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只需改变一点点
14126000000026

第26章 心态改变一点点——快乐每一天(2)

拿破仑·希尔是世界著名的成功学专家,他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女孩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私人信件。当时,她的工作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她的薪水和其他从事相类似工作的人大致相同。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并要求她用打字机打印出来:“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她把打好的纸张交还给拿破仑·希尔时说:“你的格言使我获得了一个想法,对你我都很有价值。”

这件事并未在拿破仑·希尔脑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从那天起,拿破仑·希尔可以看得出来,这件事却在她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开始在用完晚餐后回到办公室来,并且从事不是她分内而且也没有报酬的工作。她开始把写好的回信送到拿破仑·希尔的办公桌来。

她已经研究过拿破仑·希尔的风格,因此,这些信回复得跟拿破仑·希尔自己所能写的完全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希尔开始找人来补充这位男秘书的空缺时,他很自然地想到这位小姐。但在拿破仑·希尔还未正式给她这项职位之前,她已经主动地接收了这项职位。由于她在下班之后,以及没有支取加班费的情况下,对自己加以训练,终于使自己有资格出任拿破仑·希尔的秘书。不仅如此,这位年轻女孩高效的办事效率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有很多人为她提供更好的职位请她担任。她的薪水也因此多次得到提高,后来她的薪水甚至超过了当初作为普通速记员时薪水的好几倍。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希尔极有价值,因此,拿破仑·希尔不能失去她做自己的帮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感悟到,一定要以老板的心态去工作,既是为了得到那份薪水,也为自己取得更好的发展乃至独立创业准备条件。作为一个年轻人,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不必太计较薪水的多少,而一定要注意工作本身给予你的报酬,如技能的培养、经验的积累、品格的提升等。

十年前,小张和小杜一起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如今,小张已独立创业,成为一家广告公司的老板,麾下有数十名员工。而小杜仍在都市的各个广告公司来回飘荡,做着中规中矩的文案人员。有一天,小杜去一家公司应聘,竟意外地发现该公司的老板竟然就是十年前的同事。面对十年后如此巨大的差别,小杜感慨良多,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十年前,我为每个月一千多元的工资而工作,而你是以老板的心态去工作,为事业去工作。”

由此可见,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成功青睐以老板的心态去工作,为事业去工作的人。

当然,以老板的心态来工作,是一种大善;但决不能端起老板的架式来工作,否则就适得其反了。这种心态过犹不及,会给你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小吴工作能力很强,也非常有派头,但是不幸被老板解雇了。朋友问他:“你不是干得很好吗?为什么被炒了鱿鱼呢?”

“嫉妒,完全是出于嫉妒,”小吴回答说,“每次我陪老板去交往时,对方总认为我是老板,上前向我打招呼,跟我握手。老板因此而解雇我,纯粹是出于嫉妒。”

切记,以老板的心态去工作,高责任感的同时放低姿态,是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增添一缕阳光,也是为自己的前程铺就一条坦途。

多一份感恩,少一点抱怨

不少的员工总是在想着自己“应该要什么”,抱怨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却没有问自己:“为了希望从事的职业自己还缺乏什么,可能要付出什么,做得够不够。”

有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曾经愤然离开了好几个老板,抱怨老板的种种不是。几年后,当他在自己最喜欢的事业上被老板辞退的时候,他终于明白是自己一直欠缺必备的能力,而不是因为原先的老板没有赏识他。

很多员工都在抱怨自己的老板,抱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似乎天生对那些超越我们、管理我们的人有一种抵触情绪,他们抱怨老板为富不仁,抱怨老板要求苛刻,抱怨老板没有给予自己应得的报酬,抱怨老板没有给自己良好的发展空间……

员工的抱怨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企业忠诚度的缺乏。因为抱怨,很多员工抵不住更多机会的诱惑,或者不能承受企业暂时的困境,所以消极对抗或者另谋门路。比如一个技术人员,刚到一个小工厂,在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遇到战略不清晰、管理混乱、老板变化思路等情况,这时候他抱怨:你是请我来干事业的,不是来和你们变来变去的。他认为这样的企业和老板不值得效力,于是准备跳槽。其实抱怨的员工可能不明白,这是很多中小企业必须跨过的一道难关,而一个员工在这种时候不仅要做事,要学会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还要共同创造做事的环境,并且与老板共度难关。

经营和管理一家公司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会面临种种烦琐的问题,来自客户,来自公司内部的巨大压力,都会给老板带来种种困扰。更何况老板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缺陷。待人如己,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是成功守则中最伟大的一条定律。当你是一名员工时,应该多考虑老板的难处,给老板多一些同情和理解;而当自己成为一名老板时,则需要多多考虑雇员的利益,多一些支持和鼓励。

很多情况下,老板需要的是员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员工认为这只是老板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并且抱怨老板不应该如何如何做。如果员工这个时候从老板的角度为其着想,并且以老板能够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这个时候老板是非常欢迎的。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抱怨于事无补,并且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两个行走在沙漠的旅人,经过多日的煎熬,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一个吆喝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碗水。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一气之下竟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恩,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结果,前者因为拒绝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后者因为喝了这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缺憾。所以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责备求全,如果事事追求尽善尽美,那么世上的事情他全都看不顺眼,总是吹毛求疵,总是抱怨。抱怨工作不顺,抱怨世道不公,抱怨别人做得不好,其实这些都于事无补。与其抱怨,不如感恩。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

感恩,其实是生活的大智慧;抱怨,其实是懦弱的自白。那些喜欢终日抱怨的人,即使独立创业,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恶习,也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并且终其一生,都难以有真正的成功。

一位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他来到一所正在建设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敲石工人进行访问。

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的硬,害得我的手又酸又麻,这真不是人干的活儿。”

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件工作,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

第三位工人眼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的人来到这儿,再次接受上帝的爱,心中便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心态。更令人吃惊的是,被调查的三位工人中的第一位两年之后就失业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干;第二位则当了一辈子的敲石工;只有第三位后来成了一位杰出的建筑师。

所以,我们不应抱怨公司或老板,我们应该持着“感恩”的态度去工作,既然公司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给了我们发展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公司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我们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因为每个公司都只需踏实工作的员工。

进入“瓦伦达心态”

心理学上有一种“瓦伦达心态”,即专注于工作而不在乎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心态对于欲成大事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你在工作时,要善于进入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来,人们就把瓦伦达以前那种专心致志于做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后果,不患得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同时,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瓦伦达心态: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候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这项研究说明在工作的时候,如果给自己一个毫无意义的思想包袱,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使事情走向反面。

那么怎么样才能迅速进入“瓦伦达心态”呢?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凡事先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决不要去想这么做的后果。这样做,可以让人不再犹豫,不再顾此念彼,从而达到“瓦伦达心态”。凡事先行动起来,一旦迅速进入行动状态后,就不用多想其他问题,只想着逼上梁山,背水一战,只有一条路走到黑。这样反而容易成功。

当然在行动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行动中去纠正、去调整。如果我们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一定要找机会去说,大声告诉自己如果社交心理障碍多,就会怯懦。想去找一个人的时候思虑太多,这时候最简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自己多想,现在就做,而且马上就做,打断自己原有的那种思维逻辑和习惯,走出第一步,勇气就产生了。芭芭拉·格罗根指出:“无论做任何事情,开始时,最为重要的是不要让那些爱唱反调的人破坏了你的理想。”

要想挣脱舆论的枷锁,只有行动起来并保持“瓦伦达心态”,因为“这个世界上爱唱反调的人真是太多了,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列举出上千条理由,说你的理想不可能实现。你一定要坚定立场,相信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先投入战斗,然后再见分晓。”法兰西雄狮拿破仑这样说。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在其伟大作品《神曲》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句千古名言。但丁在其导师、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引导下,游历了惨烈的九层地狱后来到炼狱,一个魂灵呼喊但丁,但丁便转过身去观望。这时导师维吉尔告诉他:“为什么你的精神分散?为什么你的脚步放慢?人家的窃窃私语与你何干?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绝不因暴风雨而倾斜。”无论是走在地狱、炼狱还是天堂,“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这就是瓦伦达心态。向着目标,心无旁骛地前进。这是每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19世纪英国有位叫约翰的船舶大王,他在创业之初曾以收捡别人丢弃的生菜为生。他每天将别人丢掉的菜叶洗干净,加盐做成酱菜卖给贫苦的劳工,当时许多亲戚和朋友都十分看不起他。把他看成是一种丧失了尊严和追求的乞丐,认为他有意义的人生就此戛然而止了,将在碌碌无为和浑浑噩噩中度过余生,并极有可能是孤孤单单一个人,因为很少有女孩子会愿意嫁给一个乞丐般的男子。然而,约翰并没有被他人的舆论所吓倒,别人越轻视他,他干得越起劲。后来,他不断改进酱菜的味道,成了规模很大的酱菜批发商,最后逐渐成为船舶大王。

行动中的瓦伦达心态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使人更易通往成功呢?这是因为行动中的瓦伦达心态使人心中眼中只有目标,这样就使人可能采取最与众不同的、最有创意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达成目标,而不落于俗套。这就是制定自己的行动规则,而不管别人的看法如何。

在工作中,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思前顾后的人,那么请把你的思考转移到行动之前,多对工作进行全盘的考虑和综合的权衡,当这个过程完成,你已决定去做这件事的时候,那么,请你务必理清思想上的杂念,尽快进入瓦伦达心态,全身心地去迎接美好的未来。

换个角度换个心态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这是一个遭受癌症折磨的病人写下的诗句,一个面临病痛折磨、面临死神威胁的病人尚且能有这样达观的人生态度,想想看,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难题又算得了什么呢?换个角度,就换了一个心情,换了一个态度。这种改变并不难,只需把你的视角稍微调整一下,给心情加入一点颜色,只需改变一点点就可以了。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亏不是扎在眼睛里。”原以为这只是一种幽默的调侃戏谑,后来才发现,其实这也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且为许多贤达俊杰所信服。

一次,曾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失窃,损失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幸福。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