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创业案例集
13887100000031

第31章 创业历程

1.万事开头难

金聚楼烤鸭大酒店是在镇扬菜馆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谈起镇扬菜馆的创建,其中凝聚了创办者鄂秀萍(金聚楼烤鸭大酒店董事长)和其父亲以及全家人的心血。

鄂秀萍刚出生,父亲就和没有工作的母亲,带着小秀萍和两个姐姐,在“干部下乡”运动中来到了人地生疏的丹徒县高资镇。勤劳的母亲每天和当地的人民公社社员一起,从早到晚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家人过着半饱半饥的生活。然而,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小秀萍从5岁开始就学会了烧饭洗衣,帮着母亲做农活,这段特殊的经历,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劳动挣钱才有饭吃!

1983年,全家人从农村回城,但没了生活来源。在困难面前,年仅18岁的小秀萍帮助父亲开始维持家庭生计。她做起了小工和小买卖,临时工,卖气球……后来又跟人学习在玻璃上画画,拿到集市上去卖,但这仍解决不了家里的生活问题。她并不气馁,一直在寻找机会。她经常用自行车,推着腿有残疾的父亲,穿走于镇江的大街小巷,她惊奇的发现,当时尚未拓宽的解放路十分繁忙,从大市口到南门汽车站,仅一家水饺店和一个饭店,每次到吃饭的时间,饭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大家都为吃饭发愁。看到这种情况,他们有了主意。父女俩决定开家小吃店,起名镇扬菜馆,主要做淮扬家常菜。为了生计,她和家人用家中近200平方米的住房与市区解放路一家沿街住房对调,换了30平方米的门面房,并七拼八凑了500元,雇了10名员工于1984年7月,成立了镇江第一家私人饭店——镇扬菜馆。

别看这家小吃店规模小,要经营它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蔬菜、米、面等商品均是凭票供应。商品供应紧缺,而且当时社会上对私营企业并不重视,很多时候同等条件买菜,国有企业是享受优先待遇的。为了把菜馆所需用品全部采购好,无论春夏秋冬,鄂秀萍每天都要凌晨三点钟起床,到菜市场采购,为一天的供应做准备。回来接着摘菜、洗菜,为师傅准备好配料。每次师傅上班,相关的辅助工作都准备妥当。建店初期,店小条件差,连像样的桌椅都没有,白天是饭堂,晚上板凳桌子一拼就是床,早揭晚铺,30平方米店堂,成了雇员和鄂秀萍一家人全部的生活空间。

2.金聚楼的发展壮大

多年积攒下来的创业成果,鄂秀萍和全家都很珍惜,然而却面临着原店面的拆迁问题。要想发展,就不能停滞不前,就需要不断发展扩大。1993年,她与父亲商量,决定以搞大餐饮为发展方向,得到了家人的赞同。她拿出了9年苦心经营的全部积蓄200多万元,加上争取到的银行贷款150万元,在南门大街建立了拥有一幢四层楼共800平方米的镇江餐饮业第一家私营餐饮企业——镇江金聚德烤鸭大酒楼(现为金聚楼),并任总经理。

为了在镇江餐饮业打响“金聚楼”这个品牌,为了使镇江人都能吃上不亚于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她专门派员工到北京全聚德学艺半年,又请来烤鸭大师指导,并严格选用“北京填鸭”和上等果木,结合南方人的口味,通过不断改进烤鸭工艺,终于做出了富有镇江特色的烤鸭。“金聚楼”品牌的创建和金聚楼烤鸭的美味,使酒店开业以后,生意一直火暴,始终处于客源大于座源的状态,并接待了多批港澳台同胞和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客人。

随着从事私营经济不再被人们另眼相待,不再为社会所歧视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鄂秀萍先后果断地采取了五个较大的行动:

(1)壮大原金聚楼。1999年,不惜耗资拿下了酒店隔壁20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经过精心装修营业面积扩大了两倍多,酒店从此完善了宴会大厅、各类包厢和美食总汇,并实行了早、中、晚全天营业。

(2)在国外办店。以大力从事、传播中国饮食文化为宗旨,果断跨出国门,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成立了锦昆集团有限公司。

(3)赴首都兴业。2001年,在北京前门附近,以经营淮扬菜系为主,开办了镇江金聚楼烤鸭大酒店分店。

(4)参与国企改制。2002年年底,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自己企业发展,参与了对具有40多年历史的发动机厂的改制经营,成立金江机械有限公司,并承诺承担全部债权债务,留用400多名职工,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5)与时俱进。2005年,在镇江重点发展的学府路上集重资,兴建更大门面的金聚楼,涉及餐饮、娱乐休闲和住宿,扩大经营服务对象,继续提高服务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