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姻外交,利用姻亲纽带巩固双方的关系,这一谋略自古至今都被世人推崇和选用。通过姻亲纽带建立起来的关系,一般来说,比较牢靠,即使有裂痕也较容易修补。当然,这要排除美人计式的姻亲。美人计与联姻外交的区别在于,美人计意在迷惑对方的视听,消磨对方的志气,削弱对手的威望,最后达到俘获对手;而联姻外交是施计者主动请求缔结秦晋,并以达到双方友好为主要目的。
联姻外交不仅在政治斗争中的求官、求飞黄腾达时用得到,而且,在商战中的求财、求富贵时也是可以运用。被人们称为“经营之神”的台湾首富王永庆,就曾经得益于姻亲关系。
有人曾这样说,要了解王永庆在商场的一帆风顺,就要了解台湾三大家族的背景。这里所说的台湾三大家族,就是王永庆、辜振甫、蔡万春。台湾的三大家族被人们称为“裤头连三家”。核心人物就是警备司令陈守山上将。陈守山的女儿嫁给蔡万春的妹妹蔡玉兰的儿子曹昌棋,而蔡万春的妹夫曹永裕也是台湾的富商。陈守山另一女儿又嫁给王永庆的弟弟王永在的儿子,而陈守山的堂兄陈守实又是台湾信托总经理辜殊松的妹夫,辜振甫亦是台湾信托等台湾大企业的经营者。
港台报刊曾这样评价:在台湾,警备司令的权力十分大,可说是拥有直接影响民生最大权力的人。台湾三大家族与警备司令有了亲戚关系,办事自然方便得多。这一评论,道出了联姻外交谋略在商战中的重要作用。
朋友是用来利用的
我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则漫画,漫画的总题目是:“朋友是……”每天一则,发表在报纸上,内容是让读者知道,朋友到底是什么。
当然,很多漫画都是以博得读者的一笑为主,这一系列的漫画也不例外。但是,在笑中有时有泪,有时有意料不到的想法,有时有令人深思的观点,有时有感人的话语,有时有值得三思的思想。
有一天,我就看到这一句话:“朋友是相互利用的。”
当时对这句话颇不以为然,但经过现实的历练,我终于发现,这竟是不争的事实。
在现今社会,你别的什么没有都可以,绝不能没有一个好朋友圈子!有了一个好朋友圈子,就进入了一个高级利益共享体,对朋友好,对自己也好。朋友发财,自己也会沾光;朋友升官,自己也跟着戴乌纱;朋友享乐,自己绝不会受苦。好朋友圈子好处当然多了,你岂能不削尖脑袋往里挤?
好朋友圈子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这对漂泊的人再重要不过了。有圈子依托,既有安全感,又能分享意想不到的好处,谁会不乐意呢?
好朋友圈子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细胞,它能够粘连上其他闪光多彩的圈子,使每个人都与圈子链相连接,从而以朋友的名义可以走遍天下。
好朋友圈子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扩张性,那些圈子外的人想方设法进来,那些圈子里的人无论怎么也不愿出去,大有生为圈子人,死为圈子鬼的气概,不能不让人叹服。
人们热泪盈眶认老乡,还不是认老乡圈子吗?人们千方百计找好工作,还不是为了进入一个好圈子吗?人们争先恐后想挤进好单位,还不是想分享单位圈子的好处吗?
好朋友圈子是一种开发不尽的资源,那么多人都在争抢;好朋友圈子是一笔无价的财富,那么多人一生一世都享用不完。
有了财富,并不算什么,财富失去了,那就什么也没有了;有了权位,也并不能算尊贵,一旦权位失去了,那也就一无所有了。但如果有了一个好朋友圈子,那就会应有尽有。即使一时失去了一些东西,好朋友圈子就会帮助你尽快得到;即使跌倒了,好朋友圈子就会用力地把你重新扶起来。这是好朋友圈子的好处,更是好朋友圈子护群的特异功能。有了这种特异功能,好朋友圈子才能有凝聚力,如果丧失了这种功能,好朋友圈子就会没有任何魅力可言!
好朋友圈子也是一种难得的身份证明,进入者,既得好处,更显尊贵。表现欲和成就感得到最大满足的同时,自己的能力也仿佛因好朋友圈子而提高了。受益的不只是有形的好处,还有无形的心态。在社会上能够找到自己理想的地位,该有多么惬意!若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大名,那就不仅仅是辉煌,而是不朽了。这一切的一切,离开了好朋友圈子行吗?
在好朋友圈子中,信奉靠落规则的人是最现实的,什么人有利用价值,什么人没有利用价值,他们是最清楚了,他们从来都是把“利益”放在“友谊”之上的。因为,在现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人自危,人人都有其深度不同的压力感。试想,如果你正处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或者正处于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这时候把友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是解决不了生计问题,不利于事业发展的。
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社交不应该有目标,应该“以情会友,别无所求”,应该奉行一种无为哲学。谁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他、利用他,这就被认为“太势利”。
而在靠落规则的交际观念中,社交有信息共享、情感沟通和相求相助三个基本目标,我们不能只强调信息共享、情感沟通而拒绝相求相助。我们不能把相求相助都当成“势利”来看待。
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与你信息共享、情感沟通,也不能与你相求相助,你会与他交朋友吗?恐怕不会。可见,人际交往还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目标的体现,拒绝目标,也就是拒绝交往。
既然与人交往要视其利用价值而定,但对方的“利用价值”有时是直接的,但也有时是间接的,精通靠落规则的人会结交有名望的人抬高自己的身份。
例如,萧望之本是汉朝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当世名儒,因受奸臣石显之排挤,心中积愤,自杀了。他的死,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说是石显陷害致死。
此时,石显已任中书令。他听到这种议论,胆战心惊,担忧天下儒生群起而攻之,就想出一个计策,前去结交一位经学名家。此人名叫贡禹,宇少翁,琅邪人,以博通经义、品行高洁而闻名当世。宣帝时征为博士,作过凉州刺史、河南令。元帝初即位,征为谏大夫,多次向他询问政事,虚心听取他的意见。贡禹鉴于连年歉收,郡国贫困,朝政腐败,曾几次上书抨击朝廷奢侈,建议元帝选贤任能。诛奸邪,罢倡乐,修节俭,轻赋役。这些建议多被元帝采纳。朝臣多仰慕贡禹,乐于同他交往。
石显要结交贡禹,不是因为贡禹提出的建议利国利民,而是要借助贡禹的盛名,来掩盖自己的罪责。石显登门拜访,贡禹不便拒绝,只好虚与周旋。为了讨好贡禹,并表明自己为国荐贤,石显多次在元帝面前称赞贡禹的美德,又举荐贡禹为光禄大夫。后值御史大夫陈万年死,又举荐贡禹继任。这时,许多人都认为石显能如此荐贤举能,怎会嫉妒、谗毁萧望之呢,贡禹虽多次上书元帝建议诛除奸邪,但却无一次涉及宦官、外戚。这分明是贡禹以此表示对石显荐举自己位列三公的感激之情。石显借举荐贡禹的美名给自己涂上一层脂粉,隐藏起凶相,装饰成善面,蒙蔽那些不知者或糊涂者的眼睛,以解脱害人的罪责,然而风头一过,石显仍专权横行,凶相毕露。
用好同学资源
几乎每个人的前半生中都有十年以上的学习经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与我们同班同校的,可称为同窗情义的人何止几百。这些人与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成长环境,这一点就决定了同学之间是最能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一首词中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早期,同学关系是非常纯洁的,不可能发展为长久、牢固的友谊。因为在学生时代,人们年轻单纯,热情奔放,对人生对未来充满理想,而这种理想往往是同学们共同的追求目标。曾几何时,彼此在一起热烈地争论和探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袒露在别人面前。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间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兴趣等等能够深入了解。因此,在同学中最容易找到合适的朋友。
走入社会后,为什么同学的情义越来越淡呢?这一方面取决于各自的变化,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经历,繁忙的工作节奏以及相互攀比和不平衡的心态使得许多人不愿意再去重续同学旧情,同学之间视若路人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然而,你也许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对有着十几年情感基础的同学关系不加以利用可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这种浪费也有可能使你的人生变得更加苍白无力、闭塞和狭隘。现在,让我们具体来谈谈在同学中寻找和建立朋友关系的做法,通过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说明:
一、寻找新的共同点
同学间虽然彼此的工作领域不同,但可以将焦点对准于现状。原则上,选择那些拥有进取心,且正处在奋斗中态度积极的人即可,即使对方在学生时期与你交往平淡亦无妨,你必须主动地加深与其交往的程度。如果你很幸运地找到凡事均极热心的对象时,就更易于与其建立已有基础的良好关系了。
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以一种崭新的角度去评估过去交往的同学,或已经很久没有联络的同窗好友,在目前的职业和交往的活动范围内,也许能够找到新的共同点呢。另外,在运用前述方法的同时,你还可以利用同学的交往将交际圈扩大到同学的朋友以及同学自己交际的圈外去进行。
苏秦与张仪曾一同受业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家的学术和言论。后来苏秦游说赵王成功,联结六国组成合纵的同盟,一致对抗强秦。当苏秦已经飞黄腾达的时候,张仪却是屡遭挫折,郁郁不得志。
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十分重视秦国的强弱,因为如果秦国太过强盛,有实力消灭六国,那么合纵的局势只是昙花一现;如果秦国实力减弱,不再对六国造成强大的危机感,那六国就不会团结一致,合纵抗秦了。不管何种情形,只要合纵瓦解,那他苏秦的地位也就不保,所以他需要有一个人去操纵秦国的权柄。苏秦左思右想后,决定了这个人的人选——他的老同学张仪。
于是,苏秦秘密派人去和张仪联系,却又不告诉张仪是他派来的:“你曾经和苏秦一起求学,关系很要好,现在他已经显达得意了,你何不去找他,相信他会帮助你。”
于是张仪来到赵国求见苏秦,但苏秦故意摆出官架子,不和张仪见面;张仪想离去,又不让他离开。等过了好几天,才与他相见。接见时,苏秦刻意对张仪很不尊重,让他坐在堂下,拿仆妾的饮食给他食用,并且数次用言语讥讽。
苏秦说:“以你的才干,竟然落魄到这种地步,实在太不中用了,收留你等于是丢我的脸。”便回绝了张仪,命人将他赶出去。
张仪本以为苏秦桧眷念故人之情,多少帮助他一些,没想到竟反遭这等羞辱。他想六国已是苏秦的势力,自己唯一报复的机会,便是秦国,而且也只有秦国有能力压制六国,他要借助秦国的力量报复苏秦。一怒之下,张仪决定前往秦国。
苏秦知道张仪贫穷,无法顺利前往秦国,便派一名心腹扮作客商,资助张仪许多钱财。张仪不知道这商人是苏秦派来的,但有了这位贵人的帮助,终于抵达秦国。
游说秦王的结果,张仪马上得到重用,后来便升为秦国宰相,掌握大权,积极谋划进攻六国。
张仪显贵后,重重酬谢帮助他的客商。这时客商才告诉张仪这一切都是苏秦的设计,自己只是奉苏秦之命,扮作商人资助他到秦国,并解释说:“当初苏秦之所以故意侮辱你,目的是要激励你的意志,让你能完全掌握秦国的政权。否则你得到秦王任用,只怕会满足于小小的地位,而没有控制全国政权的企图,以对抗六国。”
张仪终于恍然大悟,万分感激苏秦的帮助和用心。他们二人分别操纵战国七雄中的两大阵营,名义上虽然互相对立,却彼此消长共存,各自长保荣华富贵。
苏秦希望能长保富贵,但因为秦国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合纵的存在与否,所以苏秦激张仪到秦国,操控秦国的强弱,让秦国能对合纵的六国保持一定的压力。这是充分利用了同学的资源。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因果关系,秦国对合纵的六国有了一定的压力,这六国为了不被秦国吞并,便需要苏秦;同样,秦国为了避免合纵的“敌人”六国太过强盛,自然也需要张仪!合纵、连横两组战略思维主导了战国时代的国际关系,但其中的奥妙与诡诈,大概只有苏秦和张仪运用得最自如吧!
关于同学资源,好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同学之间的友情是真挚而纯洁的,似乎加上一些世俗在内大为不雅。其实也不尽然,同学也算是一种缘分,在珍惜的同时,更该以诚相待,同学之间因为多年的了解,对彼此都很了解,所以如果合作,会少一层担忧。本来,人的精力是有效的,与其劳时费力去整合新的资源,不如搞好原有的资源。难怪现今有人感慨:同学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特殊的,偶尔的聚会会给我很意想不到收获。彼此交流一下,相互促进、勉励,对在事业的发展认识上总会有新的想法和启示……希望大家不要等到多年以后,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这么多年忙于整合各种资源做事,却忽视了同学这个最大的资源……
共同的利益大于一切
信奉靠落规则的人最擅长的就是“党同伐异”,尽管各自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为自己做打算,但是由于他们目标是相同的,这时也可以形成暂时的利益同盟,以强大的力量去共同求人办事。这种同盟关系虽然谈不上稳固,但在短期内针对某一两件事却是非常有效的。这里的关键是要始终盯紧自己的利益,因为这种组合随时都可能分裂、重组,为此可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找出共同敌人。在大敌当前之下,很容易形成利益同盟。例如,晋朝的贾充,善于阿谀奉承,深得武帝信任,官至侍中、尚书今、车骑将军。甚为朝野正直之士所鄙薄,尤为侍中裴楷、任恺、河南尹瘦纯等人所厌恶。于是,很容易就和与他是一路货色的太尉苟群,侍中、中书监苟迎,越骑校尉冯蝶等人相互援引,结党营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