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纵横商海的要诀在一个“和”字。和,可可以相安无事;和,可以财源广进;和,可以使天下为他所用。
生意场上讲一个“和”字,流行“以和为贵”的原则。李嘉诚是开明之人,处处以和为贵,寻找共同点,这一点非一般人能及。
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百年历史中,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于1889年1月24日注册成立,1890年12月1日向港岛供电。发起人是保罗·遮打爵士,股东是各英资洋行。
港灯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另一间是英籍犹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华电力集团,供电范围是九龙新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港灯为大;战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者居上,赚得盘满钵满,还筹划向广东供电。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长,盈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港灯是一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银弹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并以破香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原以为长实、佳宁会参与竞购,港灯、置地、长实、佳宁等4只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周一开市,代表置地做经纪商的怡富公,以比上周收市的5.13港元高出1港元多的价格收购了港灯股份2.22亿股。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增购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规定,超过35%的临界点,就必须全面收购,持股量要过50%才算收购成功),并到市场以9.40港元的价位买入1200万股港灯认股证,占认股证总发行量的20%。
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是放其一马。
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行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李嘉诚确实精明。首先,他认为面对置地似乎是失去理智的收购,如果迎其锋与之碰硬,一来未必能胜,因为置地必是竭尽全力而战,二来即使能胜,也会元气大伤,还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做的是蚀本生意。李嘉诚说过:“收购不像买古董,不是非买不可。”足见李嘉诚十分冷静而理智。
其次,李嘉诚认为置地不惜重金四处出击,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者碰到外界一些因素影响,置地就可能不攻自乱。到那时,再从置地手中夺过港灯则易如反掌,或者正是置地求之不得,变成帮助置地的好事善事。
基于上面的分析,李嘉诚只是密切关注整个事态的发展,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联合会陷入空前危机。1983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
置地陷入困境之时,应是从其手中夺得港灯的有利之机。但李嘉诚奉行“将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间”的战略,主张以谈判的温和方法购得。李嘉诚与纽璧坚两谈收购港灯事宜,遭纽璧坚拒绝。
后来,接任怡和大班的人为偿还贷款出售港灯,主动向李嘉诚抛去绣球。第95期《信报月刊》描绘道:
“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时,中环很多办公室已人去楼空,街上人潮及车龙亦早已散去;不过,置地公司的主脑仍为高筑的债台伤透脑筋,派员前往长江实业兼和记黄埔公司主席李嘉诚的办公室,商议转让港灯股权问题,大约16小时之后,和黄决定以29亿港元现金收购置地持有的34.6%港灯股权,这是中英会谈结束后,香港股市首宗大规模收购事件。”
一生之中,我还没有强迫收购过一家公司。到今天为止,我所收购的公司都是友好的,大家好商量的。
——李嘉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