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规则
14062700000006

第6章 模糊规则(2)

当时的沈从文在不少人看来,确实表现得够“糊涂”的,那时,江青何等显赫,不少人唯恐没有机会巴结她。而她却向身处逆境的沈从文招手,乘此机会不说平步青云,至少可以摆脱困境嘛!然而,沈从文深知“祸福相依伏”的道理,以愚蠢、木讷的糊涂样,躲过了江青一劫。

透过沈从文先生的“糊涂”,我们可以看出他超乎寻常的睿智,远见卓识,确实是大智若愚。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他当新泽西州州长时,曾接到华盛顿的电话,说他的一位朋友、新泽西州的议员去世了。威尔逊深为震动,立即取消了当天的一切约会。几分钟后,他接到了新泽西州的一位政治家的电话。

“州长。”那人结结巴巴地说,“我希望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

“好吧!”威尔逊慢吞吞地说,“如果殡仪馆没什么意见,我本人是完全同意的。”

威尔逊当然不会不知道打电话的人所说的“位置”指什么。他故作糊涂,弄得对方哭笑不得。

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毁掉。耍小聪明往往是大糊涂,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可以看到这种小聪明、大糊涂的事情。

比如在某招聘现场,某公司正对十余位求职者进行最后一轮面试。“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主考官突然问一位求职者。“我工作过于投入,人家都说我是工作狂。”主考官笑了笑:“工作投入可是优点啊,你说说你的缺点吧。”求职者继续颇为自得地说:“我是个急性子,为人又好坚持原则,所以易得罪人。另外,我还……”考官“嘿”了声,脸色不悦,手一挥,终止了问话。这位求职者的结果不言而喻,有谁会喜欢一个自作聪明、耍滑头的人?

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而是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

小事模糊,大事清楚

俗话说:水清无鱼,人清无友。乍听起来,似乎太“世故”了,然而,现今社会中许多事情往往都坏在“认真”二字上。有些人对别人要求得过于严格以至近于苛刻,他们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一尘不染,事事随心,不允许有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符合自己的设想。一旦发现这种问题,他们就怒气冲天,大动肝火,怨天尤人,摆出一种势不两立的架势。

现在,做任何事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谈论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谓“至清”者,一点杂质都没有,这岂不是异想天开?然而,现实中有的人往往是大事糊涂,小事反而不糊涂,特别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哪怕是芥蒂之疾,蝇屎之污,也偏要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尺去丈量。于是,在他们的眼里,社会总是一团漆黑,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尔虞我诈,普天之下,可以与言者,也就只有“我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

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中说:“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意思是说,大聪明的人,对小事必模糊不清;太糊涂的人,对小事必定会仔细观察。对小事观察入微乃是糊涂的根源,而对小事模糊不清则正是产生大聪明的根本所在。

据世界智谋故事中介绍,在距今很久很久之前,有两个弟兄,各置办了一些货物,计划好后想出远门去做生意。他们不辞辛苦地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不穿衣服,世人称作“裸人国”。

弟弟盘算着如何才能把生意做成,赚大钱,而对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却感到与自己国度不一样,应该怎么办呢?他本着小事模糊,大事清楚的原则同哥哥商量说:“这儿与我国的风俗完全不同,要想在这儿做好买卖,实在不易啊!不过俗话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讲话谦虚,照着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想必问题不大。”

哥哥听了之后自作聪明地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仪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也光着身子与他们往来吗?这可太伤风败俗了。”弟弟接着据理力争说:“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了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殒身不陨行’,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

哥哥就是不听弟弟的劝说,固执己见。裸人国的风俗,每月正月初一、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画上各种图案,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着石头,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一起欢歌曼舞。裸人国的人,不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弟弟,关系非常融洽。国王把他带去的货物全部买下来了,并付给他十倍的价钱。

而他的哥哥来到裸人国之后,看到弟弟按当地风俗习惯行事,生气地说:“不做人,要照着畜生的样子行事,这难道是君子应该做的吗?我绝不能像弟弟那样做。”不仅如此,而且满口仁义道德,指责裸人国的人这也不对,那也不是。引起国王及人民的愤怒,大家抓住了他,狠揍了一顿,全部财物都被抢走了,全亏了弟弟说情才把他放了。

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小事模糊,大事清楚的人物。

春秋时,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太平宴。文武大小官员,宠姬妃嫔,统统出席,务要尽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饮至黄昏,兴犹未尽。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客人敬酒。

忽然一阵怪风,吹熄了所有蜡烛,漆黑一团,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座附耳对楚王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赶快叫人点起烛来看着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忙命不要点烛,却大声向客人说:“寡人今晚,务要与诸位同醉,来,大家都把帽子除下来痛饮。”于是百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点烛,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王不给她出气。楚王笑说:“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岂不是大煞风景,岂是宴会原意?”

许姬听说,方服了楚王装糊涂的用意。这就是有名的“绝缨会”。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过关斩将,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军后来承认他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个人。

能够像楚王那样做到“小事模糊”,绝非易事,如果没有高度涵养,斤斤计较,是断乎不行的。古人有“骂如不闻”,“看如不见”的涵养,才能避免是非。

装聋作哑好处多

聋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争斗的,因为他听不到,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不过大部分人不聋又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要反击,其实一反击就中了对方的计,不反击,他自然就觉得无趣了。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并且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

某机关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并不多话,而且和人聊天也总是微微笑着。有一年,机关里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攻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那位沉默的女孩子。

一天,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沉默的女孩子的把柄,立刻点燃火药,辟里啪啦一阵猛轰。谁知那位女孩子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尔问一句:“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但早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由于树敌太多,最终也自请他调。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说,那个沉默的女孩子涵养实在太好了。其实真相并不是这样,而是那位女孩子天生就听力不大好,虽然理解别人的话不至有困难,但总是要慢半拍,而当她仔细聆听你的话语并思索你话语的意思时,脸上又会出现无辜、茫然的表情。你对她发作那么久,那么卖力,她回你的却是这种表情和“啊”的不解声,难怪要斗不下去,只好鸣金收兵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沉默力量的伟大。因为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这不是新鲜事,在竞争的社会里弱肉强食本就是常事,和平相处才是怪事哩!因此你要有面对不怀善意的力量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攻击对方,但保护自己的防护网一定要有,那就是:与其咄咄逼人,不如装聋作哑!

在有些时候,装聋作哑也是化解尴尬的妙招。一位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前夕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相当不错的中学实习,谁知实习所上的第一堂课,就差点出错,幸亏这位实习生脸皮比较厚,在突然出现的变故面前装聋作哑,从而摆脱尴尬境地。

这天,实习生刚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学生中突然有人叫起来:“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字好看多了。”

真是一语惊四座。稚嫩的学生哪能想到:此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尴尬!对这位实习生来说,初上岗位,第一堂课就碰到这般让人难堪的场面,的确令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关呢?转过身来谦虚几句,行吗?绝对不行!这位实习生灵机一动,脸上看起来若无其事,装作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然后头也不回地说:“不安安静静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喧哗。”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神情,顿时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轻松消除。

这位实习生的做法就是装聋作哑,因为他装作没听清学生的议论,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攻击“喧闹”这一虚像。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没有听到;又打击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见的可能,再称赞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局面。当然,谁不愿意听好听的话?这位实习生对于自己下苦功练成的字,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赞扬,他的心里肯定像是吃了蜜一般甜,只不过脸上没有显露出来罢了。

当然,装聋作哑也是要讲技巧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一次,一位业务员小李前往拜访某公司的总经理,在交谈了一会儿之后,这位总经理再三地提到IC、IC。IC一般指的是集成电路,然而这家公司和IC并没有任何关联。

原来这位总经理说的是“提升公司的形象”,也就是CI,而非IC。然而,小李却并没有告诉对方。到后来,这位总经理自己也发现自己说错了。然后涨红了脸以难为情的表情看着小李。他心想:“这家伙明知道我说错了,却不告诉我,分明是在取笑我。”

其实,小李完全是因为记取了“好的听众比好的发言者更重要”的处世箴言,因此才故意装聋,谁知反而弄巧成拙。

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现在,许多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等,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事情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所以,答应别人某事时,人们开始注意使用“模糊语言”,以便自己赢得主动;在拒绝别人时,则先拖延一下,不当面拒绝,答应考虑一下,给自己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以便使自己“进退有据”;在批评别人时,特别是有多人在场时,最好“点到为止”,以维护对方的自尊;在与人争论或争吵时,也不使用“过头话”“绝情语”,以便对方体面地下台。

对一些不太好把握的事,大家则不明确表态,东拉西扯,说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话;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就先放一放,免得考虑不周说错了自己受牵连;对那些表面看来无关大局的事,就含蓄地处理,巧妙地避开疑难之处,以免引火烧身。另外,对于某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问题,则会含糊其词,来一番隐晦笼统的回答,如“可能是这样”“我也不太了解”等等,以给自己留有余地。总之一句话,无论办什么事,说什么话,能推则推,能拖则拖,以自己不担什么责任为上策。

例如,一天,上司把一项工作交给一位下属,这项工作是有相当的困难,上司问他:“有没有问题?”他拍着胸脯回答说:“绝对没问题,包您满意!”过了几天,没有任何动静。上司问他情况怎样,他不好意思地说:“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上司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随便“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我的一位同学和同事闹不愉快,他向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绝交,彼此毫无瓜葛……”说完话没多久,他的同事成为他的上司,我的同学因话已说绝,只好辞职走人。

这都是没有给自己留条退路造成窘迫的例子。把话说得太绝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充满了气,再也充不进一丝丝的空气,再充就要爆炸了。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发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们所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绝要给自己留条路,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再加水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充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把自己逼向绝路,可从容转身。

所以,按照模糊规则的要求,以下的状况是你在说话时应该注意的。

做事方面:

1.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2.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会尽力”之类的字眼。

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做人方面:

1.与人闹不愉快,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深仇大恨。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话留三分,以便以后需要携手合作时不会太难堪。

2.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没救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论定”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生,变幻莫测,很难预料。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总之,应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

当然,把话说绝、把事办绝有时也是实际上的需要,但我认为,除非必要,还是保留一点空间的好,既不得罪人,也给自己留条路。总之,学会圆融处世,多用中性的、模糊的语言就对了。

站得越高越危险

社会有时也像武侠小说中的江湖,既充满情义也充满险恶,在其中生活稍有不慎就会折戟沉沙。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名利后,不妨为自己多敲敲警钟,自己的言行是否脱离大众,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和身份是否相符。如果反差过大,你一定要谨言慎行,须知爬得高跌得重绝不是一句戏言。

禹作敏作为当年中华第一村大邱庄的村长,有他艰辛的奋斗历程,使大邱庄从最贫穷的村变成了拥有四个集团公司、几十亿资产的富裕村。禹作敏作为村支部书记、创业的带头人,享受一定的待遇兼任相应的职务是理所当然的。但他太不知收敛了,坐着奔驰600专在高干前炫耀,甚至外国的访问团到庄外,都要改换大邱庄的车队进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