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等于慢性自杀
生气的实质意义是“用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它是人类十分不理智的一种行为。那些生气的人得不偿失,也许你的确是在生别人的气,但是你遭受的痛苦却是由自己来承担,为何不想开一点呢?暴风雨总是来时凶猛,去时无声,再大的风雨和波澜,总有平息的时候,再多的不如意都会被时间堙没,我们只需放开心情,开怀地大笑。记住,即使有一百个生气的理由,我们也要找出一千个理由去笑,因为只有你才能掌控自己心情,你是自己心灵的设计师,所以不要因身外之物影响到心情。
懂得不生气,能化干戈为玉帛,化疾病为健康,从而魅力无穷、美丽动人;懂得不生气,能帮你获得学识,交结益友,和睦家庭;懂得不生气,能把自卑冶炼成自信,把不满锻造成奋争,把挫折锤打成练达,把委屈升华成振奋,把失意挤压成动力。这样,你才不会成为那个慢性自杀的愚蠢的人,你的容颜才会时刻被好心情照亮。
有一次,50岁的汉森同家人一起开心地上街购物,不料在一个路口,一辆违反了交通规则的车疾驰而来,眼看就要和汉森的车来个“热吻”,幸好汉森反应灵敏,及时侧过车身……虽然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但汉森的车还是出了点小故障——车身有一块被撞坏了。
汉森让那位司机赔偿,那位司机不肯,于是两人只好法庭相见。一步步的法律程序让汉森每天都眉头紧皱,同时,在向保险公司索赔时,无休止的繁文缛节和层层设卡让汉森心力交瘁。当他把车弄到修车处维修时,修车工反而把车搞得更糟。
对这次事故,汉森没有一点责任,却在这些纠纷上白白花费掉800美元。回想起这些,汉森总是气愤不已。这次事故让他受够了,以后,他每坐进那辆车,就心有余悸。最后,汉森只好痛苦地卖掉了汽车。直到一次身体检查时,汉森才知道自己竟然患上了心脏病。
“身泰心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生气只能遭受毫无意义的自我惩罚,因为那些让你心烦的人并不会因为你的生气而损失毫发。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好心情,得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生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变不惊,去留无意,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一切,面带微笑地过好每一天。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掌握自己快乐的钥匙,而不是把这把钥匙交给变化多端的生活去保管。
按照中医的观点,生气会造成肝热,怒伤肝。有的人生气从不表现出来,而是把气憋在心里,这种人很容易得胃溃疡。发脾气时,气会直冲头顶,造成头顶发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脱发。暴怒,有时会造成肝内出血,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吐血。所以说生气等于慢性自杀,一点都不夸张。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由于情绪一时失控,而无法克制住自己生气的坏情绪的,有的人还会有过激的行为,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悔不已。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行为都在理智的控制之下,而一旦一个人过于愤怒、生气,就会失去理智。如果我们善于自我开导,将那些冲动、悲愤平息,转换自己的注意力,把事情看开些,朝好的方面去想,那么心情自然不会为无谓的“琐事”所困扰。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走不出怒气的怪圈。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令我们不得不审视人内心中的阴暗面。在审讯中,马加爵对警方供出了自己杀人的真正动机:“我觉得我太失败了。他们都看不起我,而且老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把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自己完全暴露在别人面前。我感觉无地自容,总觉得所有人都在嘲笑我。这些都让我无法忍受,我生气,我的心中充满憎恨。”究其原因,他认为:“可能是因为我家比较穷,以前我很想和他们融合在一起,我试着说一些笑话,但每次都招来嘲笑。”至于案发当日的动机,马加爵说:“那天打牌本来我没有作弊,但他们偏说我作弊,让我觉得他们又看不起我了,我一气之下,便动了杀他们的念头。”
生气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光害己还害人,但结果,终究逃不过法律的制裁。一个经常为外界的小事而斤斤计较的人,势必受到种种牵制而丧失心灵上的自由。他的喜怒哀乐全都是随他人而变,把自己的情绪寄托于别人身上,实在是太傻。聪明的人面对顺利与不顺,都认为那只是外界的变故。他们不会被坏情绪左右,总能及时改变心态,没有什么可以影响他们的好心情。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丈夫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丈夫手里了。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让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孩子手中了。一位男士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他把钥匙又塞在上司手里了。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老板服务态度恶劣,真把我气死了!”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拿别人的过失来让自己生气,来惩罚自己。当我们容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对现状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其实如果我们能掌控自己,就不会受他人左右了。
一个成熟的人能够掌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情绪稳定,能为自己负责,和这种人在一起是种享受,而不是压力。我们应该做自己的主人,不要被环境、物欲所左右。不要再傻傻地去生闷气,那样只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痛苦。
你的钥匙在哪里?在别人手中吗?快去把它拿回来吧!快乐的源泉来自自己,而非他人。
小事一桩,何必怒上心头
法国作家莫鲁瓦曾说:“我们常常为一些不令人注意、因而也是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试问时过境迁,有谁还会对这些琐事感兴趣呢?不,我们不能这样生活。我们应当把我们的生命贡献给有价值的事业和崇高的感情。只有这种事业和感情才会为后人一代代继承下去。要知道,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
英国作家基普林就曾经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生过气。基普林娶了一个美国姑娘,结婚后,便在妻子家所在的地方盖了一幢非常漂亮的房子,准备和妻子在那儿长住下去。
妻子有一个哥哥,名叫比特。基普林和他的这个大舅子很谈得来,两人见面后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比特成了基普林最要好的朋友,他俩经常在一起高谈阔论,交情越来越深。但是,没想到有几次两人却因为一些小事而闹得不和。
那件事源于基普林买下了比特的一块地。起初两人商定:地皮的所有权归基普林所有,但比特有权收割这块地上的青草。可是,当有一天比特看见基普林正把这块草地改建成花园时,他不乐意了。比特开始时满脸的怒色,之后竟然骂起基普林来,并质问基普林为何不经过自己的同意就私自改建。基普林也不甘示弱,当场反驳:“我有权在自己的私有财产上做任何事情。”一句话气得比特一连三天没和基普林说话,这块草地之争便结下了两人之间的冤仇。
不久之后,基普林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路上碰见了比特。比特正坐在一辆双套马车上,路很窄,两个人无法一起通过。于是,比特以强硬的态度让基普林让路。基普林觉得比特太不讲道理,就把比特告到了法院。事情的结果是基普林一无所获,他还不得不按照法庭的宣判,跟他的妻子一起永远离开了他在美国的这幢住宅。
就因为一些青草和谁先让道之类的小事,就闹到了法庭,不仅弄得家庭不和睦,而且让自己受罪,带来了许多怨恨和痛苦,何必呢?
生命如此短暂,如果我们将精力都花在小事上,那岂不是浪费了宝贵的生命?人生短短几十年,要尽可能快乐地生活,才会活得更开心,更有意义。想开一点,不要为一些无所谓的小事而伤神费心。2 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曾说过:“请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于小事了!”这一警言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人们。
美国医学专家米勒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测试:他向100多名有过心肌梗死病史的人和另外100多名健康人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侍者不小心将咖啡溅你一身、电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心爱的上衣突然被人撕破,在上述情形下,你会怎么办”?前者中的大多数人不是紧皱眉头就是表示不悦和沮丧,甚至有人还异常愤怒;但后者却觉得那些只不过是小事罢了。
米勒由上面的情况得出结论:愤怒和紧张容易引起血管的内壁收缩和破裂,而且最终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或局部缺血。在出席美国心脏学会年会的时候,米勒就曾这样呼吁:给患者们多开一份“微笑”这一灵药。
在纷乱复杂的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尽善尽美,不可能件件都很顺心,不尽如人意的事总会时有发生。因此,对日常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用不着大动肝火。面对那些不值得生气的小事,我们何不用微笑去面对呢?微笑是豁达,是宽容,不仅能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能保持自己心态的平和与宁静,让自己免遭怒气的伤害。
要想有一个好的心情,首先得战胜自己,别跟自己过不去。将自己的精力用到那些真正需要我们去奋斗的事上,就不会有时间为那些小事去叹息、去悲哀,生命也就不会为那些不值得的人和事所浪费。
不要因为“不完美”而哭泣
人们往往有这种奢望:希望自己的形象变得完美一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完美一点。将完美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这当然很好,但事实上凡事都要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会有许多遗憾,但我们却不应该为“不完美”而哭泣。当你觉察到“不完美”时,也正说明你已经做得相当好了,因为只有当你做得很好时才会被别人或自己挑剔,所以不必为那白纸上的小黑点而哭泣。一切都太好,你反而“没有”真实感,只有有了“不完美”,你的生活才有别样的滋味,你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继续向上攀爬。
有一个《小木轮的故事》:
一天,一个小木轮忽然发现自己身上少了一块木片,它看着自己残缺的身体开始哭泣。为了补上这一缺憾,它决定去寻找一块和自己丢失的一样的木片。
于是,它开始了长途跋涉。但由于缺了一块木片,不够圆,它走得非常慢。这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路边的风景非常美,五颜六色的花点缀在绿色的田野里,空中还有鸟儿在歌唱。小木轮边走边欣赏风景,就这样不知道走了多久,它终于发现了一块和自己的缺口一样的木片。它高兴地将其装在身上,心想,这下完美了。
然后,小木轮重新出发了,没有了缺憾的小木轮走得飞快,它开始为自己的完美欢呼。可是,没过多久,它就泄劲了,因为走得太快,它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欣赏路边的野花、聆听小鸟的歌唱了,单调地赶路让它感觉枯燥和乏味。经过再三思量,它还是将木片卸了下来。没想到带着缺憾慢慢上路,快乐的心情又重新回来了。
有时候我们会为“不完美”而哭泣,但如果上天真的赋予我们完美之后,我们又会感到苦苦追寻的完美并非自己想要的结果。面对“不完美”,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因为“不完美”能让我们体会到不一样的生活。日有东升西落,月有阴晴圆缺,就连星星也有陨落,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根本不存在。但是,也正因为有了缺憾,我们才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在艺术界里,有的评论家甚至提出:“完美的趣味本身就是一种局限,单调的美容易使人淡忘,而一些缺点往往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使创作更加生动真实。”的确,完美与缺憾本身就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缺憾又如何能显出完美的魅力?就像如果没有沙漠、人们就不会产生对绿洲的期待一样,过于苛求完美,获得的将是更大的损失。
2008年8月17日,在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决赛场上,我国女子体操名将程菲两次失手,最终留下了遗憾。一次是她最拿手的跳马。众所周知,她的跳马技术,堪称当今世界女子跳马的最高水平。在2005年墨尔本世锦赛上,程菲一鸣惊人,凭借她跳马的高水平发挥,不仅夺得中国首个女子跳马世界冠军,而且她的新动作还被国际体坛命名为“程菲跳”。而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除了程菲之外仅有一名选手会跳“程菲跳”,人们都以为这块金牌非程菲莫属。比赛开始了,她的第一跳以完美的表现获得全场最高的16075分,然而在第二跳跳自己的“程菲跳”时,她却跪在了地上,这是她第一次在最拿手的动作上失手。
在接下来的自由体操项目上,程菲又摔在了垫子上。如果说这一次失手是因为她还未走出上一个项目失败的阴影,思想上有包袱,失败情有可原,那么跳马项目上的失手就是她过于追求完美的结果。她想把自己的最高水平展现给奥运会,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结果却适得其反。如果她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是稳中求胜,也许不至于失败呢!
追求完美本身是好事,是值得提倡的,尤其是在比赛场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因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赛场上,如果你不进步,就意味着被淘汰。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热衷于完美,就会与自己的初衷脱节。
一位哲人说:“完美本是毒。”生活中,事事追求完美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就如毒害心灵的药饵!世界上总是有很多人坚持完美主义,他们对那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孜孜不倦,其实,他们是在浪费时间。
为“不完美”而哭泣是白费力气的事,那样只会让你徒增烦恼,消耗多余的精力。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说:“我不是完美主义者,我再回头看自己所写的书时,一点也不会感到遗憾或担心。”19世纪法国诗人穆塞特曾写下这段话:“完美根本就不存在,了解这句话的人就等于了解人性智能的极致,期待拥有完美者是人类最疯狂的危险之举。”
“上帝是公平的,它赐予每个人以生命与死亡。”同时,“上帝是不公平的,它在赐予每个人以使人羡慕乃至嫉妒的美德时,也赐予使人抱憾、同情、扼腕等种种缺陷。”所以,不必苛求完美,不要为“不完美”而哭泣,其实我们忽略了缺憾也是一种美,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另一种恩惠。
不要嫉妒他人的好运
盲目嫉妒他人的人,是不了解自己的人。当你看见别人获得成功或是好运连连时,不必去妒忌别人,你应该相信自身的力量。正如美国著名作家卡耐基所说:“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人贵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对待自我要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自我贬低,亦能避免盲目嫉妒他人。嫉妒不会给我们带来好运,也不会改变任何事实,只会加重我们心灵的负担。对自己有了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你就会做得不比别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