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一堂哈佛哲学课
14071500000033

第33章 幸福其实并不远(3)

后来,这位女士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百条实际而具体的方法,并且提出在执行简化计划时心中设定的三个目标:

1.降低生活中的物质需求,像房子、车子、衣服、餐具、财务等都降到普通人的水平。

2.从各种承诺、人群和束缚中解脱出来,让自己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减少内心的压力。

3.要求生活质量要和欲望保持一致,并且和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简朴的生活,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处在现今这个社会,人的身、心、灵已逐渐失去平衡,愈来愈多人患有着不安、焦虑、倦怠的心理。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简单方式。简单就是美,简单就是生活的享受!

哈佛在幸福哲学论中写道:“你要活得随意些,你就只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辉煌些,你就只能活得痛苦些;你要活得长久些,你就只能活得简单些。”

幸福的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和内心感受。就像素食主义只是简单主义者的一种选择,但并非简单生活的实质。简单其实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当你用一种新的视野观看生活、对待生活时,你会发现许多简单的东西才是最美的,而许多美的东西正是那些最简单的事物。

强以前是个公司小职员,有一个善良又美丽的妻子,他们很恩爱,过着幸福简单的生活。后来,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开了一家公司,当了老板。每天都要参加很多的会议,还要与很多大客户商谈生意。每天很早出去,很晚回来,公司的业绩蒸蒸日上,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富裕。但是,和妻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即使下班回家也是倒头就睡。慢慢地,他和妻子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切了。妻子觉得他现在是大老板了,变了,不再像以前那么关心她、爱她了。妻子便对强说:“你也可以抽一点点时间陪陪我吗?”强说:“我现在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你体谅一下。”后来,有一个月的时间他根本没和妻子说过话。最终,妻子因为无法忍受这种孤独和她离婚了。

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享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享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感觉,享受茶香、饭菜香,享受工作和劳动的快乐吗?可是故事中的强虽然通过努力让自己当上了老板,而且也更有钱了,但是因为他的“太忙”却失去了温暖的家。即使拥有再多的钱,她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了。

摒弃那些多余的东西,不要让自己迷失方向。贪婪的占有只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本来可以用于我们真正希望去做的事情。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这就是简单生活所追求的目标。

幸福就是做自己爱做并能获得报酬的工作

蒂姆上学时主修文学,毕业后他也曾尝试想要从事文字行业。但是不久之后,他发现文字行业不但不能让他实现梦想,而且让他变得穷困潦倒。终于他决定转行,不久之后,他果然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他以为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却发现这份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只有努力升职才能稳固位置。多年打拼后,他成为公司合伙人,拥有了豪宅、名车,存款一辈子也用不完,却无法找到幸福。他干脆酗酒、吸毒,尽可能延长假期,在海滩呆坐,享受毫无目的的人生。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会成为伟人。每个人都曾后悔过,因为眼前的一些利益,而放弃了长久的快乐。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态度,如果可以重新生活一次,相信蒂姆会重新选择人生,一定会坚持那份挣钱不多却十分喜爱的工作。

我们要幸福的过程,也不能忽略幸福的结果。如果你只是做了你喜欢做的事,但没有做好,这种幸福是不够完美的,也最终会影响你的感觉,所以,做好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应该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心。

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毕翠克丝·波特小时候一直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但是她的一生是真正的传奇。她的爸妈是钢琴家,所有父母都想让女儿继承他们的事业,可是生性孤僻的她根本不喜欢钢琴,反而对创作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她有超强的想象力,经常在爸妈面前说些自己编著的童话故事,她爸妈就觉得毕翠克丝·波特没出息,也因此不喜欢她,但她一直都不顾及家人的反对写着自己的故事。所以今天全世界的人知道她的名字,是因为她创作的小动物童话《彼得兔》《本杰明兔子》《格拉斯特市的小老鼠》《松鼠提米脚尖儿》《平小猪》《杰米玛鸭子》。她的故事几乎被翻译成每一个主要语种,从1902年第一个故事的发表到今天,年年印刷,版本无数,销售量以千万计。在英语国家里,几乎每一个小孩子都有过一两本《彼得兔》或者《汤姆小猫》。让全世界读者着迷于毕翠克丝·波特的文字,还有她自己手绘的插图。毕翠克丝·波特创作故事的时候总是同时创作插图,她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几十幅精美生动的插图,而且都是她自己手绘的,全篇里的动物、植物都有生动、真实,充满着拟人化的细节,而且在她的内心里,已经完全把动物看成了与人一样的生灵,它们有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大智慧和小算计,一样的好心肠。

幸福是一种感觉,只要你体会到了,那幸福才属于你。人生有太多的事,如果你做的正是你喜欢的事,那你就会幸福地工作,你会从工作中得到很多乐趣;当然,反之你做的是你不喜欢的事情,你就不会有快乐的感觉,也就不会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毕翠克丝·波特正是因为她一直坚持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她才觉得她的生活是充满快乐的,也是因为她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所以才能使她写小说炉火纯青。

一位哈佛教授说:“兴趣才是成功的第一老师,因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才是你人生的成功点,才是你生命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

每个人都各有潜力,但不可能在所有的地方都有机会发挥出来,你只能在一个地方用足你的力气。而在我们没有力气的地方,无暇顾及的地方,必然不如那些在适当的地方用足力气的人。只有看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有从容的心态,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也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在经历种种之后,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他终于找到了幸福的真谛。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才是你生命的矿金所在。沙哈尔说:“有的人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的意义之上,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的确,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幸福与成功,其实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真正快乐的人,会在生活中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有意义,在健康的生活方式里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幸福的人不必去当总统或世界首富

有这样一对青年夫妻,俩人在给果树喷农药。中午歇下来吃饭时,在树荫下,地当餐桌,几个地瓜,一锅稀粥,几条萝卜干,连白米饭也吃不起。但俩人在吃整顿饭的过程中不时传出笑声,其乐融融,给人感觉十分温馨。

夫妻两个虽然日子过得贫苦一些,但却十分幸福。谁都想过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要活得幸福,可事物总是要一分为二地对待。有的人认为只有当上了世界总统和首富才能拥有幸福,但大多数人只是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们同样是幸福的。让生命各有特色,多姿多彩。懂得生命中的角色,就是懂得情与理的邂逅,就是昧与智的升华,也就活出自己的幸福特色来。

哈佛学者纳道说:“除了世界首富和世界首穷,所有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幸福和痛苦的秘诀在于,幸福的人比下,痛苦的人比上。”

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的感受,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34岁那年,沃尔森双喜临门,在他功成名就的同时,还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订婚仪式。仪式上,有朋友问他:“沃尔森先生,今天是你有生以来最幸福的日子吧?”沃尔森听后微笑着摇头说:“不,我最幸福的日子是26年前的那个圣诞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