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世界大师侃幽默人生
14142000000026

第26章 神圣的洗礼

我们不能以神学家的身份来谈洗礼之事;因为我们只是些可怜的文人,永远也登不上神圣的圣殿。

从太古时代起,印度人就都在恒河里净体,直到现在仍旧还是一样。人总是依靠感觉来行动,也就很容易设想洗涤身体的东西也能洗涤灵魂。埃及庙宇地下隧道里有为教士和新皈依宗教的人使用的大木桶。

啊!您想用河水洗清罪恶,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老布皆在80高龄,把这两句诗戏译成两句打油诗:

罪用水来洗,

真是滑稽到了底。

一切事物本身都是无所谓的,上帝有意把这一风俗在希伯莱民族中加以神圣化。人们为所有移居在巴勒斯坦的外国人施洗礼,这些领受洗礼的外国人被人叫做定居改宗者。

他们不一定非行割礼不可,只妻遵守上帝指标挪亚全家及其后裔的七条告诫,不向外邦任何神献祭就可以了。合法的改宗者必须行割礼而且领受洗礼。改宗的妇女,一定要赤身裸体,当着三个男子,领受洗礼。

心灵极其虔诚的犹太人全部接受全民族最尊崇的先知们施洗。因此人们都跑去找那位在约旦河为人施洗的圣约翰。

耶稣基督本人,虽然从来没有给人施洗,也愿意接受圣约翰施的洗礼。这种习惯一直沿习,犹太教规年代已久,又从我们的救世主人获得了新的地位,新的价值,成了基督教主要仪式。然而耶路撒冷最早的十五位主教全是犹太人;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徒保持割礼年代很久;圣约翰收的基督教徒从来没有给领受过耶稣基督施洗。

许多别的基督教会社使用通红的烙铁在领洗人的身上烫一个烙印。他们这样令人吃惊的作法,是根据圣路加引述施洗约翰这样一句话:“我是用水施洗;在我后面的人,就要用火施洗了。”

西流基人、赫尔米尼人和其他几个民族都这样烙铁印。“他要用火施洗”这句话从来没有人解释过,对于圣路加和圣马太说的用火施洗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比较最可靠的或许就是认为洗指的是叙利亚女神的信徒们一种古老习俗传说。这位女神曾经浸在水里用烧红的烙铁在身上烫了几个字。在悲惨的人间都到处都充满迷信,耶稣便用一种神圣的仪式、一种有效而崇高的象征代替这类愚蠢的迷信相当。

在基督教最初几个世纪,要等到临终时才领洗的情况相当普遍。君士坦丁大帝的事例就是一个相当有力的证明。圣昂布鲁瓦兹被任命为米兰主教时还未领过洗。等到临终再领洗的习惯很快就消失了。

人们为死人也施洗。圣保罗在他致哥林多的一封信里证实了这种洗礼,信里说:“若死人根本不会复活,又为什么给他们施洗呢?”这是个问题。或者是为死者本人施洗,或者有人以死者的名义领洗,就像从那时以来人们就超度炼狱里亲友的亡魂,为他们洗去罪恶一样。

圣埃皮法纳和圣克里索斯通两位神甫都告诉我们:在某些基督教组织里,特别是马尔丘尼派,常把一个活人躺在死人灵床下面;人们问他愿意不愿意领洗,那个活人便回答说愿意;于是便把死人浸在水盆里。这种习俗很快就被废除了。圣保罗曾提到这种习惯,但未加以否定;恰恰相反,他倒是把这一事例当做一个有力的论据来证实复活是不可否认的事。

希腊人始终保持了浸水洗礼。拉丁民族在8世纪末叶把他们的宗教传人高卢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由于全身洗浴在寒冷地带儿童有丧生的危险,便用简单的洒圣水来代替沐浴,因此他们总是被希腊教会排斥。

有人问迦太基主教圣息普立安说只用圣水遍洒周身是否就可以当真受领过洗礼。他在他第76封书信里回答说,“有些教会不相信这种受洒圣水洗礼者是基督教徒;在他看来,是基督教徒,可是洒圣水洗礼比习惯上把全身浸在水里三次所受上帝恩泽就远远少得多了。”

在基督教里,只要被浸入水里就算是入了教;在以前,这只能算是志愿入教人。为了入教,还必须有称为教父的保证人,为了让教会对确保新基督徒忠诚不渝,绝不泄漏宗教的神秘。所以在最初几个世纪,异教徒大都不很知道基督教的神秘,就像基督教徒不懂得伊西斯和色列斯·厄琉息纳的神秘一样。

亚历山大的奚利耳在他那封反对朱里安大帝的书信里这样表示:“我如果不顾虑我的话会被没有人教的人听见,我必谈洗礼。”当时还没有什么宗教有神秘,有团体,有志愿人教者、新教徒和宣誓修道者。每一个宗派都要求有新品德,要求他的成员们过一种新的生活,从而就产生了“入教”这个词。基督教的善男信女的人教式就是把全身浸在冷水盆里,这一仪式表示赎愆一切罪恶。基督教洗礼不同于希腊、叙利亚、埃及、罗马的仪式,就如真理不同于空想。耶稣基督就是掌握新律章的大司祭。

到了2世纪已经有人给儿童施洗了。儿童若不领洗就会堕入地狱,基督徒们自然是愿意他们的孩子领洗,免得坠入地狱。结果人们便断定要给儿童在生后八天施洗,因为犹太人是在这个时候举行割礼的。希腊教会现在仍沿袭这种习俗。

依照最严谨的教会神父们的意见,在第一周夭亡的婴儿都要入地狱。但是彼得·克利梭罗格在5世纪曾经想像有一种冥界“兰伯”,一种比较温和的地狱,照字的本义说就是地狱的边缘,地狱的郊区。凡没有领洗的儿童们都到那儿去,并且在耶稣降临地狱之前,大主教们等待在那里。所以认为耶稣降临“兰伯”而非降临地狱的从那时以来就占优势。

关于一个基督教徒在阿拉伯沙漠里是否可以用沙子举行洗礼的问题曾经发生过争论。有人回答说不可以。也曾争论是否可用玫瑰水施洗。有人决定应该用净水,可是也可用带泥的水。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一整套规矩的订立是早期订这类规矩的教士们的谨慎考虑。

再洗礼派和若干天主教圣会以外的教派都认为只有深知情况才能为人施洗。他们说,您为人施洗,就是叫他答应进入基督教会,而一个儿童不负任何责任。您得指定一位保证人,一位教父。这却是古代习惯的一个缺点。这一谨慎措施在初期教会来说比较适用。如果有什么生人,成年男子、妇人、成年姑娘来见初期的耶稣门徒,要求进入教会分享布施,必须有一位保证人保证他们忠实;须要有把握;必须宣誓做您的孩子;可是一个孩子的情形正好相反;有时候一个孩子在君士坦丁堡由希腊人施了洗,后来又由土耳其人施了割礼;生下来8天做了基督教徒,13岁上又做了伊斯兰教徒,背叛了他教父为他宣的誓。这就是再洗礼派成为口实的许多理由之一。但是这一理由在土耳其或许成其为正当理由,而在洗礼确定公民身份的基督教国度却不能这样。人人必须守国法入乡随俗呀。

希腊人为拉丁人再施洗,拉丁人便从拉丁教会转入希腊教会。上世纪习俗规定志愿人教者必须说这句话:“我唾弃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我施错了洗礼”,这种习俗或许至今仍在沿袭。

严谨的神体一位派信徒对于洗礼的意见——

“对于任何愿意不存成见思考问题的人来说,显而易见,洗礼即非圣宠的标志,也非神约的钤记,不过是发愿的一种简单形式罢了;

“显然,洗礼并非不可或缺的事。在教规上既非必需,在方法上也不是必要的;

“显然,耶稣基督并没有规定洗礼仪式,而基督教徒可以不领洗,也不致因而有什么不利之处;

“显然,不必给儿童或成年施洗,通常也不必给任何人施洗;

“显然,洗礼在基督教诞生时期对于那些脱离异教的人是有用的,可以公开他们发愿信仰基督,做为信仰的真正标志;但是时至今日,洗礼已全无益处,完全成了可有可无的举动了。”

洗礼,浸入水中,洗涤,用水清洗罪恶,自远古时代起。清洁,就意味着在上帝面前洁白无瑕。从来也没有哪一位教士,身上有污迹敢于靠近祭坛。人们总是喜欢把自身的东西搬到灵魂上去,天然倾向让人容易相信涤清礼、净身仪式就像用水洗衣服一样,可以清除灵魂的污垢,洗净身体就等于洗净灵魂。因此印度古代就有在恒河里沐浴的习俗,古人相信恒河河水是圣水;从而在各个民族涤清礼是司空见惯的事。居住在热带的东方民族都极其虔诚地重视这种风俗。

犹太人每逢接触不洁的动物,每逢接触死人,或在许多别的机会,玷污身体后,必须沐浴净身。

一个外人需要皈依犹太教时,犹太人先给他举行割礼,然后再给他施洗;若是外国妇女,便只给他施洗,也就是说在三位证人面前把她浸在水里。这种浸水,据说可以使领洗人获得重生,获得一次新生命;领洗人便同时成了犹太教徒和洁白无罪的人。父母在接受这种洗礼以前所生养的孩子,不能分享父母这样领洗获得新生以后所生养的孩子——他们的兄弟们——继承的遗产,从而犹太人认为领洗和重生是一回事,这一观念便与洗礼联系起来直到现在。所以先驱者约翰在约旦河施洗,也不过是随从一种远古的习俗罢了。那些法定的教士们并不把这种洗礼当做新事物来责怪他,而是指控他篡夺了他们专有的权利,就好像罗马天主教教士们理应抱怨俗人越俎代庖做弥撒一样。约翰做的本来是一件合法的事,不过他没有合法地位来做。

约翰想要收些门徒,于是收了很多门徒。他做了下层民众的教派领袖,因此也就丧失了生命。耶稣可能也曾在他门徒的行列里,因为耶稣曾在约旦河领洗于约翰,而后来约翰在死前曾派他的众徒到耶稣那里去。

史学家约瑟夫谈到约翰,却没提到耶稣,这就是施洗约翰在当时比他所施洗的耶稣声望更大得多证据。这位史学家说,有为数极众的人都追随着约翰,这些犹太人似乎都听从他指派。如此说来,约翰不仅是教派领袖,而且是一位党魁。约瑟夫又说希律王为此心中焦虑不安。他果然成了希律王疑忌的对象,终于被希律处死;而耶稣却只跟法利赛人有纠葛。所以说约瑟夫提到约翰,说他是一个挑唆犹太人起来反对希律王的人,说他是一个因才华获罪,成了国家罪犯的人;而耶稣因为没有接近宫廷,史学家约瑟夫便不知有耶稣这人。

施洗约翰创建的宗派继续传下去,跟耶稣的道大大不同。我们从《使徒行传》里知道耶稣受刑死后20年,亚历山大城的亚波罗,虽然成了基督教徒,却只晓得约翰的洗礼,而毫无观念。有许多旅行家,其中有信誉卓著的沙尔丹,都说现在波斯还有约翰的门徒,那里的人叫他们萨比斯,还以约翰的名义领洗,真认为耶稣是一位先知,而并不把他当做一位神。

谈到耶稣,他虽领受了洗礼,却没给任何人施洗。他的使徒们给申请入教者施洗,需看情形,有时也给他们施割礼,所以保罗收提摩太为门徒显然也是为他施过割礼的。

使徒们为人施洗的时候,大概仅用耶稣基督的名义。《使徒行传》根本没有提过任何人是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领洗的:因此也就使人可以相信《使徒行传》的作者不知道《马太福音》,因为这部书里说:“所以您们要去教导万民,并以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为他们施洗。”当时基督教还没有获得施洗的形式,所谓使徒《信经》的《信经》本身在使徒们以后才有,这一点是没有人怀疑的。我们从保罗致哥林多书里可以看出当时有一种很奇异的习俗,就是为死人施洗;随着事物之后,新兴的教会就只给活人施洗了。先是规定给成年人施洗,有时常常要等到50岁,等到他卧病不起时才给他施洗,为的是把刚刚举行过的洗礼的功德带到来世去。

现在人们给所有儿童都施洗。只有再洗礼派才把这一仪式保留到成年再举行。他们把全身都浸在水里。在英美会众很多的教友派不举行洗礼,反对理由是耶稣从来没有给人施洗过,而他们自己也就以只做耶稣时代那样的基督教徒而自豪;从而使他们于其他教会大不相同。

哲学家朱里安皇帝在他那部不朽杰作《恺撒的讽刺》里假借君士坦丁大帝之子君士坦斯之口说道:“不管谁,自知犯了强奸、杀人、抢劫、渎圣以及一切令人深恶痛绝的罪,一经我用这水给他洗过,他便清白无罪了。”

于是这种倒霉的学说诱惑了信仰基督的皇帝们和罗马帝国的伟大人物,把洗礼推迟到死亡时期。人们还以为找到了一条活着虽罪恶累累,死时却能澡身浴德的诀窍呢。

从洗濯里引申出来这些奇怪的观念啊!据说一二一盆水就能洗清一切罪恶!现在人们为所有儿童都施洗,也是由于一种同样荒诞不经的观念设想,如像儿童们尽是有罪的。这么一洗,他们便免罪了,一直要到他们具有理性的年龄,才能变为有罪的人。倒不如趁早把他们都杀了,提前让他们升入天堂更好。这一论断非常正确,于是就有一个信心虔诚的宗派竟毒死或屠杀所有新领洗的小孩儿。这些信心虔诚的教徒想得十分对。他们说:“我们给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孩做了最大的功德;我们避免他们在今生为非作歹和惨遭不幸,而且赋予他们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