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话得天下
14061800000011

第11章

一语言重在巧

历史上,孔明巧舌战群儒,苏秦纵横于捭阖,都充分显示了语言的力量,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被动转为主动,由此立下了不少功劳,其辩才更让后人倾慕。但是,在生活中,有时你会遇到一些不容讲理,不能讲理或根本不讲理的人或事,这时,简短机智的巧言,就显得更为有效了。

语言的“巧”,首先在于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一定要摸准对方的心理,然后一针见血地“攻击”,使他迅速做出有利于你自己的反应。

唐文宗年间,著名诗人、太学博士李涉一次途经九江遇到强盗拦劫。李涉手无寸铁,眼看就要被擒。这时面对强悍的绿林大盗,李涉口吟一首七绝:“春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们听后大喜,于是以礼相待,说愿将其放回,只求能把诗留下。俗话说:“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何况李涉面对的是与官家为仇的绿林大盗,一语不慎,就会招致杀身大祸。这时李涉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准确把握了对方的心理:第一,作为绿林好汉,重的是义气,因此李涉首先尊重他们,称他们为“豪客”,并在诗中表示愿意与他们为友,无论何时相见都可以亲密交往,不用“回避”,这就使得这些好汉不好再与他为敌。第二,作为强盗,忌的是一个“贼”字,李涉却用“客”“君”字眼相称,并且把他们粗暴的拦劫行为说成是“夜知闻”后的善意相访,这就使得强盗不能再与他为敌。第三,作为著名的诗人,他以诗作答,显示了自己的身份,以自己的名声影响强盗们的心理,又在诗中肯定了这些人在世上的地位,提高了他们的身价,使他们不能不以礼相待。这些常被人们歧视的人竟得到如此地尊重,又怎么会加害于他呢?。而李涉也正是准确把握了对方的种种心理,才使自己转危为安。

无独有偶,巴尔扎克的“处贼方案”更是一绝。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巴尔扎克的房间,在他的桌子里乱摸。巴尔扎克被惊醒了,他悄悄地坐起来,点亮了灯,然后微笑着说:“亲爱的,别找了,我白天都不能从那里找到钱,现在天黑了,你就更别想找到啦。”小偷看着平静的巴尔扎克,没趣地退了出来。巴尔扎克也正是摸准了小偷的心理,才能如此冷静处理这一意外的情况。首先他明白小偷是来偷钱的,不是来害自己生命的,所以他不慌;同时他了解小偷在偷东西时神经特别紧张,稍一受惊,就会惊惶失措,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来,反而会危及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不喊。他称小偷为“亲爱的”使小偷不至于因被发现而与他为敌。其次,他明白小偷的目的主要是钱,所以他明确告诉小偷,自己没有钱。这时的小偷,既拿不到钱,又不会被抓,不走又呆着干什么呢,只有乖乖退出了。

灵活运用语言的各种要素。常言说“妙语生花”,就是指将常用的语言经过个人精心组合,使它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曾国藩就曾巧用一词,使自己转危为安。曾国藩1854年创办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于1855、1858、1860年三攻三败,最后全军覆没。但这个败军之将不仅没有被问罪,反而加官进爵,升任两江总督。当然,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昏庸,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曾国藩的巧语花言。他在向朝庭的奏折里写道:“臣为报效朝庭,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终因……”好一个“屡败屡战”!就这一个词竟让其成了国家栋梁、忠国英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巧言功力。

善用反问使说话有力

抗战时期,有一个地主待长工很刻薄,半夜里就让长工去干活。长工说:“等我缝完了衣服就去。”地主冷笑说:“天这么黑,你怎么看得见呢?”长工立刻反问道:“既然天这么黑,又怎么能干活呢?”一句反问,驳得地主哑口无言。

据说,某工厂举行“振兴中华读书演讲会”,演讲者小红一出场就说:“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论坚守岗位》。”说完就朝会场外走去,台下顿时哗然。过了约两分钟,她又回到讲台上,面对听众,说:“如果我在演讲时离开讲台是令人不能容忍的话,那么工作时间擅离生产岗位,难道不应该受谴责吗?”听众沉默片刻,随即报以掌声。一个反问,简明而有力地说清了“坚守岗位”的重要。

以上两个例子,无论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反驳对方的谬误,都生动地说明了巧妙地运用反问比陈述效果会更好。所谓“反问”,就是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它比正面发问更有力量。

反问还有一个妙用,就是在有些问题不便答复又不便回绝时,可用其作为挡驾。例如,有一个记者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基辛格风趣地说:“我的苦处是数目知道,但不知道是否保密?”那记者赶紧说:“不是保密的。”基辛格就反问说:”那你说是多少呢?”一个反问巧妙地踢回了皮球。

由此可见,善于运用反问,可以使自己的说话更有力量。

忠告应当不逆耳

忠告,对于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不会爱人的人同样不会给人以忠告,所以我们应该给人以忠告,并且欢迎忠告。

一般来讲,忠告总是不顺耳的,究其原因:反感情绪战胜理性认识,使其难以听进忠言。

例如,一位中学生,在外玩了一整天,突然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应该的,于是暗下决心:回家后一定好好学习。但是一走进家门,母亲便急不可耐地训斥儿子:

“你又到哪里野去了?还不快去复习数学,看你将来还考得上大学!”

“哼,上大学,上大学,我就不信不上大学就混不出人样!”

受逆反心理驱使,一气之下,儿子又跑出了家门,母亲的一番好意竟起到了如此的效果。

看来,仅有为别人着想的良好愿望还不行,忠告也需要技巧,否则就会收到反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如愿呢?

1.谨慎行事

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的出发点。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但也不能过于委婉,否则对方会对你产生反感情绪。

2.选择时机

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是忠告的第二个要素。

例如,当下属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此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如果你这时不适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至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部下心里也会顿生“你他妈没看见我已拼出死命了吗?”的反感情绪,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然后与下属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再适时地提出一些忠告,那么下属才会欣然接受。除此之处,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是一对一的形式,尽量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3.不要比较

忠告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例如,“我说三郎呀,你看隔壁家的正夫多有礼貌,多乖啊!你和正夫同年生,你还比他大两个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个好孩子哟!”

一位母亲这么忠告自己的儿子。

“哼,嘴里整天是正夫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算了!”

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母亲的忠告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再如,“我说,你看铃木太太哪天不是整整齐齐的,而你总是不修边幅,你就不能学学人家的样子吗?”

丈夫对不整洁的妻子提出了忠告。

“学学人家?你的收入有人家丈夫多吗?你有了钱,难道我还不会打扮?”

虽然妻子明明知道自己的弱点,但出于自尊心,她没好气地回敬着丈夫,丈夫的忠告失败了。

言语中的“兜圈子”技巧

一般来说,直言快语,是人的真诚所在,是受欢迎的。但在日常交际中,就不一定如此了,轻者损害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造成麻烦,违背言语交际的初衷。所以适时地有意绕开中心话题和基本意图,采用外围战术,从其它的事物、道理谈起,却常能收到较理想的交际效果。请看下列三例:

1.一位年轻媳妇,见小姑穿上件新的羊毛衫,猜想是婆婆买的,故意高声对小姑说:“嗬,从哪里买来的羊毛衫,真漂亮!”婆婆在一旁答话:“从对门商场买的,刚到的货。我先买一件,让她穿上试试,要看中了,下午再买一件。你们俩一人一件。”

2.一天,某青年教师早早回家做了一锅红枣饭。妻子下班回来,端起碗,高兴地问:“这枣真甜啊,哪来的?”丈夫说乡下姨妈捎来的。妻子不无感慨地说:“姨妈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枣来!”丈夫说:“那还用说,我从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妈把我抚养大的嘛!”妻子说:“她老人家这一生也真够辛苦的。”稍停,丈夫忽然叹了口气,说:“听捎枣的人说,姨妈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那就接来呗,到医院好好治治。”不等丈夫把话说完,妻子就说出了丈夫想说还未说出的话。

3.晚饭后,几位青年人去拜访某教授。夜已深了,教授便接一青年人的话题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明天我去A城参加一个学术会,准备就这个问题找几位专家一块聊聊。”几位青年立刻起身告辞:“很抱歉,不知道您明天还要出差,耽误您休息了。”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兜圈子是一门说话的艺术。要正确运用这种艺术,首先要善于分辨言语交际的具体情况,做到当兜则兜,不应兜则直言。言语交际中兜圈子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顾及情面。比如婆媳之间、恋人之间、两亲家之间等,均系刚刚建立起来的情感宝塔,基础欠牢固,交往中双方都比较谨慎、敏感,言语中稍有差错,都会带来不快或产生误解、造成矛盾。例1中那位年轻媳妇,如在娘家面对亲生母亲,大可不必兜圈子;但在婆家,面对婆婆,就不好直说要东西了。而她的兜圈子,既达到了要羊毛衫的目的,又不失情面。

出于礼仪。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具有文明礼貌的社交风尚。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十分注意话语的适切、得体。私人场合、知己朋友,说话可以直来直去,既使说错了,也无伤大雅。而在公共场合,对一般关系的人,特别是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主人对外宾,说话就要特别讲究方式、分寸。为了不失礼仪,说话就需兜圈子。例3中那位教授的话,就与特定的交际场合、对象、自身的身份相称,实现了和谐的沟通。试想,如果直言明天有会,改日再谈,虽可以达到辞客的目的,但却易置对方较为尴尬的处境,也有失教授的身份。

直言不讳,估计对方一时难以接受,若对方再明确表示不同意,那么,此时要想改变态度就困难多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强调事理,征服对方,就可把基本观点、结论性的话先藏在一边,而从有关的事物、道理、情感兜起。待到事理通畅、明白,再稍加点拨,自能化难为易,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例2那位教师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兜圈子的。如果他直言接姨妈来城里治病,妻子不一定同意。而通过吃枣饭、谈红枣、忆旧情,事理人情双关,形成了接姨妈的充分理由,水到渠成,所以不用自己讲,妻子就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有时候,由于受情绪、思想所致,可能难以与之进行交际,所以若想说服对方,就要想方设法与之接触,开辟言语交际的信息渠道。拿《触龙说赵太后》来说吧,触龙的成功就在于他采用了兜圈子这种艺术手段。

要想准确运用兜圈子这门说话艺术,除了善于区别交际活动的具体情况、会当兜则兜外,还要了解兜圈子的一些常用方法和灵活地组织语言。从兜圈子所利用的事物、事理与中心话题、交际目的关系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1.因果法。即从促使对方接受观点、产生行为的诸种原因兜起。这种原因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理论。例2那位教师兜圈子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姨妈把青年教师抚养成人,并年年捎枣,如今姨妈生病是因;接姨妈是果。这是用事实兜。再如陈毅任上海市长时,干部实行供给制,为了不给国家增添负担,他想劝岳父回老家。若没有顾虑直接提出,老人肯定产生误解,于是陈毅同志就绕了个弯——问老人家共产党好还是国民党好,当老人家说出国民党任人唯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时,陈毅同志说:“说得好,所以国民党要倒台……那您想不想您的女婿也这样?”老人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决定回老家去。这是用道理兜,先以事明理,再以理论事。

2.推论法。即从与交际目的相关的事物兜起,让对方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推出新的意思。例1那位年轻媳妇的话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儿媳妇称赞小姑的羊毛衫,在婆婆心里必然产生这样的思考;儿媳夸小姑的羊毛衫,当然是自己也想要一件;儿媳也是自己家里人了,应同女儿一样看待,既给女儿买了,也该给儿媳买,这是事理常情。所以,那位聪明的媳妇,没说要羊毛衫而得到了羊毛衫。

3.比照法。即寻找与交际话题具有类比意义的事物兜圈子,两相比照,语义明晰,或者让对方自悟,或者稍加点化。传说郑板桥早年家贫,一年除夕赊了一只猪头,刚下锅,又被屠户要了去转手卖了高价。为此他一直记恨在心。直到后来到山东范县做官,还特别规定杀猪的不准卖猪头,自己吃也要交税,以示对屠户的惩罚。夫人闻之,感到不妥。一天,她捉到只老鼠吊在房里。夜里老鼠不住地挣扎,郑板桥一宿没睡好觉。他埋怨夫人,夫人说她小时候好不容易做了件新衣裳,被老鼠啃坏了,所以我现在很恨老鼠。郑板桥听后笑了:“兴化的老鼠啃坏了你的衣裳,又不是山东的,你恨它是何道理?”夫人说:“你不是也恨范县杀猪的吗?”郑板桥恍然大悟,随吟诗一首:贤内忠言实难求,板桥做事理不周。屠夫势利虽可恶,为官不应记私仇。郑板桥夫人的话,通过两种事的比照兜圈子,而后画龙点睛,说服郑板桥。

4.双关法。即寻找与中心话题相关的具有双重内涵的事物兜圈子,言在此而意在彼,获得一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比如,一位农村小伙和姑娘暗暗相爱,都羞于直接表白。一天,两人在田间相遇,姑娘灵机一动,指着在花间飞动的蝴蝶问小伙:“你说为什么只见蝴蝶恋花,不见花追蝴蝶呢?”小伙一时发懵,“花怎么能追蝴蝶呢?”转瞬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坦率地表达对姑娘的爱慕之情。这位姑娘的无疑而问,自然令对方思考到其双关意义,话语婉曲、巧妙,既实现了完美的表情达意,又不丢脸面,不留人口实。

5.投资法。当某一交际话题一时难让对方接受时,则应根据对方的思想、兴趣、职业等特点,先从本题之外的副话题谈起,待到言路畅通,再自然引入本题。《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话就是运用了这种投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