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吗?人不怕被别人看低,而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你的形象会慢慢地高大起来;可被人看高了,刚开始让人觉得你多么的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结果是越来越被人看不起。
所以说,“放下身价”比放不下身价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价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从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成大事的本钱。
能放下身价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当然也就能比别人具有更多的成大事的资本。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千金小姐随着婢女在饥荒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却说:“我是小姐。”不愿意去乞讨。
结果呢?只能饿死而已。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就要放下身价,即要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
“柔弱胜刚强”这个结论,不能绝对化;如果绝对化,就难以成立了。鸡蛋砸石头,鸡蛋非破碎不可;钢刀裁纸,纸非破不可。“柔弱胜刚强”这个结论,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它是运用“反者道之动”的原理,对刚强和柔弱这对矛盾进行剖析的必然结果。刚强和柔弱这对矛盾,对立双方互相转化的结果,必然是柔弱转化为“刚强”,刚强转化为“柔弱”,从而柔弱必然战胜刚强。
老子所谓的柔弱,绝不是软弱无力,在老子所说的柔弱中含有似水一样无坚不克的内涵;因此,柔弱绝不是消极的含义,它本质上是积极的。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可能碰到难办但必须办的事情,这时,“以柔克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想成大事,就必须熟练掌握此法。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揭露、批评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人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
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相信和器重的人,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你当时干什么去了?你有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上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做出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无法隐瞒这个条子,这样会使他失去威信,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已盯着他手里的那张纸,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条子,通过扩音器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道:“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台。”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心嘭嘭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请写条子的人站出来。
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
面对着当众提出的尖锐问题,赫鲁晓夫不能不讲真话。但是,如果他直接承认“当时我没有胆量批评斯大林”,势必会大大伤了自己的面子,也不合一个有权威的领导人的身份。于是赫鲁晓夫巧妙地即席创造出一个场面,借这个人人皆知其含义的场景来婉转、含蓄地隐喻出自己的答案。这种以柔克刚的回答既不失自己的威望,也不让听众觉得他在文过饰非。同时赫鲁晓夫创造的这个场景还让所有在场者感到他是那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这一以柔克刚的运用策略,可谓绝妙至极。
杜月笙是旧中国上海滩著名的流氓大亨,十里洋场的“第一号人物”和“工商界巨子”。
1948年夏,为摆脱全国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蒋介石特派儿子蒋经国督导上海地区经济管制工作,并组建了逮捕不法之徒的“打虎大队”。恰在这风头上,杜月笙的三公子杜维屏因私自套汇港币45万元被查获。蒋经国大为恼怒,马上下令逮捕了杜维屏,这在上海滩引起了巨大震动。
对杜月笙来讲,只有损人,从来没有被人损过。对于蒋经国的下马威,杜氏门徒建议“师父”给蒋经国点颜色瞧瞧,让这位“皇太子”知道上海滩不是随便想动谁就动谁的地方。但杜月笙却按兵不动,既不向主管方面求情,也不跟亲朋故旧求救,反而一本正经地说:“国法之前,人人平等,我儿子果真有罪,我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救他。怕什么,我有八个儿子,少他一个,又有什么关系?”其实,杜月笙暗中却在寻找反击的机会。
一天,蒋经国把各行各业的巨头约到浦东大楼,准备对杜月笙施加更大的压力。杜明知是“皇太子”摆的“鸿门宴”却不便“拒邀”。会议一开始,蒋经国便正色道:“对这次币制改革,上海各界人士热烈赞助者甚多,但有少数不明大义之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兴风作浪,影响国计民生。本人此次进行经济检查,若囤积物资逾期不放,一经查出,全部没收,并予法办。”
蒋经国的话显然是针对杜月笙讲的。岂料他的话音刚落,杜立即起立发言:“我儿子违反国家的规定,是我管教不严,我把他交给蒋先生依法惩办。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也可以说是今天到会各位的要求,就是请蒋先生派人到‘扬子公司’的仓库去检查检查。扬子公司在囤积的货物方面尽人皆知,是上海首屈一指的。今天我的亲友的物资登记查封,也希望蒋先生能一视同仁,把扬子囤货同样予以查封,这样才服人心。”杜月笙还软中带硬地说,“倘若蒋先生吃不准,我可以陪你检查。闲话一句,我身体有病,不能多坐了。”说完扬长而去。杜的话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举座皆惊。
一时间,“扬子囤货案”弄得满城风雨,街谈巷议,纷纷嘲讽蒋氏家族的丑闻。扬子公司原是一家“皇亲国戚”公司,孔祥熙的大公子孔令侃是该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孔大少爷凭着他是蒋介石的外甥,有恃无恐,根本不把“打虎大队”放在眼里。但杜月笙先发制人,蒋经国又不能不管,遂下令查封了扬子公司的仓库。孔令侃立即向小姨妈宋美龄求救,哭诉蒋经国自相残害手足的行为。宋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不得不又搬出了蒋介石。蒋介石听罢原委后,不禁埋怨起儿子来,认为他毕竟出道不久,怎么假戏真做,打“虎”打到自己家族头上来了。结果,“扬子”一案不了了之,杜月笙的三公子也早在此事了结之前被释放了。杜月笙以柔克刚救子这一手实在是高明。
遇强示弱,遇弱示强
有一个规则是人们在现代社会必须要熟知的,那就是——遇强示弱,遇弱示强。
“遇强则示弱”就是指: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是个有实力的强者,而且他的实力明显强于你,那么你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竞争。因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打败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却很大。因此不妨向对方示弱,以麻痹对手。以强欺弱,胜之不武,大多数的强者是不屑这样做的。但也有个别的“强者”有欺负“弱者”的习惯,因此示弱也有让对方摸不清你虚实,降低对方攻击有效性的作用。一旦他攻击没有意思,他便有可能收手,而你便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并反转两者态势,他再也不敢随便攻击你。至于有没有反击的必要,这就需要你视情况而定,因为反击时你也会有损伤,这个利害是要加以权衡的,何况还不一定可击败对方,生存才是主要目的。
“遇弱则示强”就是指:如果你的竞争者的实力比你弱,那么就要表现你比他“强”的一面,这并不是为了让他来顺从你,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优越感,而是弱者普遍有一种心态,不甘愿一直做弱者。因此他会在周围寻找对手,好证明他也是一个“强者”,你若在弱者面前也示弱,正好让他把你作为目标,徒增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示强则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所以,这里的示强是自卫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而侵略也必为你带来损失,若判断失误,碰上一个“遇强示弱”的对手,那你必会栽个大跟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中国历史上遇强示弱的故事:
公元615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追讨群盗。对于普通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都能很快剿灭,毫不费力;但对于北方突厥,因其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却是大伤脑筋,多次交战,败多胜少。突厥兵横行无忌,李渊对其恨之入骨。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用数万兵马轮番攻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巧用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攻进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和、恭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被搞得焦头烂额,随时都有被隋炀帝以失职为借口杀头的危险。
大家都以为李渊怀着刻骨仇恨,定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出使突厥,向其屈节称臣,并愿把“子女玉帛”都献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的这种屈节称臣行为,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后仍耿耿于怀:“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领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李渊却有他自己的盘算,委屈示弱虽然表面上难看一点,但能屈能伸方是大丈夫。
原来李渊分析天下大势后,已断然决定起兵反隋。要最终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要塞,但还不是理想的根据地,必须占据关中,才能谋取天下。进取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大后方。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毫无后顾之忧地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几万之众,即使全部屯守太原,应付突厥的攻击,追剿四方盗寇,也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军关中,兵少将缺,就更加难以应付。因此,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向突厥示弱,使其得到好处。所以李渊不惜屈节称臣,并亲写手书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为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议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李渊,子女玉帛则统统属于突厥。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在李渊最为艰难的从太原进人长安的这段时间里,李渊只留下第三子李元吉率少数人马留守太原,却从未受到突厥的攻击,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大为收敛。李元吉于是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兵马粮草。等到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时李渊已在关中站稳了脚跟,拥有了幅员辽阔的根据地,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出马,毫不费力地便收复了太原。
另外,由于李渊的示弱,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也借机购来大批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不少声势。
李渊示弱让步的行为,为很多人所不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强大的唐朝乞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
由此可见,一个人虽然不太容易马上改变自己的强或弱,但却可以通过示强或示弱的方式来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