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帝国之殇:晚清三十年金融战争
13856900000043

第43章 帝国汉阳谍战(2)

伊藤博文、桂太郎出丑,盛宣怀却是如芒在背,十年前那一场间谍商业报告引发的帝国天字一号钢铁厂命案如同鬼魅一般,时时刻刻缠绕着他。日本人瞄上大清帝国的铁矿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1855年咸丰朝的时候,日本商业间谍井上就借着周游中国的借口,沿着长江一路西进,最后进入了古夜郎国首都镇远,到了夜郎国,这个井上就不走了,对镇远青溪的石头产生了兴趣,这个家伙对青溪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矿石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最后揣着满满一口袋石头回到了日本。当时的大清帝国海关官员还嘲笑这个日本倭人脑子进水了,天朝上国有的是奇珍异宝,这个小日本儿什么不带竟要带一口袋石头。井上回国没有多久,一份关于青溪铁矿开采计划的报告流传到国内,云贵总督府一下子紧张起来,原来那个脑子进水的日本人是个商业间谍。大清帝国1883年的金融危机一过,开平煤矿督办唐廷枢就迅速将股价稳住并拉升,矿产资源类股票再度暴热。

1885年贵州巡抚潘霨向光绪皇帝上书,奏请建立青溪铁厂,利用贵州的地下资源,依靠商人资金兴办新式的采矿企业,为洋务派的军事和民用工业提供原料和燃料,以此开辟财源,扭转贵州历来“每岁度支全赖各省协济”的财政困难。潘霨自己不懂企业运作,将办铁厂的重任交给自己的弟弟上海制造局候选道潘露。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潘霨的弟弟潘露却是个技术人才,小伙儿留洋三十年,曾经跟随左宗棠奏派办理金陵、上海两局的制造事务,是大清帝国不可多得的留学生。潘露希望青溪铁厂完全按照西方资本化运作模式进行招股,当然由于大清帝国的市场化程度比较差,产品的销售通过官场走门子就快得多,于是跟自己的巡抚哥哥潘霨一合计,提出了全新的“商办官销”的模式。潘露对上海的资本市场很熟悉,派人到上海推销股票,为了提高公司的信誉,动用贵州矿务总局的关系,公开刊发招股说明书《贵州矿务札文》在多家媒体发布,向社会各界宣传办厂宗旨、经营管理及发展前景等事宜,以扩大招股的影响。潘露策划了一下,每股收银一百两,共招三千股,合银三十万两,青溪铁厂就能开工炼铁。为了吸引民间资本的踊跃参加,潘露公开放手青溪铁厂的管理权,股份最多者推为总办,其余一人能集百股者作为帮办。几个月时间过去了,潘露很失望,只销售商股十万两,股票都销售出去了不能退还,巡抚老大哥潘霨一拍胸脯,替兄弟潘露解围,没有汇报也没有请示,直接挪用公款十九万二千两,同时还找关系到法国的银行贷款三十万两来筹建工程,后来又花了三年时间从英国谛塞德厂购到全套炼铁机器进行安装。掏了公款的潘霨突然有点不放心,赶紧派官僚徐庆元、祁祖弈为正副帮办,在汉口上海等销售办事处也安排了大量官员,什么大事小事都得向潘霨汇报请示,更夸张的是潘霨还是担心青溪铁厂出问题,干脆由一管带率领向铁厂派驻清兵三百余人进行武装看护。青溪铁厂开了大清帝国武装商办现代股份制企业之先河,也为青溪铁厂蒙上了一层注定是悲剧的面纱。

盛宣怀无法忘记那个沸腾的日子:1890年7月17日,夜郎国镇远青溪码头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潘露督办挽起马蹄袖亲自开炉点火,大清帝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炼铁厂很快就炼出了铸有“天字第一号”四个大字的铁锭,青溪铁厂日产生铁二十吨,钢四十八吨,成为大清帝国名副其实的天字一号钢铁厂。很快潘露就遇到了一个致命的难题,铁厂使用的煤是贵州瓮安县兰家关的煤,质量不合格,导致炼铁炉塞事件发生,青溪铁厂在开炉一个月之内不断处于停工检修的状态。云贵总督魏光焘一看潘家兄弟俩的铁厂问题不小,其中大部分费用都是潘霨擅自挪用的公款,这简直就是要自己的命,贵州全省田赋额征十二三万两,加上其他杂赋全年总共不过二十余万两,居全国十八行省之末,而全年支出则为一百万两左右,地方财政一直是入不敷出,依靠朝廷从其他省份划拨官款才得以维系没有破产,现在潘霨挪用的资金超过全省一年的财政收入,而潘家兄弟的铁厂一天不如一天,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魏光焘有点胆战心惊,拒绝潘霨提出的所垫公款报销的请求,对所借洋款也要铁厂付息。潘霨一看自己的新任上司不支持自己的工作,继续下去烂摊子没法收拾,趁着开业不到一个月,潘霨赶紧将铁厂所存机器煤铁房屋等物品一并抵还公款。潘露一看自己的巡抚哥哥不仅不采纳为了解决煤炭质量问题在黔阳开设分厂的建议,还完全将铁厂资产国有化,出于一时书生意气,在自己的督办办公室吞金自杀,等潘霨赶到工厂早已晚矣,潘霨抱着潘露还带着体温的尸体,像个婴儿般号啕大哭,全然没有了帝国二品巡抚大员的尊严。

一份可怕的商业间谍报告、一座帝国现代化的铁炉、一位满腹经纶的洋务天才、一场潸然泪下的生死哭泣,大清帝国天字一号铁厂在日本人的无形压力之下盲目上马,洋务天才潘露饮恨而亡的悲剧不亚于伊藤博文的忧伤。年轻的生命再也找不回逝去的精彩,而伊藤博文注定不会放弃。潘露的尸体躺在巡抚哥哥的怀里,他是幸福的。李鸿章已经彻底走了,自己的避风港又在哪里?想到这里,盛宣怀的心里一阵阵地紧缩,身子有些冷得发颤,现在的汉阳铁厂一样面临青溪铁厂的致命难题,煤炭、技术、资金犹如三条枷锁,紧紧地勒住了汉阳铁厂的脖子。盛宣怀偷偷地看了看一步钻进轿子里的张之洞,悲从心起,日本元老立宪派势力与军队成长起来的新生派为了一个伟大的复兴之梦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政治博弈,而大清王朝却是势力倾轧,一场浩大的拯救性经济改革已成为操持权力的手柄,你死我活的商战演变成了政治博弈的筹码,帝国的复兴梦想在看不见的政治搏杀中饮恨而泣。

就在潘露吞金自杀的那一年,刚刚赶赴湖广总督衙门的张之洞就挽起袖子发誓要在荆楚大地大干一场。大清帝国要修铁路就要先设立钢铁厂,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位置上的时候就已经购买了一些设备,规划了一块地皮要搞钢铁厂,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之后,接任两广总督的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李翰章根本就不想要张之洞留给自己的钢铁“遗产”。而在1876年就委派盛宣怀到湖北挖煤炼铁的李鸿章,已经对大规模设立钢铁厂是忌惮三分,加上天字一号钢铁厂青溪铁厂的创办人沦落到吞金自杀的地步,李鸿章自己不愿意趟这趟浑水,也不愿意自己的哥哥李翰章和张之洞这样经常手握经卷喊口号的清流派扯上瓜葛,便给李翰章写信“狂扁”张之洞:“香(张之洞号香涛,人称香帅)复海署,抑扬铺张,欲结邸欢。即准拨部款,恐难交卷,终要泻底。枢廷皆知其大言无实也。”李鸿章告诉李翰章,张之洞给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写信吹牛,其实就是想巴结醇亲王奕譞,户部已经答应给张之洞拨款,但是这些款到账,他肯定办不了事情,出问题是迟早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大清帝国的第一CEO唐廷枢都看得非常清楚,张之洞除了说大话根本不可能办实事。张之洞与李鸿章一直忙于在潜流中激烈交锋,殊不知此时的日本人早已将阴谋之网撒向了汉阳铁厂。

当年唐廷枢忽悠李鸿章修铁轨拉牛车的结果,就是被慈禧太后下令抓起来给扔进了大牢,为了解救大清帝国肩负经济改革开放重任的职业经理人唐廷枢,李鸿章是费尽心机,甚至将光绪皇帝的老爸醇亲王奕譞给忽悠到开平,乘坐用废旧材料组装成的帝国第一辆动力火车。坐过风驰电擎般的火车,奕譞突然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火车真是个好东西,自己简直就跟井底的蛤蟆一样视野狭窄,满清王朝怎么能将这么快捷的交通工具给搁置呢?大开眼界的奕譞在1888年10月给慈禧太后上了一封奏疏,说招商局成立以来,南方的漕粮都是通过海上运输到天津,然后从天津转到通州,水路的运输还是比较慢,如果能够直接从天津修一条铁路到通州,一转眼功夫就到了。好家伙,奏疏一上,帝国哗然,纷纷说修铁路扰民,咣当咣当的声响惊扰皇陵,惊扰地下的祖宗,更夸张地将铁路和通敌联系在一起,说修好了铁路,那些从天津打到北京的洋鬼子可以坐火车直捣皇城,以前大清王朝一两天喘息的机会都没有,修铁路就是叛国,任何一个政权,叛国那都是要杀头的。之前给唐廷枢落井下石的那一帮蠢材一听到火车就鼻涕一把泪一把,甚至有官员在朝堂上是号啕大哭,全然斯文扫地。醇亲王自从儿子当了皇帝,一直就谨小慎微,这一次的上书也是李鸿章在背后撺掇的,没想到反对之声不绝于耳,李鸿章突然也鸦雀无声,醇亲王很没有面子。时隔几个月之后,张之洞就铁路问题又再次上书,从此帝国两位重臣开始剑拔弩张。

1889年3月,张之洞突然上书慈禧太后,说“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随之”。在旁边的醇亲王一听高兴坏了,在自己最尴尬的时候张之洞居然站出来帮助自己,这个张之洞并非李鸿章说的那样是只会空谈的清流派吹牛大王,在中法战争中督师两广,尤其是对西南战局的不断支持,取得了鸦片战争后帝国第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张之洞说着说着话锋一转,说醇亲王修筑铁路的设想是为大清王朝百年大计,国家要真正富强,就得先修路才能真正货通天下,目前在我们的武器装备还没有完全跟欧美国家接轨的情况下,天津到通州的铁路确实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京畿完全暴露在洋人的枪口下,但是内地省份水路漫长,陆路可以修建主干铁路,帝国完全可以修建卢沟桥到汉口的卢汉铁路,这条南北贯通的铁路作为帝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其他省份可以在主干基础上修支路,这样一来就形成帝国铁路网,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就能迅速激活帝国的商业。慈禧太后一听,张之洞的主意不错,马上下诏津通铁路就不修了,赶紧先修卢汉铁路吧。李鸿章一看不对劲,修铁路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大手笔,修好了造福子孙,修不好就会拖垮贫弱的大清帝国财政,一旦失败就成了帝国的罪人,可是两广一把手是自己的总督哥哥李翰章,李翰章一直对洋务不是很感兴趣,如果铁路让李翰章来修肯定问题一大把,杀头都有可能。于是李鸿章又撺掇醇亲王,既然张之洞雄心万丈,胸中自有韬略,干脆将他的位置和李翰章的位置挪一挪。1889年7月,李翰章调任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可是张之洞一到武昌就遇到问题,卢汉铁路两千多里,自己一个人怎么可能修好?赶紧给慈禧太后打报告,慈禧太后知道醇亲王之前上折子的背后是李鸿章,改了修建计划采用张之洞的建议,有点驳了李鸿章的面子,但是铁路不能张之洞一个人修,只有李鸿章与张之洞齐心协力才行。慈禧太后找到李鸿章,语重心长地对李鸿章说:“你们都是朝廷重臣,国家栋梁,修铁路是发展经济的重要一步,希望你们能摒弃前嫌,携同办理,一个由卢沟桥往南,一个由汉口往北,这条跨越直隶、河南、湖北三省长达两千余里的卢汉铁路一旦修好,功劳不亚于镇压太平军匪乱。”

张之洞马不停蹄,赶赴武昌赴任的途中绕到上海,约见了已经升任招商局督办的盛宣怀,这个盛宣怀是李鸿章身边的红人,之前曾经在湖北到处挖过煤,对湖北的资源状况有详细的资料。尤其是早年李鸿章试图新办钢铁厂,派盛宣怀负责湖北矿务局工作,盛宣怀拿着李鸿章的二十万串饷银,聘请了西洋矿师勘查过湖北大冶等地的煤铁矿资源,要修铁路就离不开这些资源,还有就是盛宣怀搞过不少企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在上海豫园,张之洞与盛宣怀“连日晤谈,详加考究”。张之洞此行还有一个目的,之前更改修路计划让李鸿章很没有面子,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老乡,从马背上一路杀出自己的仕途,是大清帝国的拯救者,连慈禧太后都要忌惮三分,以后要想通力合作还要盛宣怀这个李鸿章的近前红人从中穿针引线方可。在此之前,在李鸿章面前一直是小弟弟的张之洞多次给李鸿章发电报商洽修路,但他的热脸很快就贴到了李鸿章的冷屁股上。有一天,坐在办公室的张之洞突然收到李鸿章的一份电报,拿到电报还满脸笑容的张之洞看完之后是满脸的愤怒。李鸿章的电文很短:“调公创办铁路,闻由邸主持,非鄙意也。”这下好了,李鸿章说得很清楚,皇帝给你张之洞下调令到湖广总督的位置上,不是因为你张之洞之前在湖北工作过,而是专门调你修铁路的,既然是你张之洞主持,我掺和个什么劲儿?李鸿章压根儿就把慈禧太后的谆谆教诲给丢到后脑勺去了,张之洞啪的一下将电文拍在桌子上,冷静地想了一会儿,提笔给慈禧太后写奏疏:“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开工宜迟,竣工宜速,宜以积款、采铁、炼铁、教工四事为先。”张之洞提出了十年完成修路的计划,李鸿章知悉张之洞的奏疏之后,依然是一句话,吹牛说大话,修路牵涉到铁轨、测量、技术等等问题,张之洞一样都没有,这是压根儿就不可能的事情。李鸿章还不知道张之洞的十年计划内情,张之洞决定前六七年主要做好采矿炼铁、制钢轨、派学生出国学习铁路技艺、勘测路线等准备工作,后三四年开工修路,两端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