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颖而出,独挑大梁是成功的标志。事实证明,在李嘉诚的精心培育下,李嘉诚的两个儿子已成为才华横溢,能担大任的商界新秀。
李嘉诚已是花甲老人,并且已年近古稀。超人也是人。因此,李嘉诚白手起家一手创下的庞大的商业王国由谁接班继承,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李嘉诚曾多次声称,他素来不主张古老的家族性统治,而更看重西方公众公司的一套。公司首脑由董事股东选举产生,而非父传子承,这样方可保持活力。如果他的儿子不行,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他不在乎是家族内还是家族外的人秉掌大权。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子承父业天经地义。李嘉诚的观念分明已经超越了时空和民族,充分显示出他冷静而理智的一面。
确实,商场来不得半点感情用事。
只有家族事业能发扬光大,才是最重要的。谁当首脑是次要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李嘉诚接受西方商业文化的先进性。
我们从中国历史上,看到了太多手执权杖、口含银匙出生的“二世祖”,辜负父训,一败涂地,挥霍无度,坐吃山空,败光祖业,甚至是断送江山。
一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写得满满当当。
李嘉诚饱读经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他十分清醒,决不能上演“二世而亡”的悲剧。同时,李嘉诚又十分注意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公众公司的模式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
确实,如果儿子不行,李嘉诚不会考虑让他们接班。
但如果儿子行,李嘉诚就会义无反顾地把重担放到他们肩上。
“亲情难舍”,乃人之常情。李嘉诚毕竟是中国人,骨子里是希望儿子争气,继承大业。
事实上,在接班人的培养上,李嘉诚、庄月明夫妇可谓煞费苦心,深谋远虑。
他们对李泽钜和李泽楷两个儿子从小就很注意培养。
大公子李泽钜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学中学,就读于香港名校圣保罗英文书院。
中三时,李嘉诚安排他远涉重洋继续中学学业。
李嘉诚给儿子的钱,足以满足日常消费,但绝不可享受奢侈。远离家门的李泽钜,少年时就开始接受独立生活的锻炼。
中学毕业后,李泽钜按照父亲的意愿考入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念土木工程系。
房地产是家族基业的基石,是香港最具潜力的产业。
李嘉诚对儿子的培养,还不限于此。在泽钜兄弟俩不满10岁时,李嘉诚就在长实会议室配有“专席”,让他的两位公子出席董事会议,接受最早的商业训练。
这件事,好些年后才披露出来。不然,当时就要被传媒炒得沸沸扬扬。
有人不禁纳闷,不满10岁的孩子懂得什么?
其实,李嘉诚并不计较他们听懂了什么,重要的是商业氛围的熏陶。
正如要培养一名音乐家,在襁褓时就要让他听曲子;造就一个航海家,在他学步时就要让他到舢艇里颠簸。
李嘉诚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80年代中,李泽钜获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回港,在父亲的公司里任普通职员。
李嘉诚不想让他一步登天。曾有董事提议让泽钜进董事局,遭到李嘉诚拒绝。
但李嘉诚专门安排长实集团第二把手、毕业于剑桥经济系的董事副主席麦理思充当培养大公子的“太傅”。
1986年,李嘉诚、麦理思、马世民等频频与加拿大官员商人会谈,李泽钜常参与其中。这是李泽钜参商议政的开始。
从这里可以看到,李嘉诚其实从儿子童年时就开始接班人的培养。
虽然说李嘉诚很开明,假如儿子不争气,那么他就会仿效西方公众公司的做法,以贤能者为首领。
但他毕竟是中国人,总是首先希望儿子能有能力接过担子。请外人来主政,毕竟是退一步的事。
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李嘉诚退休之后,李氏王国的前途命运问题。
是发扬光大继续辉煌兴旺,还是走下坡路?
正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
这么说来,选好接班人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建立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
从小培养训练两个公子,足见李嘉诚长远的忧患意识,不愧是个杰出的战略家。
在李嘉诚大举进军加拿大前,他已作了巧妙的安排,让两位公子于1983年加入加拿大国籍。且不论李嘉诚是世界级富豪,就凭他在加国现有的物业,其子入加籍易如反掌。可见,李嘉诚赴加拿大投资,并非一时的冲动。
1986年12月,长实系和黄及李氏家族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
按加国法律,外国人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公司。
这时,李泽钜的加拿大国籍就成了交易成败的关键。
以李泽钜的名义,就变成本国公民。收购顺利完成。
其后,李泽钜有大半时间坐镇加国,打理家族在该国的业务。
从这件事中,不少人又一次羡叹李嘉诚慧眼独具、早着先鞭的远见。
李嘉诚的商业活动就像下棋,他通常是胸怀全局,埋下连环伏笔,每一步怎样走都成竹在胸。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场如战场,一样需要韬略。我们要做某一件事时,不妨多设想几步,考虑将会遇到什么情况。那么,如果事先作好安排,一切便掌握了主动。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决不会是一个成功的人。
赫斯基石油股权交易签约之后,当地传媒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这宗大型产权交易,而对收购方仅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说是来自香港的某财团。
这样的反应和效果是李嘉诚所不能满意的。
于是,他选择了一个有加方华裔雇员在场的机会对李泽钜说:“这里不比香港,没有多少人认识我们。如果在香港,这可是大新闻。你躲进酒店的卧房,都会有电话追进来。”
言者有心,听者有意。那位华裔雇员不知是计地当了一回李嘉诚的“传令兵”。
于是,赫斯基石油公司主席布拉尔,为李氏父子及麦理思、马世民等举行盛大宴会,邀请加国的政界商界要员出席。
李嘉诚在宴会上乘机推出李泽钜,加国商界由此而认识了李家大公子。
由赫斯基石油公司主席布拉尔设宴,无疑抬高了李嘉诚父子的身份。
更重要的是由此而产生的宣传效益。这种无形的宣传比广告更具说服力,由此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意反应,创造经济效益。
李嘉诚借这次盛大宴会,打出李氏家族的大旗,意义十分深远。
李嘉诚十分巧妙地把握时机,不动声色、无波无澜就办成了心愿中的一件大事,无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明的是,一切办得漫不经心,却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李泽钜脱颖而出,是他参与世博会旧址发展项目。
1986年,世界博览会在温哥华举办。落幕之后,各国的临时展厅或拆卸,或废弃。
旧址为靠海的长形地带,发展前景良好。地皮为省政府的公产,可以用较优惠的价格购得。
生活在温哥华的李泽钜,以他土木专业的眼光,看好这幅地皮将可发展综合性商业住宅区。于是,他积极向父亲建议,理由如下:
一、世博会旧址附近都已开发,社区设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础。
二、温哥华这一区域,和一般大都市不同,并无高架公路,市容美观。
三、旧址位于市区边缘,有市郊的便利而无市区的弊端,无论往返市区或郊区,都同样便利。
四、位置临海,景色怡人,海景住宅当然矜贵。
五、香港移民源源不断开赴枫叶国(加拿大),对饱受市区嘈杂拥挤之苦而又嫌郊区偏远冷寂的港人来说,这样的海景住宅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李嘉诚同意了儿子的“狂想”,认为最后一点尤显商业眼光。
说这是“狂想”,一点不夸张。
整幅地皮,大致相当于港岛的整个湾仔区,外加铜锣湾。
迄今为止,香港有哪个地产商,在这么开阔的地段发展浩大的综合物业?在加国建筑史上,也将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投资巨大(后来确定的投资额达170亿港元),非长实集团所能承担。
李嘉诚拉他的同业好友李兆基、郑裕彤加盟,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共同开发。决策为各大股东(李嘉诚个人及集团占50%股权,另50%为各股东分占),具体操作为李泽钜。
李泽钜为这宏图巨构,一手一脚策划、设计,无尽心血,悉付于此。曾经在两年之间,出席大大小小公听会200多个,与各界人士逾2万人见过面,解释这个计划。当然,他的背后,父亲、师傅及其他人等,一直予以无限量支持。
也许是虎门无犬子,李泽钜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李嘉诚也不愧是大家风范,给李泽钜委以大任,一出手就是以百亿计。
端的是响鼓重锤。
李泽钜一亮相就不同凡响。
这样的出场给人以猛龙过江(李泽钜正属龙)的震慑力,令人刮目相看,不敢小觑。
李嘉诚的用意也许正在这里。
1988年,新财团以32亿港元巨款投得世博会旧址发展权。
一切都如期进行。1989年3月,平整地盘的施工地段,赫然出现了一张“告同胞书”,措辞激烈,充满排外的极端情绪。这与加国政府为吸引华人资金和人才大开方便之门的国策南辕北辙。
李泽钜对加拿大人的过激行为既气愤又无奈。他说:“他们似乎完全看不见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们反应太过激烈。”
据传媒估计,当地人排外,还与李泽钜的另一宗生意有关。
世博会旧址,以太平协和的名义签约之后,李泽钜将另一家公司的200多个新公寓,直接在香港发售。
消息传回温哥华,当地传媒大肆渲染,引起本地人的不满,质问省政府:将来世博会物业.是否又卖给香港人,让这里演变为华人的天下?
省督林思齐博士为平息民怨,要太平协和保证,在这块极优惠的地皮上兴建的物业,不会只在海外发售,必须优先向当地人发售。
这就意味着,兴建的物业,将不可先期在香港卖好价钱。
加国地价楼价低廉,这是公认的事实,就是说,新财团的盈利将被大打折扣。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大的风波,李嘉诚没有出面,麦理思、马世民也未露面,而全盘托付给坐镇加国的太子。
这表明,李嘉诚立意要考验儿子随机决断、谈判交涉的能力和毅力。
李泽钜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从滑雪胜地韦斯拉赶到温哥华。
李泽钜立即求见省督林思齐,语气温和但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地问道:
“如果世博会发展搁浅,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林思齐是1967年从香港移民加国的,对香港的内情再清楚不过。
李嘉诚在香港的号召力,足以使流入加国的地产投资缩减2/3!更会使在香港移民潮中的受益省——卑诗省,落在其他省后面!
省督说服省议会,对李泽钜的要求作出让步,许可世博会物业,将可同时在香港和温哥华发售——这实际上是以向港人发售为主。
省议员通过传媒,向市民说明利弊关系,称华裔移民是温市建设的和平使者,要善待他们。
同时,李泽钜也在积极配合,以争取民心,他在温哥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6年来我的最大收获,就是加入了加拿大籍。”
风波平息,工程继续上马,这就是后来定名为“万博豪园”(注:世博会又叫万国博览会)的庞大商业住宅群。
李泽钜的处事能力得到乃父的赏识,李嘉诚同意董事的一致要求,吸收李泽钜任长实集团董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首先钦佩李嘉诚的气魄,在这么大的投资、这么大的风波中,也那么沉得住气,像一个得道高僧一样我自岿然不动。也看出李嘉诚为培养接班人不惜冒大风险、下大赌注。
确实,如果接班人能当大任,将李氏商业王国继续扩张,那么,多大的风险多大的代价也是小的。
其次,李泽钜秉承乃父之风,抓住要害,蛇打七寸,四两拨千斤地扭转了被动态势。
卑诗省是得到香港移民利益最多的省份。如果移民停止投资甚至撤资,该省经济将受到沉重打击。这就是省督林思齐及其卑诗省要命的弱点。
因此,李泽钜言语不多便扭劣为优。
李嘉诚对李泽钜的栽培可谓煞费苦心。
最早在1985年,李泽钜才及弱冠,香港证券界泰斗人物冯景德生前为他所持有的最后一间公司“天安中国”举行开幕酒会,李嘉诚便携带李泽钜出席,争取机会使他认识本埠商界的世叔伯。
李嘉诚经常告诫公子,“凡事要低调”。但他又深知舆论对一个人的事业的巨大推动力。
因此,李嘉诚在选择适当的机会,安排让公子曝光亮相。
199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会见李嘉诚。出现在香港电视屏幕上的,还有他的两位公子泽钜和泽楷。
同年7月,新任港督彭定康视察葵涌的4号货柜码头,受到长实集团的隆重欢迎。泽钜、泽楷两公子站在老爸两侧,李嘉诚将两公子介绍给新港督。
10月,彭定康宣布“总督商务委员会”名单,李泽钜名列其中。
历来“商委会”有港府的“商政局”之说,地位权势声望,不言而喻。
商委会共18名商界名人和3名非官守议员,唯李泽钜年仅28岁,这显然是本当由超人出任的公职“禅让”给其子。
1992年4月,李嘉诚突然辞去汇丰银行非执行副主席职务。
众说纷纷、风波未息之际,超人与汇丰大班浦伟士“顺水推舟”,让李泽钜进入汇丰董事局。
如此显赫的位置,继“包大人”包玉刚之后,便是李超人李嘉诚,怎么也轮不上后生晚辈李泽钜——众人自然明白,李泽钜便是李嘉诚,儿子接班,步步变为既成事实。
在商界,靠的是朋友。社会关系是顶顶重要的。
李嘉诚自然深谙这一点。
香港,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商家多属家族性质,讲究论资排辈。
单凭李泽钜的资历,是不足以与香港商界老一辈的大商家平等交往的。
中国式经商,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前辈晚辈分得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