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这片土地上,物宝天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灵武东连腾格里沙漠,南靠吴忠,西邻永宁,北接陶乐,总面积3540平方公里。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在水洞沟里捉鱼,在广袤的丘野捕兔,一代代繁衍生息。秦朝大将蒙恬在灵武凿渠,开垦农田。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在灵武置县。千百年来,经历代灵州人引黄河水,开荒造田,辛勤耕耘,将荒漠之地建成风光秀丽的米粮川。
灵武的历史悠久,唐太宗勒石、唐肃宗登基、李元昊灵州成霸业、成吉思汗铁蹄起嚣尘、康熙渡河平叛乱……从某种程度上说,灵武的沧桑历史就是一部宁夏的历史。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使灵武的名气闻名于天下,加上它的特殊地位,自古以来成为边塞重镇,备受天下人注目。数千年的风云变幻使这块土地上谷稼殷积,英雄辈出,从而文化底蕴厚重。当我们的目光凝视灵武的每一块地方,当我们的脚步停留在某一个历史断层,我们会看到,有的文物遗失了、毁坏了,但仍有不少文物、古迹遗留在这块土地上,折射出历史的光泽,使灵武人引以为豪。
太宗书写的石碑 唐贞观年间,铁勒部落薛延陀部是该部落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将士剽悍,物资丰富,对大唐构成一定的威胁。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薛部内部因土地、物资等问题发生内乱,战乱纷起。唐太宗利用这个机会,联合回鹘等部落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发动攻击,平定了薛部。当时大唐王朝政权稳固,疆土博大,天下诸侯皆慑于唐王朝的雄威。此时,铁勒9个部落决定归附大唐,岁岁进贡,年年来朝,不犯大唐疆土,并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鉴于这种背景,唐太宗择日赴灵州,亲自接见铁勒诸首领,并大宴9个部落首领,挥毫书写了“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诗句。后工匠们精选石料,将这两句名诗细刻成碑,立于灵州。岁月沧桑,这块碑现在何处?是战火中被毁,还是深埋地下?有学者研究,灵州城曾经几次被黄河水吞没,致使城址几次迁移。按这种说法,这块石碑应和古城一样为洪水所吞没。不论是何种原因,太宗题词石碑幸存的话,对于研究这段历史及唐太宗的书法、唐代金石篆刻应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可是,它在历史的行进中遗失了,成为灵州人永远梦牵的一件事。
麒 麟 过去人们争论时常说这样一句话:“走过九州十县,未见过市面(石面)。”石面是过去王公贵族、大商家、绅士门前的两个如鼓一样的石刻制品,雕刻的工艺分为精粗档次。在解放前,很多有钱人家为了显示气派和主人身份的不凡,皆在大门前立一石狮或其他石刻品,灵武有名的石刻精品要数张公祠门前的石面了。张公祠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占地面积20亩,两道大门,5间大祠堂,东西建有钟鼓楼阁。这座祠堂是为纪念固原籍清代武将张俊所建的。张公祠门前的两个石面上精雕的是麒麟。据灵武的几位健在的古稀老人讲,他们小时候经常在张公祠的门前玩。那两个石面的雕刻可以说是石雕中的上品,不仅选料极精,而且两只麒麟形态逼真,造型别致,栩栩如生。1950年,灵武农场征用张公祠土地,拆除了张公祠,这两只石雕麒麟不知是做了哪里的地基,还是被人敲碎了。那个年代,人们没有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所以也无人追寻。它们究竟何处去了,无人知晓,至今也是一个谜。
二十四只石猴 灵武城内有6座牌坊,其中南牌坊是用石头刻成构件后拼装在一起的。我问过灵武城里几位80岁以上的老人,都说这个牌坊建于明代,在他们的爷爷那一辈就有这个牌坊了。牌坊上方正面上有一块长1.5米、宽50厘米的匾额,上刻“圣旨”二字。这个牌坊的立柱石槽上,共刻有24只石猴。这24只石猴,有机灵的,也有傻乎乎的、憨厚的;有嬉戏的,也有打瞌睡的、掏耳朵的。它们形态各异,妙趣横生,且雕工极为精细。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24只石猴的形态竟没有一只是类同的。上世纪40年代前,灵武城大人小孩经过这里,都忍不住要停下来,摸摸小猴子才离开。
1955年,有关部门拆除了6座牌坊,一夜之间,这24只精琢细刻的石猴消失了,不知被掩埋还是被砸碎了。据说那几天,灵武城中不少读书人和老年人都感到难过。它们毕竟是灵武古代艺术的一个缩影,它们的消失,成为灵武人心中永久的憾事。
铁狮、旗杆 过去灵武城中的庙宇很多,有一些庙门前摆设着铁狮子。
据《嘉庆灵州志迹》记载,在清代乾隆年间,灵武百姓铸6000斤的铁狮子一对放在城隍庙前,其气势、造型、用料在当时宁夏很有名。在精忠庙、火神庙前也立放着凶猛、体大、生动逼真的铁狮子,虽是铁铸的,但工艺水平是一流的,尤其是狮子的发须、五官等处铸得很细腻。精忠庙前还有铁旗杆,顶端有铁斗,杆上有盘龙。旗杆上的盘龙很多人都见过,它是精品中的精品,其雕刻手法之细腻,其形态之逼真,体现了民间艺人雕刻、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些铸铁精品,既是文物,又是灵武城一道永恒的风景。遗憾的是文革风暴肆虐,它们被红卫兵小将推倒砸碎,送到了县收购站,全部化为铁水,成为灵武城永久的遗憾。
碑雕石刻 灵武碑雕石刻很多,自明代以来有志可查的碑刻就有几十余方。碑上那些不多但极为精炼的文字,从不同角度记载着灵州的人物风情和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因为它们是灵武文化展示的一个平台,故都是历代进士、拔贡秀才撰文书写的。其中较有影响的是镇河塔、城门楼、高庙的碑刻和鼓楼的碑刻。尤其城门楼四门和鼓楼四门拱洞上方镶嵌的石刻牌匾,笔力雄健,古朴端庄,是融书法、雕刻为一体的艺术精品,是灵州的珍宝。遗憾的是历经战火和人为的破坏,那样多的书法墨宝、雕刻艺术的珍宝竟连一块也找不到了。今天,每当有人拿出一些老照片或其他史料展示在人们面前,看着那些模糊不清的照片,人们不由得感慨万分。
恐龙化石 2004年冬季的一天中午,磁窑堡镇南磁湾30岁的马云,在一面土黄色山坡上行走,他是想抓几只刺猬用以作中药引子。突然,他发现一件土黄色的东西,这是一块裸露在地面上的土黄色的巨大骨头。他读过书,由此想到了考古学家们发现野牛、野象骨头的故事。经过慎重思考,他决定向有关部门报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发现的这些土黄色的巨大骨头,对于中国古生物的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马云在极短的时间里和自治区、灵武市文物管理部门取得了联系。很快,灵武的恐龙化石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不久,灵武的恐龙化石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到世界各地。
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宁夏及灵武而言意义非凡。首先,它填补了宁夏无恐龙化石的空白。另外,经科学家鉴定,确定灵武恐龙化石群为早白垩盆地蜥脚类、多脚类两个种属,距今约1.3亿~1.4亿年,为亚洲最大的恐龙个体,其种属可以在恐龙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方面建立一个新的属种。
灵武恐龙的发现,引起了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制定了科学、合理、完善的挖掘、保护、管理方案。从2005年4月至2005年9月,灵武恐龙的第一期挖掘工作完成。2005年10月,由自治区政府拨款,在南磁湾的山坡上建起恐龙化石保护大厅,保护大厅周围9万平方米的地域已被围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