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说论语
1378600000015

第15章 周游 (1)

从鲁国不辞而别之后,孔子满怀期望去了卫国,以为在卫国可以找到自己发挥才能的机会。遗憾的是,卫灵公对他很客气,但是对他以及他的学说没什么兴趣,而只对女人感兴趣。不过话说回来,卫国处于晋国和齐国两个大国之间,小心翼翼过日子,也无可厚非。得不到机会的孔子在失望之余南下陈国,却在途经宋国的时候几乎遇难,于是不得不再回到卫国。之后孔子还决定去一趟晋国,结果在黄河岸边退缩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硬着头皮回到了鲁国,因为当初是不辞而别,所以很担心受到处罚。尽管三桓并没有来找他的麻烦,孔子在鲁国过得很郁闷,实在没脸也没有胆量再去见国君和三桓。一年之后,孔子终于决定再去卫国,他以为老朋友蘧伯玉在卫国受到重用,自己可以沾点光。遗憾的是,第三次来到卫国的孔子依然看不到机会,卫灵公还是不欣赏他。百般无奈之下,孔子再次南下,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孔子到了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的叶,结果是处处碰壁,如同丧家之犬。

四年之后,孔子又一次回到了卫国。在卫国,孔子只能重操旧业,在蘧伯玉的帮助之下开校授徒,对于政治前途不再抱希望。这期间,定下心来的孔子修编了《诗经》。五年之后,在弟子冉有和子贡的努力下,说服鲁国当政的季康子邀请孔子回国,于是孔子终于体面地回到了鲁国,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从孔子第一次离开鲁国去卫国,到最终回到鲁国,这段历史,被称为周游列国。

这期间,孔子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对于礼乐的执著有所降低,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研究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反映了他比从前更为务实的生活态度。

在孔子最后一次回到卫国之后,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前途不再抱有幻想,于是降低了自己的政治标准,鼓励弟子们去出仕,即便是做他曾经最看不起的“家臣”。孔子从理想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回到鲁国的孔子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离开时的那个孔子了。

5.1(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解析】这是孔子前往卫国的时候说的,意思有两个。第一是说国君,鲁国开国国君伯禽的父亲周公与卫国开国国君康叔是同母兄弟,因此两国在血缘上相当亲近;第二则是说政治,两国都是在周公的指导下建国,政治上比较接近,如兄弟一般。孔子这样说,实际上是给自己打气,想说明自己对卫国的情况其实也很清楚,能够把卫国治理好。但实际上孔子在这一点上是错的。

卫国是周商混血的国家,文化上比较重视商业,而鲁国重视农业。卫国地处强国之间,国际生存环境比鲁国糟糕得多,因此卫国人也更加灵活务实。因此,鲁卫两国的政治即便不是南辕北辙,也完全谈不上兄弟之政。正因为判断上的错误,孔子没有摸清卫国政治的脉络,到了卫国之后无法向卫国国君提出任何有针对性的建议,被卫国国君冷淡,失去了在卫国发展的机会。

理想主义者孔子犯类似的错误比较多,常常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去看待问题,因此处处碰壁。孔子以一个鲁国人注重亲情强调裙带的思维方法去理解世界,注定了无法得到认同。

【现实解说】想当然是很危险的,基于想当然所作出的决定则更加危险。按照孔子的方法,如今的英国和美国就是“兄弟之政”,实际上都是南辕北辙。现代商业社会,市场调查是必做的功课,基于历史想象所做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5.2(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在我这里了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后人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析】孔子临危不惧,尽管身处危境,依然泰然自若。孔子本是不讲天命的人,此时讲天命,也是给自己壮胆,给弟子们打气。

孔子在卫国看不到前途,于是决定前往陈国。途中路过宋国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这里原本是宋国的土地,后来被郑国侵占。八年前鲁国的阳虎曾经在晋国的命令之下攻打郑国,拿下了这里。可是鲁国和郑国之间隔着宋国,于是鲁国把匡地送给了宋国。所以,这里现在属于宋国。当初,阳虎率领鲁军占领这里的时候,对当地百姓十分残暴,因此匡地人都对阳虎恨之入骨。可巧的是,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因此被匡地人认为就是阳虎,将孔子师徒包围了五天。好在最后匡人知道这时候阳虎还在晋国呢,围错了人,这才放了孔子师徒。不过,经此一难,孔子不敢再往前走,匆匆忙忙回到了卫国。

不过对孔子来说,这一次劫难并不全是坏事,孔子的临危不惧给弟子们印象很深,让弟子们对老师更加敬佩。刚毅木讷,孔子这样评价自己看来不是吹牛的。

孔子一辈子遭遇无数挫折,中间颠沛流离,却还能坚持到最后,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乐观主义,或者说靠的就是善于给自己打气壮胆。

【现实解说】遇到困难的时候,把自己跟历史联系在一起,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死是中华文明的巨大损失,这样的话,就会坦然得多。

5.3(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低调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低调。”

【解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泰是平和安详的意思,现代话就是低调的意思。可是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是在说谁?

颜高是鲁国著名的勇士,能开一百八十斤的硬弓。当年阳虎攻占匡地的战斗,颜高就曾经参加,并且率先登城。后来颜高做了孔子的学生,并且随孔子路过了匡。在城外,颜高在老师面前炫耀自己当年的武力,对着匡地城墙指指点点,说“当年我就是从那个缺口杀进去的”。正是颜高的指指点点,引起了守城士兵的注意,这才发现孔子很像阳虎,进而出兵包围了孔子师徒。

事后,孔子就这样批评了颜高,说是正是因为你的骄傲给自己带来麻烦,今后不要骄而不泰了。

颜高的骄傲还有一次险些让他送命,那次是鲁国与齐国交战,颜高在鲁军阵地上炫耀自己的硬弓,被鲁军兄弟们拿去传看,结果这时候齐国人杀过来了,搞得颜高手中没有称手的家伙,还算运气不错,抢了一把普通的弓来用,侥幸保住了小命。

【现实解说】自古以来,吹牛是要付出代价的,炫耀是要付出代价的。今天,同样的事情还在发生着。正是:古有壮士夸硬弓,今有齐B小短裙。不是美美爱玛仕,干爹豪兴可干云。

孔子曰:做人要低调。

5.4(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解析】孔子感慨统治者好色的程度远超对于德的追求。这是孔子在卫国期间被南子召见之后的感慨,感慨卫灵公因为好色,情愿把国家交给一个女人去管理。进而,孔子发现,男人们都是好色的,没有一个好德胜过好色的。有权有势的男人,想到的都是色。所以,孔子推广他的德怎么能成功?

【现实解说】现实社会,二奶反腐、情妇反腐成为反腐的主要形式,准确地阐释了孔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5.5(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完了,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解析】与上同。

【现实解说】略

5.6(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昼夜不会停留。”

【解析】这是孔子的感慨,感慨人生易老,岁月不居。问题是,这个川是哪里?四川?错;秦川?错;周小川?大错。

孔子从宋国回到卫国,在经过南子面试之后,依然看不到前途,于是决定第二次离开卫国,前往晋国碰碰运气。来到黄河边,渡过黄河就是晋国了。孔子在这里发出感慨,之后决定不去晋国了。孔子为什么不去晋国了?因为他本身就很犹豫,晋国国君实际上已经成了傀儡,四卿瓜分晋国的情形比三桓更加恶劣,孔子的学说在这样的地方能够有什么发挥的余地呢?于是,孔子借口晋国权臣赵简子杀了窦犨鸣犊和舜华两个贤人,决定不去晋国了。还有一点,阳虎正在赵简子的手下混,孔子不愿意去与他为伍。

看不到前途,而时间如白驹过隙,孔子怎能不由衷感慨?

【现实解说】用句流行话说,活在当下吧。

5.7(15.1)★★★★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行军打仗的问题,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解析】陈就是阵,行军布阵的意思。俎豆,都是祭品;俎豆之事,就是祭祀的意思。

孔子没有去晋国,转而悄悄回到了鲁国。在鲁国待了一年,再次带领弟子们前往卫国。

这时候,从卫国被驱逐到鲁国的卫国大夫公叔戍占领了卫国的蒲,关于蒲地的问题卫灵公曾经征求孔子意见,孔子建议出兵,而卫灵公并不想出兵。此次又问,实际上带着讽刺,孔子反唇相讥。卫灵公很不高兴,仰头看天上的大雁,留个下巴给孔子。孔子知道自己在这里已经不受欢迎了,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过去的解说,都说卫灵公不关心礼乐,只关心战争,因此孔子对他不屑。但事实是并非如此,在公叔戍的问题上,恰好相反。

公叔戍是卫国公族和首富,因为得罪南子而被迫流亡。后来公叔戍占领蒲地,孔子和弟子从鲁国到卫国路过蒲地,被公叔戍拦住,要求他们承诺不去卫国才放行,孔子当场答应,可是过了蒲地之后却去了卫国。卫灵公问起孔子该怎样处置蒲地,孔子认为应该出兵并且认为蒲地百姓都跟公叔戍不同心,因此可以轻松拿下。

从战术战略角度来看,孔子是错误的。

战术角度来说,蒲地是公叔戍的封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蒲地是卫国主要兵源地,民风彪悍,战斗力强,很难被击败。

从战略角度看,当时晋国权臣赵简子觊觎卫国,随时想要灭掉卫国壮大赵家。这个时候,如果卫国内战,就为赵简子找到了一个出兵的理由和灭掉卫国的最好时机。所以,卫灵公以静制动,静待良机的做法是正确的。

所以,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是有道理的。

【现实解说】如果你的才能不是老板所需要的那一类,即便你如何出类拔萃也没有用。打铁的去应聘包子铺,那是不行的。所以,学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习有用的知识。

5.8(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