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易经大全会解
1396200000060

第60章 《周易》卷之二 (15)

[四象]人臣受任于君,其初之相期约者,俱欲成天下之事,措国家宗社于磐石之固,今用人致误而覆公餗,向者相期许之意如何矣!言负其生平也。

按:此以五用四言,不以四用初言。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五于象为耳,而有中德,故云黄耳。金,坚刚之物。铉,贯耳以举鼎者也。五虚中以应九二之坚刚,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则利,在贞固而已。或曰金铉以上九而言,更详之。

[六五]五犹鼎之耳,而有虚中之德,其色则黄矣。二犹鼎之铉而有坚刚之才,其质则金矣。

六五虚中以应九二之刚,是执中以居尊,而又虚心以任刚德之贤,有鼎黄耳,而贯以金铉之象。此六五之贞也。占者利于守贞而任贤勿二,则得用人之道也。

《蒙引》利贞者,任贤勿二也。此以占言,若六五虚中应二,自是任贤不二者也。《通典》鼎黄耳、金铉作一句读。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五象]五之象为鼎黄耳者,黄者中之道,五在中是中,乃其实德也。此所以为黄耳也。

《存疑》此发明所以为黄耳之意,用人而不自用,五之中也。《临》九五《象传》行中之谓,即此意也。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上于象为铉,而以阳居阴,刚而能温,故有玉铉之象,而其占为大吉,无不利,盖有是德,则如其占也。

[上九]上于鼎象铉而以阳居阴,刚而能柔,是其刚毅之资而出以退逊之心,犹鼎以玉为铉,温润而栗者也。占者如是,所处尽善尽美而大吉矣。由是内则顺亲,外则信友,上可得君,下可得民,而吉无不利也。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上象]上九在上而谓之玉铉者,盖过刚则无以立□厚之体,过柔无以起明作之功,皆不足以比德于玉。上九以阳居阴,不偏于刚,亦不偏于柔,是有节也。所以为玉铉也。

《存疑》在上字轾,言在卦之上也。

震 震下震上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震,动也。一阳始生于二阴之下,震而动也。其象为雷,其属为长子。震有亨道。震来,当震之来时也。虩虩恐惧,惊顾之貌,震惊百里以雷言。匕所以举鼎实,鬯以秬黍洒和,郁金所以灌地,降神者也。不丧匕鬯,以长子言也。此卦之占,为能恐惧则致福,而不失其所主之重。

[震卦全旨]《蒙引》震之六爻,初二与五,则始于惧,终于无惧。三、四与上,则终于惧,其终于无惧者,非以中正,则以阳刚。其终于惧者,非以不中正,则以阴柔。不然,则以刚处柔也。《折衷》初之吉,恐惧以致福者也。

二之七日,得知惧而不失者也。三之无眚,因惧而能改过者也。四之遂泥晏安而不能自震者也。五固有厉而知惧,可以无丧焉。上固征凶而有备,可以无患焉。震亨之义可见矣。

彖曰:震亨。

震有亨道,不待言也。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恐致福,恐惧以致福也,则法也。

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程子以为:迩也下脱不丧匕鬯四字,今从之。出谓继世而主祭也。或曰出即鬯字之误。

[震彖]为卦一阳,始生于二阴之下,震动奋发之象。重之亦然,故为震。在人事为变,故猝至似难得亨,然危者使平,占者有亨道也。

震亨何如?人能于无事之时,此心凛然而惊惧,其震之来也。恐惧惊顾,虩虩而不敢忽,则所以防患者,必有其道矣。但见灾患一至,笑言哑哑,安乐自如而不失其常度,即或临以大可惊惧之事,亦不至失其所主之常,犹长子当主祭之时,虽值乎震惊百里之雷,而诚敬中存,所执之匕鬯,不因之而丧失焉。震之亨者如此。

《大全》朱子曰:言人常似那震,来时虩虩地,便能笑言哑哑,到得震惊百里时也。不丧匕鬯,这个相连做一串说下来。胡云峰曰:《彖》有一句言一事者,萃是也。有数句言一事者,震艮是也。《蒙引》震亨以下数句一意,皆申言震亨之意。若曰惟能惧所当惧,则可以致福。虽甚可惧者,亦不为吾害也。震来虩虩,以心言,谓事可惧而吾惧之也。其震惧之也虩虩,然非震来而后虩虩也。震来只在吾身,自震虩虩,所以壮其震来也。震来之惧,以心言。震惊百里之惧,以事言。震惊百里是以雷言,不是以震字当雷字,不丧者,不惧也。不惧由于能惧。此二句又在震来虩虩之后,学者当会其意,而不可只泥此一事言也。震惊百里,意谓可惧之大者也。不丧匕鬯,意谓不失其常度也。《程传》:蝙虎谓之虩,以其周环顾虑不自宁也。

[彖传]卦名震而词曰亨者,天下之事主于吾人之心,今既震惧,则自可以无惧而亨可知也。

《存疑》此不释卦名,又一例也。

[二节]曰震来虩虩者,非无事而徒然惊恐也。常能恐惧则生,全出于忧患之中,而可以致福也。曰笑言哑哑者,非幸得也。恐惧之后则备御有方,凡事皆处之有法则,故动止不失其常度,正是福也。

刘石芝曰:福字含下,笑言哑哑,后字即上恐惧之后,承恐致福来。

[三节]曰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者,雷声止于百里,声之所及,远迩皆为之惊惧也。主祭者于是不丧匕鬯,是诚敬之至,无时不然,真可以出守宗庙社稷而为祭主也。此所以为亨也。

《存疑》其可以守宗社为祭主,不耑在于不丧匕鬯,祭祀能致其诚敬,则无所不用其诚敬矣。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皆是道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象传]上下皆震,雷声因仍而至震动不已,重震象也。君子体之,戒谨不息,夙夜靡宁,恐惧作于心,修省见于事,不恐惧,无以启修者之端,徒恐惧而不修省,亦无以致畏天之实,期为善于用震者乎?

《存疑》去弊剔□□,兴颓扶衰,修治之事;省愆思过,从而更改之,省察之事。胡非潜曰:此传是以人心之戒惧不息,法雷声之震动不已,不可谓雷震而人惧。恐惧是统言修省之心,修省是实言恐惧之事,非二时,亦非二用,刘石芝曰:洊雷造化之震,恐惧修省,君子之震也。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成震之主,处震之初,故其占如此。

[初九]初在下体,为震主,能惧者也。在全卦为震,初能惧之,早有,常存恐惧之义。占者于平居能震惧而虩虩,后自然得以无惧而笑言哑哑,吉之道也。

《大全》张中溪曰:先震而后定,先恐而后安,宜其吉也。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初象]震来虩虩,以其成震,上而处震,初自能恐惧以致福也。笑言哑哑,能常早自戒惧,而后区处有法则也。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二乘初九之刚,故当震之来而危厉也。亿字未详。又当丧其货贝而升于九陵之上,然柔顺中正,足以自守,故不求而自获也。此爻占具象中,但九陵七日之象,则未详耳。

[六二]乘初九之刚,是以柔弱之资,遇刚暴之人,或当艰险之事,是当震来而危厉也。不特危厉而已。文当同恐惧而不能保其必守之物,而且远引据高以幸安,有丧亿贝而跻于九陵之象。其不遑安处如此,然柔顺中正,足以自守,所遭虽不幸,而所存自不乱,犹所丧者不待追逐而七日自得之象。

《蒙引》亿丧二句,总是惧甚之象。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二象]震来厉者,以柔初刚,是柔不相敌,而危厉之甚也。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苏苏,缓散自失之状,以阴居阳,当震时而居不正,是以如此,占者若因惧而能行,以去其不正,则可以无眚矣。

[六三]以阴居阳,当震时而居不正,是处危难之时,为行险之行,不胜惊惧而神气涣散,不能自摄,为震苏苏之象。占者若能因惧而能行正,内恐惧而外修省,则不终于危,无复苏苏之眚矣。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三象]震苏苏者,以其以阴居阳,处位不当,处危惧之时,为怠慌之事,行之不正,是以变则甚,而至于苏苏也。苟非震行,则灾眚必不免矣。

九四:震遂泥。

以刚处柔,不中不正,陷于二阴之间,不能自震也。遂者无反之意,泥滞溺也。

[九四]初与四皆所以成震者,然初阳刚得正,故能动而获吉。四则处柔,失刚健之道,居四,无中正之德,陷于二阴之间,处震惧则莫能守,欲震动则莫能奋其震也。遂泥而不复起矣。

《蒙引》遂泥之震,震惊之震也。不能自震,震动,有为之震也。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四象]当震时,而能奋发有为,乃为光显,四震而遂泥,终于周促暧昧而已,未光也。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以六居五而处震时,无时而不危也。以其得中,故无所丧而能有事也。占者不失其中,则虽危无丧矣。

[六五]处震之时,有才斯济以六,居五不足于刚,才力有限,又居上位,而当危急存亡之秋,宜其往来,皆厉无时而不危也。幸而得中。德足自守,则尚可以撑支祸乱,不致失坠,而且能因时政弊,以图振起之功。是无所丧而能有事也。五亦始于可惧而终于无惧者乎!

象曰: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

[五象]震往来厉者,以柔弱之才,当国家之变,行皆危厉也。而能有事者,以在上之中而有中德,恐惧修省之下,自有拨乱反正之功,不惟无丧,且得复振而大无丧也。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以阴柔处震极,故为索索矍矍之象,以是而行,其凶必矣。然能及其震未及身之时,恐惧修省,则可以无咎,而亦不能免于婚媾之有言,戒占者当如是也。

[上六]上以阴柔处震极,则备患无索,祸患之来,不能御也。必矣。有志气丧失,索索然,神驰魄散,居处不宁,瞿瞿然,瞻视彷徨之象。占者如是而行,胸中无主,先自乱矣。其凶可知。若此者,不能图之于早故也。若能当震,不于其躬,于其邻之时,为能戒惧豫防,则可无索索矍矍之咎,然阴柔处震极,防患之早,虽能免于遇咎,不无意外小伤,如婚媾之有言焉。

《因指》邻对躬而言,总是先事而惧,上医医于未病之先也。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

中谓中心。

[上象]震索索者,平时不知惧,至此中心失而方寸乱矣。虽凶又得无咎者,震方在邻寺而早戒惧之,可谓防之豫矣,又何咎也?

艮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止也。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升极上而止也。其象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状,亦止于极而不进之意也。其占则必能止于背而不有其身,行其庭而不见其人,乃无咎也。盖身,动物也,唯背为止,艮其背则止,于所当止也。止于所当止则不随身而动矣。是不有其身也。如是则虽行于庭除有人之地,而亦不见其人矣。盖艮其背而不获其身者,止而止也。行其庭而不见其人者,行而止也。动静各止其所而皆主夫静焉,所以得无咎焉。

[艮卦全旨]动静者时,而主乎动静者心,人已两忘,内外咸定,则吾心一天理,全体一太极也。象按咸艮,皆言心学,咸以感物为义,而动必本于静,艮以安止为义,而静不役乎动,盖专言感,惟静而后能动也;专言止,虽动而不离平静也。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此释卦名。艮之义则止也。然行止各有其时,故时止而止,止也;时行而行,亦止也。艮体笃实,故又有光明之义。大畜于艮,亦以辉光言之。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此释卦辞。易背为止,以明背即止也。背者,止之所也。以卦体言,内外之卦,阴阳敌应而不相与也。不相与,则内不见己,外不见人,而无咎矣。晁氏云:艮其止,当依卦辞作背。

[艮彖]为卦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升极上而止,卦象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亦止于极而不进,故为艮。重之又艮,故其名不易焉。词谓天下事物,莫不各有当然之理,而为吾人之所当止,犹背之当止也。占者诚能止于理而不迁,象艮其背焉。则以言乎内,见理而不见己,而未尝为有我累也,象不获其身。以言乎外,见理而不见人,而未尝为物感移也。象行其庭不见其人,内外两忘,全体太极,不失人生,而静之初,何咎?

《大全》朱子曰:此段工夫,全在艮其背上。人多将行其庭对此句说,便不是了。行其庭,只轻说过,缘艮其背,既尽得了,则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矣。又曰:不获其身,只见个道理,不见自家。行其庭,不见其人,只见个道理,不见其人也。《蒙引》皆主夫静者,皆得其理之所当止,而不随身而动,亦不随人而动也。《存疑》艮其背,此是头脑工夫,下三句皆其效验。艮其背一句,兼动静,不获其身,是不顾一身之利害,岂皆静都无事?不是其人,是不顾人之是非予夺意,非从前艮其背二句全是静,至是始动也。若以不获其身、不见其人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可。若分动静,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