化街,来自五湖四海的工艺品齐聚一堂,既有汇聚了浓厚天津特色的杨柳青年画,又有享誉中外的巧匠“泥人张”,与此齐头并进的,当然是“风筝魏”这位能工巧匠。一个风筝,不知不觉飞向国际。魏元泰也从此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风筝魏”。他生于1872年,在生平70余年的风筝制作过程中,他以精湛的做工、逼真的造型以及十足的民族特色,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赢得巨奖。这不仅是才艺,更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瑰宝。
在古文化街,总有看不完的景观和抒不尽的感慨,敲一敲民间的打鼓,听一听民间的乐器,看一看耸入云端的高跷,这里的盛况,本应在时光倒流之时才能着实体验,却在天津卫这条街上,觅到了踪影。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如同到北京不登长城,会成为行程中莫大的遗憾。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狗不理包子,是津味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小小的包子,却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让人垂涎欲滴。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历史上,慈禧太后对狗不理包子甚是喜爱;当今,它同样深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
大沽炮台
在历史上,大沽海口被誉为“津门之屏”,明代,大沽口开始设置防御,清代修建炮台,之后设施不断完善,遂形成了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防御体系。在近代,因为遭受侵略,这里更是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它在历史中的地位不言自明。
老天津人一直津津乐道于天津的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今日的它们,也许已经随着岁月的风尘逐渐被人们遗忘,可是历史,却深刻而清晰地呈现着它们与天津卫的渊源。
大沽炮台之上,一门门古铜色的土炮,坚实而厚重地伫立,体积庞大的主炮如同狮群傲然挺立,面朝东方的那片海域。相对于主炮,其他土炮群体积略小,炮身弹痕累累,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凝视整个炮台,那丝毫不能引人注目的场景其实正是人们来到这里的真正缘由。埋藏在炮台历史之中的,是那一段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史,那红色的记忆,从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
极目远眺之时,仿佛四周顿起火光,浓烟滚滚。坚守阵地的士兵,将爱国热情融入炮弹,面对敌人的残酷,毫无惧色,且更加勇猛。
山河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大沽炮台就是如此一座门,扣开将士们爱国之心的真切,更扣出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灵魂。
第二章 中原巡礼寻一曲,流转不息的华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