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西方哲学简史
1396800000024

第24章 教父 (3)

最后一点说的是基督徒的团结与纪律,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就连近代的政治团体,他们在选举中依然十分重视天主教的选票。如果没有其他教派制约,天主教派候选人的胜率肯定是最大的。当时君士坦丁仿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需要得到基督教徒团体的支持。当时反对基督徒的人也有不少,但是他们没有组织成一个团体,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影响。基督徒有了自己的组织,在今天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当时却是首创。组织让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从而获得了更大的优势和利益。

不幸的是,获得优势和利益之后的基督徒们内部出现了矛盾。对于神学方面基督教与其他教派的争论,君士坦丁一直持中立态度。从公元379年继位的狄奥多西开始,他的继承者们便开始倾向于争论中的阿里乌斯教派。

从君士坦丁到公元451年的卡勒西顿万国基督教会议为止,这段时期内基督教世界内一直争论着两个问题:一是三位一体的问题,一是道成肉身的问题。起初只有第一个问题有争论。阿利乌斯是亚历山大里亚的祭司,他认为圣子是圣父所创的,两者不相等。在当时这种观点没有得到怀疑。但是到了公元四世纪,神学家们开始纷纷反对这种观点。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圣子与圣父虽然是两位,但是他们实质相同,所以两者是相等的。一种被称作撒伯留斯教派的异端认为,圣子与圣父是一个存在的两个方面,因此有相同的一面。至此这个问题出现了几种说法。

这个问题最后不得不拿到尼西亚会议上讨论,最后结果是君士坦丁堡代表的亚洲部分支持阿利乌斯的说法,埃及人相信拥护尼西亚正统教义的阿萨纳修斯的说法,西罗马则服从尼西亚会议最后的判决。这场争论之后,又发生了一些类似的争论。每次争论中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派别,这也给东罗马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除了尤利安以外,公元335年至378年之间的所有皇帝都支持阿里乌斯教派。尤利安是一名异教徒,他在这些争论中保持中立。公元379年,狄奥多西继位后全力支持天主教徒,使其获得了胜利,从而结束了争论。但是阿里乌斯教派并没有就此屈服,之后它们在西方获得了统治。但是好景不长,在统治了约一百年之后,它们被正统教派灭亡。至此,在信仰方面天主教占据了绝对的地位。

三位博士

“西方教会博士”指的是安布罗斯、杰罗姆、奥古斯丁和教皇大格里高利,其中,安布罗斯、杰罗姆和奥古斯丁三人是这一章的主角。他们的活跃期是天主教会在罗马取得胜利和蛮族入侵的那段时期,在他们之后不久,具有蛮族和阿里乌斯教派异端者双重身份的人统治了西班牙、意大利和非洲。文明衰退了好几百年,大约一千年后,才诞生了与他们相当的人。

他们最具有权威的塑造使教会成形的楷模的时期是黑暗时代和中世纪。大体来说,教会同国家关系方面,属于教会的观点是由安布罗斯确立的;拉丁语版本的《圣经》和大部分促进实现修道院制度的动力是由杰罗姆提供的;宗教改革之前的教会神学和大部分路德、加尔文的教义是由奥古斯丁确定的。

公元四世纪末,安布罗斯担任了米兰的主教,这使得他可以接触到皇帝。在与皇帝交往时,安布罗斯通常以平等者(甚至有时以师长)自居,这说明,统治衰弱无能的国家是利己者,他们毫无原则,只能提出权宜之计,此外别无政策。与国家相比,领导教会的是一群为了教会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人,他们目光长远,赢得了长达一千年的胜利。

安布罗斯可能出生在边防小镇托莱福,他的父亲担任过高卢总督。13岁时,安布罗斯到了罗马,在那里,他受到希腊语和法律方面的教育。30岁时,他被任命为列古里亚和以米里亚的总督。四年后,在群众的欢呼声中,他当上了米兰主教。从此,他的生活变了样:他把所有的财产分给了穷人,冒着随时可能出现的人身危险忘我地为教会工作。从施展他的政治才华方面看,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即使他当了皇帝,也不可能像一个主教那样工作。

安布罗斯最初担任主教时,皇帝是善良而粗心的格拉蒂安,这个人忽视政务,醉心狩猎。格拉蒂安被暗杀后,他的未成年的弟弟瓦伦丁尼安二世继承了皇位。但瓦伦丁尼安二世年幼无知,因此由他的母亲查士丁娜摄政。身为阿里乌斯教派信徒的查士丁娜与安布罗斯不断发生纷争。

安布罗斯面对的第一个公共问题与罗马胜利女神的塑像有关。这尊塑像曾被君士坦提乌斯毁掉了,但叛教者尤利安很快又恢复了它,格拉蒂安统治时期再次毁掉了它。于是,当时的罗马市长西马库斯等元老院代表要求安布罗斯再次恢复塑像,但基督徒元老院议员反对这样做。最终,基督徒元老院的议员们获得了胜利。

公元384年,西马库斯和元老院议员们再次向瓦伦丁尼安二世提出恢复胜利女神塑像的要求。于是,安布罗斯给瓦伦丁尼安二世写信表示反对,他认为,向偶像的祭坛宣誓是对基督徒的迫害。他还指出,教会的资金应该投入到其他异教不愿投资的领域。通过这个已经被实践证实了的强有力的论证,安布罗斯说服了瓦伦丁尼安二世。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就此彻底解决,直到狄奥多西打败尤金尼乌斯以后才彻底妥善解决。

不久,安布罗斯又与查士丁娜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因为前者拒绝了后者提出的让出一个教会给阿里乌斯教派的要求,于是阿里乌斯教派的哥特人与支持安布罗斯的群众发生了激烈冲突。后来,查士丁娜甚至企图命令军队准备对安布罗斯动武,在遭到军队拒绝后,查士丁娜被迫让步。安布罗斯取得了争取教会独立斗争的胜利,这证明在某些事务上,国家必须服从教会,这一项原则直到现在仍然重要。

后来,安布罗斯又与皇帝狄奥多西发生了纠纷,事情源于一座犹太教会堂的被焚。当时,有人向狄奥多西汇报说,犹太教会堂被焚是当地的主教指使的。于是,狄奥多西命令严惩纵火犯,并让当地主教立即重建被焚毁的犹太教会堂。安布罗斯没有在意狄奥多西对当地主教的指控,但反感狄奥多西对基督教的仇视。安布罗斯认为,任何人都不该因焚毁犹太教会堂而受到惩罚。这个事例证明,教会在获得权力之后开始煽动反种族主义。

与狄奥多西的另一次冲突使安布罗斯获得了更大的声望。公元390年,帖撒罗尼迦的军官被暴徒杀害,愤怒的狄奥多西下令军队在竞赛场上残杀了至少7000名群众。安布罗斯本来在事先曾尽力劝阻过狄奥多西,但没有成功。于是,在大屠杀发生后,安布罗斯给狄奥多西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希望狄奥多西能够忏悔认罪。最终,狄奥多西在米兰教堂举行了忏悔仪式。此后,一直到狄奥多西逝世为止,这两人再没有发生任何纠纷。

安布罗斯最卓越的才能在政治方面,他在学术方面不如杰罗姆,在哲学方面不如奥古斯丁,但他的确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第一流政治家,主要功绩在于巩固教会的权力。

公元345年,杰罗姆出生在小城斯垂登(在杰罗姆32岁时,这座小城被哥特人毁坏了)。21岁时,他到罗马学习修辞学,之后他游历高卢等地,最终居住在阿奎雷亚。在叙利亚的荒野里隐居了五年之后,他到了君士坦丁堡,最后又在罗马住了三年。在此期间,他在教皇达马苏斯的鼓励下,着手翻译拉丁语版《圣经》。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因为这本《圣经》里包含了很多对原典的批判,至今仍被天主教会尊崇。

在罗马时,杰罗姆说服了一些妇女跟他一起信仰禁欲主义。然而,达马苏斯的继任者厌恶这种行为,杰罗姆被迫搬到伯利恒居住。此后,一直到公元420年逝世为止,杰罗姆一直住在伯利恒。

在跟从杰罗姆信仰禁欲主义的人里,有一位地位最尊贵的贵族寡妇葆拉,她带着女儿尤斯特修慕一路追随杰罗姆到了伯利恒。后来,葆拉死在伯利恒,杰罗姆在墓志铭里赞扬她是“罗马贵妇中第一位为了基督来到伯利恒的人”。在写给尤斯特修慕的信里,杰罗姆详细而坦诚地劝勉她要保持童贞之身。

杰罗姆给尤斯特修慕写了很多信,在此后的几年里,他的书信里几乎不再引用古典诗句。又过了几年,他又开始引用维吉尔、霍拉斯和欧维德的诗句。在表达对于罗马帝国的衰亡的感情方面,杰罗姆的信胜过其他任何作品。然而,令人吃惊的是,杰罗姆认为,战胜罗马帝国的敌人远不如保持童贞重要。这与他对罗马帝国的感情格格不入。

与安布罗斯、奥古斯丁一样,杰罗姆没有任何能够经邦济世的思想,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财政的腐败,也没有认识到依赖蛮族军队的危害。虽然安布罗斯是政治家,但他只为教会的利益思考。罗马帝国的衰败,与如杰罗姆这样优秀的人物都要远离世俗事务不无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使世俗国家衰败了,基督教还可以使人们保持信仰方面的希望。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一书就充分表达了这种观点。

奥古斯丁是非洲本地人,生于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原先信奉摩尼教,后来改信天主教,并接受了安布罗斯的洗礼。公元396年,奥古斯丁担任了希坡的主教,之后一直居住在那里。

在奥古斯丁写作《忏悔录》之前,还没有出现过如它这般优秀的著作。奥古斯丁富于热情,虽然青年时放荡不羁,但内心总有一种促使他追寻真理与正义的冲动。在晚年时,他被罪恶意识纠缠,生活因此变得很严肃,哲学思想也变得缺少人情味。他曾激烈地抨击异端思想,但到了十七世纪,冉森尼乌斯再次提出他的某些观点时,却被人们认为是异端思想。不过,在新教徒接受他的观点之前,天主教会并没有找他的麻烦。

《忏悔录》中记载了一件奥古斯丁少年时发生的事。有一次,他和同伴偷摘了邻居的梨,不过,他一直都认为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邪恶,因为当时他并不饥饿,而且他自己有更好的梨。他认为,他之所以偷邻居的梨,是出自己对邪恶本身的爱好。这使得这件事本身更邪恶。后面的连续七章写的都是他少年时期偷邻居的梨的事情。在现代人看来,这简直是一种病态,但在奥古斯丁生活的那个时代却是正确的。

在基督教教义里,教会代替了选民,但教会也曾受到异端的骚扰,部分基督徒也因忍受不了异端的迫害而叛教。尽管如此,在用个人的罪行代替社会的罪行方面,犹太人还是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教会代替了犹太民族以后,这种发展变得更有意义。因为作为精神实体的教会不会犯罪,而犯罪的个人可以脱离教会。

因为这种发展,基督神学有了关系到教会和关系到个人灵魂这两个组成部分。后来,天主教徒强调关系到教会,新教徒则强调关系到个人灵魂。不过,在当时,奥古斯丁认为他们都是协调而均等的存在着。上帝会拯救他原本计划要拯救的人,但如果没有经过教会的洗礼,就绝不会被拯救。这样一来,教会就成了灵魂与上帝之间的中间人。

幼年时,奥古斯丁在母亲的教育下学会了拉丁语,但在学校学习希腊语的过程中,他却饱受学校的残酷惩罚,因而他很讨厌希腊语。不过,学校的严厉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它医治了奥古斯丁身上的那种有害的欢乐。奥古斯丁还进一步指出,他不仅在儿童时代犯过错,在比这更早的时代也犯过错。他用了一整章来说明很多罪恶,包括婴儿吃奶、贪吃、嫉妒等。

青春期以后,奥古斯丁为情欲所困。16岁时,他来到迦太基,与一位妇女相爱,并且生下一个男孩。这时,他的母亲开始考虑他的婚事。后来,他与一位少女订了婚,并和以前的情人断绝了关系。但她的未婚妻太年幼了,两年之后才能举行婚礼,于是,耐不住寂寞的奥古斯丁又有了一个情人。可是,他的良心却越发地不安了。在举行婚礼之前,他终于决定信仰宗教,终生不婚。

19岁时,奥古斯丁掌握了修辞学,在西塞罗著作的引导下再次研究哲学。就在这时,他信奉了摩尼教。后来,他做了修辞学教师,但也醉心于占星术。他阅读了大量拉丁文哲学著作,独立研究通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他认为,神是巨大的物体,他本身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奥古斯丁最初反对摩尼教的一些理由来源于科学。他说,他把从卓越的天文学家的著作里学到的知识与摩尼基乌斯所说的进行了对比,发现摩尼基乌斯以狂人式的愚蠢写下的论证不但不符合他自己所想与所见,甚至还与它们相背离。于是,他指出,科学的错误不能成为宗教错误的标志。

摩尼教中的一位学问很好的主教浮士德试图解决奥古斯丁的疑问,于是与奥古斯丁展开了辩论。后来,奥古斯丁评价说,这个人除了语法知识还算一般外,对其他学科都很无知,他只是经常说话,于是掌握了一些辩论的技巧,再加上显得温文尔雅,因此使人觉得他很有学问。他断言浮士德不能解决他在天文学上的疑问,不过他直言他喜欢浮士德的诚实和正直。

后来,奥古斯丁决定去罗马,因为罗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秩序要比迦太基的学生好得多。不过,奥古斯丁不知道的是,罗马的学生更喜欢欺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