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情操论(上)
13959500000018

第18章 论对正义和悔恨的感觉以及客观的自我情感评价

当我们怀着伤害别人的念头、试图给他带去不幸的时候,主要是出于报复心理:因为自己曾经被他伤害过所以要还诸彼身。这样的动机从某种角度来看似乎是正当的,也可能会得到旁观者的理解,但若是平白无故地伤害别人则会激起所有人的愤怒。如果因为别人的幸福妨碍了我们自己的幸福就对其搞破坏,或者仅仅因为本属于别人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更有用就霸道地将之据为己有,甚或为了满足凡人皆有的自私心理就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牺牲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种种以上劣行是任何公正无私的旁观者都不会赞同的。人自私的天性使他将私利摆在第一位,最关心直接涉及自己利益的东西,而对别人的悲喜成败漠然视之,因为人确信最了解、最会照顾自己的那个人还是自己,关爱自己无可厚非。人们也许会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离世而难过,但那种感情的投入程度远远比不上日常生活中碰上的小麻烦给自己带来的烦躁焦虑感。是的,邻居的破产跟我们没有多大瓜葛,影响力还不及自己遇到的一些小灾小难,但我们绝不能为了使自己免遭灾甚至为了防止自己破产就让邻居付出破产的代价。无论是在上述例子中还是在其他任何时候,人都应当采取自己平素对待别人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如俗语中常说的,一个人咀嚼着自己的小悲欢就以为是整个世界,但在别人看来他什么都不是。人总是把自己的幸福看得比世界上所有其他人的幸福都重要,可其他人并不一定这么认为。因此,即使每个人尊奉“我爱自己甚于爱所有人”的原则,他也不敢公然宣称。虽然这个原则对天性自私的人来说再自然不过,但他怕说出来会遭人恶评:这个人太妄自尊大了!没有人会赞成他的这种明目张胆的私心。当人尝试着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时,就会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位置:不过是人海中芸芸众生的一员,不比别人高明多少。明白了这些,当以后为人处世时他就能够参考“旁观者”的视角:务必做到在所有的场合都注意克制自己的妄自尊大之心,将其控制在别人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而其他人也会相应地容忍他的自私自大心理,允许他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只要别人设身处地地替他着想,就不会反对他去争取个人的荣耀。比如在财富、荣誉和权势面前,他想击败所有对手摘得头魁,大可以尽其所能,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不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是一心使坏,想排挤或除掉对手,其他人就不会宽容他,因为人们憎恶任何阴险狠毒的行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大家相差无几,谁也不比谁强多少,要公平竞争。那种爱自己胜于任何人的自私心理难免会催生伤害竞争对手的念头,此时,人们更愿意站在被伤害者一边,同情他的愤怒,对那害人者表示憎恶和厌弃,害人者因此才会意识到极端自私只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为害者犯下的罪恶越大,越难以补偿,受难者的愤怒就越强,旁观者同仇敌忾的情绪也就愈发高涨,而犯罪者亦愈觉悔不当初。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害其性命,死者的亲友相识会对此怒不可遏,在所有人包括罪犯看来谋杀都是一种最惨无人道的罪行,它破坏我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其罪恶远远高于夺走我们现已拥有的东西,因为破坏一个约定只是把可能的希望完全化为泡影,这种罪恶远逊于侵犯财产、偷窃和抢劫等罪行。象征着正义的法律是神圣的,它颁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保护所有人的生命和人身安全,违犯它的人将会受到严厉的制裁和惩罚;其次是要保护个人财产及其所有权,最后才是保护通常所说的个人权益或保障义务实现的权利。

触犯法律的人行凶之前不去考虑别人的看法,他没有羞耻心、无所畏惧,也不去感觉自己可能带给别人的痛苦。但当满足了冲动的欲望,再回过头冷静地看待自己的行为时,他简直无法原谅影响自己行凶的动机,那些念头显得极为可恶。他意识到别人一定会用厌恶和憎恨的眼光看待他,于是不知不觉间他开始厌恶和憎恨自己,开始同情因自己的罪行而造成的受害者,并且一想到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就伤心后悔不已。同时,他发现自己已处于人们的愤怒声讨之中,已经被排除在一切人类感情之外,必须得承担怨恨、报复和惩罚的后果。在极度的恐惧和惊惶包围之下,他不敢再面对社会,也不敢奢望在压抑的痛苦之中能得到别人的一丝安慰,因为其他人一想起他的罪行就不会产生任何同情。世人对他的态度让他绝望,深陷四面楚歌还不如逃进荒凉的沙漠,从此不见任何人,再也看不到那些鄙夷、指责的神色。但是,孤独比社会的孤立更可怕,前思后想,他觉得还不如直面黑暗、不幸和灾难,以及忧郁带来的难以想象的痛苦感。这些迫使他重新面对往日熟悉的人们,他无地自容、惊慌胆怯的表情让他们吃惊,他也希望自己的沦落破落能够换来那些真正的审判者的同情,尽管他们早已做出了一致的宣判。这种天赋的情感就是悔恨,悔恨会让人产生畏惧心理,它包括对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深感羞耻,对罪行的后果深感遗憾,对曾经被自己伤害过的深觉怜悯,以及想到所有其他人自然爆发的愤怒,内心不免对未来的惩罚感到绝望。

相反,一个人向来慷慨仗义,而且帮助别人是出自正当的理由而不是幼稚轻率的想法,那么他有理由去认为自己会得到那些受过他帮助的人的爱戴、感激,并会因此而得到社会上所有人的尊敬和赞赏。当用公正的旁观者的态度来回顾和检视自己当初的动机时,他会有更深的体会,并为“旁观者”对自己的裁判和赞许而欣喜。想到自己的行为从各方面看都无可挑剔,让所有人感到满意,他内心就充满了快乐、安详和镇静;能和所有的人融洽相处,并在人群中感到信心十足、意气飞扬,他确信自己是个受人尊敬的人物,所有这些美妙的感情合在一起让他强化了对自己优点的认识,也认为自己值得这些慷慨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