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者文摘精粹版4:放弃是一种选择
1397100000024

第24章 情感后花园 (2)

女儿走了以后,布鲁诺将这本烹调书从头到尾地翻了一遍,然后认认真真地开始阅读了起来。没过多久,他就去买来了许多食物。第一次的试验是做他最喜欢吃的烤肉糕。根据烹调书上提出的要求,他照葫芦画瓢地做了一遍,不料却做得相当成功——真的,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烤肉糕,而且,更重要的,这是他亲手烹调的!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烹调成了他生活的一种需要。

不久,他又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为自己烹调了。这时,他对自己的烹调技艺已十分自信,觉得完全可以在众人面前露一手了。于是,他开始邀请邻居和朋友到自己家里来吃饭,他烹调的一道道鲜美的菜肴果然赢得了人们的啧啧称赞。他因此也经常得到邻居和朋友们的回请,这样,他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他的客人随之也越来越多了。他买了一本又一本的烹调书。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为他的客人端出一道新的菜肴。

烹调重新“烹调”了布鲁诺的生活。他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他又变得那么开朗,那么生气勃勃了。生活对于他,又展现出了迷人的魅力。此刻对于布鲁诺来说,烹调就是这样的例子,它使他从寂寞中解脱了出来,为他创造了一种新生活:有了新朋友,也有了新的生活兴趣。

给警察的诗

职业是天然的医生,对人为幸福来说是本质的。

——克劳迪厄斯

1986年9月22日,芝加哥市警察杰伊·布隆基拉在逮捕毒贩时中枪殉职。事后不久,他的同行、服务警界已20年的肯恩·纳普席克下班回家时,发现15岁的女儿在餐桌上留了一张条子。

爸爸:这首诗是我的肺腑之言。我很爱你,因此,每天你为了供养我们而出去冒各种危险时,我都既害怕又惊异。我写这首诗,是要表达我对你的深爱,并且让你知道,如果没有你,我会多么失落。——劳拉

劳拉那首诗题为“最好的警察”,是献给“世界上所有值得女儿全心热爱的警察,特别是我爸爸”的,内容讲一个警察的女儿看电视夜间新闻,看到她父亲遭受枪击。诗里面有几句话:“爸爸,我的爸爸,你听得到我哭吗?啊,老天爷,我需要我爸爸,请别让他死!”

纳普席克独自站在那里读诗。“我花了几分钟才读完,”他说,“我总是读几句就必须停住,过一会儿才能继续读下去。我一面读,一面哭泣。她以前从没有告诉我她害怕。”

第二天,他把诗带回警察局给同事看。“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那么多大汉落泪,有些甚至无法把诗读完。”

纳普席克一直把女儿的诗放在制服的口袋里,每天离家去上班时,都把它带在身上。

“我不想值勤时身上没带着它,”他说,“我大概永远都会带着它。”

与母亲约会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柯罗里

结婚22年了,比顿才找到了保持和妻子佩姬之间的爱情和亲密充满活力的秘密:他开始与另一个女人约会。

实际上,这竟然是佩姬的主意。“我知道你很爱她,”有一天她说,这让比顿吃惊不小,“生命是短暂的。你有必要跟你所爱的人共度时光。你大概不会相信我,可我觉得你俩呆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倒会使我们越亲近。”

妻子鼓励他去约会的“另一个女人”就是比顿那已72岁的老母亲。自比顿的父亲20年前去世后,她一直守寡未嫁。父亲去世不久,比顿搬到2500英里以外的加利福尼亚成家立业。年前,他又搬回了离老家不远的地方住。当时他暗自许诺要多跟妈妈呆在一起。可由于工作和三个未成年孩子的拖累,除了家庭聚会和节假日之外,比顿从来没有抽出时间去看过她。当他打电话给她,建议一起出去吃饭和看电影时,她显得又惊讶又怀疑。“出什么事了?”她问。母亲向来认为异乎寻常的事往往不是个好兆头。

“我认为与您共度时光是挺惬意的事,”比顿说,“就我们俩。”

“这我非常乐意。”她答道。

当比顿驱车来到她的住处时,实际上,他心里暗自敲鼓呢!

“我们谈什么好呢?要是她不喜欢我选的餐馆怎么办?”

比顿的车开上母亲家的车道时,她已经穿戴齐备,站在门旁等他了。她还专门做了头发,微微地笑着。“我告诉我的女伴们我儿子要带我出去约会,她们可在意了。”钻进车子后她说,“她们都迫不及待地等我给她们讲咱们今晚是怎么玩的。”

俩人并没有到什么高档的地方去,就只在附近可以交谈的地方。进去的时候,母亲紧紧地抓住他的手臂,这一半是出于亲近,一半是为了迈上餐馆门前的台阶。

由于她的视力现在只看得清大块的标题和影子,只好由比顿来看菜单子。菜单刚刚念到一半,他偶然地朝上一瞥,看见母亲正看着他。她的嘴唇上露出若有所思的微笑。“你小的时候是我来看菜单的。”她说。

比顿明白她说的是什么。从照顾者变为被照顾者,从被照顾者变成照顾者,两人的关系现在倒了过来。“那么现在该轮到你放松而由我来报答你了。”比顿说。

比顿和母亲边吃边谈,谈得很融洽。也没谈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追忆往事。他们谈了很久。以致错过了看电影的时间。

“下次我还要跟你出去。”等她下车时比顿对她说,“但下次你必须让我来买单!”

那天晚上回家时,妻子问他,“你的约会怎么样?”

“不错……比我预想得还要好。”比顿说。她笑了,脸上一副“我就说嘛”的得意表情。

配套的生活

你若寻求财富,不如寻求满足。满足才是最好的财富。

——萨迪

他们蜷缩在风门里面——是两个衣着破烂的孩子。

“有旧报纸吗,太太?”

珀尔正在忙活着,她本想说没有——可是她看到了他们的脚。他们穿着瘦小的凉鞋,上面沾满了雪水。“进来,我给你们喝杯热可可奶。”他们没有答话,他们那湿透的凉鞋在炉边留下了痕迹。

珀尔给他们端来可可奶、吐司面包和果酱,为的是让他们抵御外面的风寒。之后,她又返回厨房,接着做她的家庭预算……

珀尔觉得前面屋里很静,便向里面看了一眼。

那个女孩把空了的杯子拿在手上,看着它。那男孩用很平淡的语气问:“太太……你很有钱吗?”

“我有钱吗?上帝,不!”珀尔看着自己寒酸的外衣说。

那个女孩把杯子放进盘子里,小心翼翼地:“您的杯子和盘子很配套。”她的声音带着嘶哑,带着并不是从胃中传来的饥饿感。

然后他们就走了,带着他们用以御寒的旧报纸。他们没有说一句谢谢。他们不需要说,他们已经做了比说谢谢还要多的事情。蓝色瓷杯和瓷盘虽然是俭朴的,但它们很配套。珀尔捡出土豆并拌上肉汁,土豆和棕色的肉汁,有一间屋住,珀尔的丈夫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些事情都很配套。

珀尔把椅子移回炉边,打扫着卧室。那小凉鞋踩的泥印子依然留在炉边,她让它们留在那里。她希望它们在那里,以免忘了自己是多么富有。

破碎的花瓶

赞美好事是好的,但对坏事加以赞美则是一个骗子和奸诈的人的行为。

——德谟克利特

一个住在伦敦的年轻人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很快她成了他的未婚妻。这位年轻人很贫穷,而姑娘却有殷实的家底。年轻人很想在她生日时送一件礼物,然而他却束手无策——他只有很少一点钱。

次日早上他去了商店。那儿各种珍玩琳琅满目,但都那么贵不可攀。终于,一件物品深深吸引了他。这是一只漂亮的花瓶,放在未婚妻充满温馨的小屋再合适不过了。他看着这花瓶足足有半个多小时,以致一旁踱过的商店经理注意到了他。这年轻人显得那么苍白、愁苦和忧郁,因此经理便问他究竟怎么了。

年轻人向他吐露了心事,经理很是同情,就决意帮助这穷困却又多情的年轻人。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经理指了指商店的角落,年轻人看到一只碎成好几片的花瓶,顿时迷惑不解。经理说:“我想它可以帮助你。我会吩咐我的店员把它包装好送到你未婚妻那里。当她走进房间时,就装作不小心跌落在地板上。”

在未婚妻生日那天,年轻人十分不安,心里七上八下地如同打鼓。

事情却异常顺利,一切都照安排的进行。店员送来了花瓶,在进房门时,他不小心把花瓶跌落在了坚硬的地板上。每个人脸上顿时显出了慌乱担忧的神色。年轻人上前打开了包装。客人们都看到了,花瓶的每一碎片都是单独分开精心包装的。

妈妈的眼睛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在世界射击锦标赛的现场,发生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急死人的新鲜事:五十米手枪慢射冠军普钦可夫失踪了!在即将颁奖的节骨眼上,刚刚打破世界纪录的普钦可夫神不知鬼不觉地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普钦可夫失踪得很不是时候,在恐怖、爆炸、劫持、绑架等等字眼屡见报端的大背景下,他的失踪不禁使组委会头头脑脑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他们一个个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广播喇叭又是声声急字字催:“普钦可夫,马上去领奖台!马上去领奖台,普钦可夫!”

实际上,普钦可夫安然无恙,毫发无损。此时此刻,他正躲在一个谁也发现不了的角落里与他的妈妈通电话:“妈妈,妈妈,您看见了吗?您听见了吗?赢了,赢了,得了冠军,破了纪录!”

“看见了!听见了!电视机开着呢,评论员的声音大着呢。你听,你听,广播里正喊着你的名字,快,快!领奖去!”千里之外的妈妈柳莎无比高兴、无比激动,她的嘴巴大大地张着,双眼一动不动,一副兴极欲哭、欲哭无泪的样子。

“妈妈,妈妈,您知道吗?用妈妈的眼睛瞄准,靶心就像又大又圆又明的月亮,手枪的准星一动也不动的,子弹长了眼似的直往靶心钻。”普钦可夫热血沸腾、言犹未尽。这也难怪,对于一位双眼曾患恶性黑色毒瘤的人来说,能够逃脱无边黑暗的厄运,迎来鲜花如海光明灿烂的世界,这全赖妈妈柳莎的眼睛和医生巴甫琴科的妙手回春。

八年前,十岁的普钦可夫被确诊双眼患上恶性黑色毒瘤。几十所医院几百名大夫像串通好了似的,众口一词:做眼球摘除术!不然的话,快则三个月,慢则半年……

命运如此残酷。天真活泼的儿童就得面对要么死亡要么黑暗的选择。这选择沉甸甸的,压得人透不过气来。普钦可夫直愣愣地望着母亲,用清纯而困顿的嗓音说:“妈妈,书上说‘光明无限好,世界很精彩’,我还没看够呢。书上说‘生命是第一可宝贵的,对人只有一次而已’,我才刚刚起步呢。”

柳莎完全明白儿子的意思。是呀,光明与生命二者兼而有之是再好不过的。可是,她非常清楚:感情战胜理智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她不能忘却丈夫的前车之鉴。她一字一顿地说:“儿子,你爸爸的病与你的一模一样,他不听医生的,结果呢……”柳莎再也说不下去了,她声音哽咽,眼泪在眼睛里打着漩儿。

柳莎与儿子当机立断:两害相较取其轻。

决定一经作出,柳莎变卖财物,仅仅两天的时间,她一古脑儿地把汽车、钻戒和满头金发换成了现金。她卖得那样的果断、那样的坚决,她要让儿子在手术前看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的大峡谷、法国的凯旋门……

母子俩一路欢笑,怎么看也看不够,怎么说也说不完。

普钦可夫忘却疾病,完全沉浸在母爱的幸福里。

这样愉快的旅程却不得不在中国长城的烽火台上戛然而止,因为柳莎的“随身听”的声波有力地撞击着她的耳膜:眼科专家巴甫琴科发明了视神经诱导接合剂,使移植眼球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只盲犬已重见天日。

柳莎母子分秒必争日夜兼程,次日中午就来到巴甫琴科面前,要求马上手术:把母亲的一只眼球移植给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