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逐渐免于衣食之忧后,他们便有余力从事于自我神秘领域的开拓,领悟到自身人格与人道精神的无穷尽世界协和一致,才能实现自身的完美性。他们的宗教起先虽以“力崇拜”的宇宙论为背景,当它在人格的人性真理中,获得了新的基础之后,他们便进化为一种更高的价值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限意识的缩小与窄化。
事实上,无限的消极面所意味的,不是有穷尽,而是有限事物的不明确扩展而已;它只是无限性的持续延搁。据说近代数学已证明,我们世界所属的空间是有限的。但这结论并不会使我们感到心灰意冷。即使一条直线无法永远保持笔直,而会回到其原来出发点的话,我们也无须为此而感到患得患失,更无必要因此低估了我们的空间。昔时印度经典更进一步地指出,时间也不是永恒连续性的,我们的世界一到尽头之后,便又重新开始,如此累世旋转无有或止。换句话说,在时空的领域里,无限乃是有限的永续循环。
无限的积极面常住于绝对的统协境地,这种境地不是一种外在衬饰的统御像,而是一种圆柔通透的内在完美性,它像莲花之美一样,虽出自内在深处,但却能溢于言表。它不是外延式的宏大,而是一种和谐的深沉性质,它能在我们的喜悦与爱心中,唤起我们内在的无限感、无限太一乃是无穷爱悦。当我们心神迟钝精力懈怠时,实现这种境地的欲望便削减为肉体上的占有,徒然在空间据有位置而已。此时,它们渴求宏大的欲望已不是对至大的一种启示,而变成是盲目求大的一种癫狂。但是,真正的精神实现并不是体积或数量上的据有扩大。无限的真理常住于更深入关系的一种统协理想。这种真理不在空间里实现,而在个人的内在精神领域里完成。
无限与永恒合而为太一。“无始精元,超越时空。”正是精元之气,它也意味着大我。
这种特殊的心智态度,可用古印度的宗教术语“瑜珈”,一词来说明它,瑜珈原来的意思是指贯澈结合之谓。结合的意义不在于“据有”,而在于“成现”。据有真理意指自身与真理为二,而成现真理则意味自身与真理合而为一。某些宗教强调我们自身与真神的关系,认为这种关系的保真,就能得到善报。这种善报当然具有一定的客观价值,它指示我们去追寻自身以外的一种定命途径。事实上,印度境内也不乏这种宗教。但是这些宗教境界并不高,境界更高的宗教所心仪的,乃是自我与大我最高境界,神圣结合的最终实现。
与这种精神的结合并不是直接由我们的心灵去实现。因为我们的心灵也只是人类有机体的一部分而已。它慎重地在其理智范围内,培孕我们的意识,而我们便通过这种意识的媒介,与现象世界发生交流。以此,再通过瑜珈之助,我们才能超越心灵所造成的业障。当这些业障被克服之后,我们的内在自我才能充满着生的喜悦,而这正说明了,惟有这种自由,我们才能获得纯净的至福。
当人类意会了宇宙之光的永恒性时,他便开始膜拜太阳,并献身于火神的祭拜。他感到生命无止境的流,在时空中展现其永恒创造力,于是叹道“源自生命的一切,皆在生命之流里跃动”。他深信不疑,确认自身生命的神秘之乡乃是生命的归属所在,他的意志总体、他一切活动的源泉。真理的终极性在于生命之灵所赋予他的启迪,而不在于死滞的无生命之物。因此,他独步大我的幽远之乡,并说“无限者,乃是爱本身。”它是一种喜悦的永恒精神。他的宗教乃是他永恒性的实现,它引导他自非人格的有形世界跃向代表着自我创力的生命彼岸;再通达到常住着无限爱的大我之乡。它郑重地宣布道,“认识那应被成现的大我”;“然后,你将不为小我之死而感到哀恸。”在这种境地中,大我可长存不朽,当自我融注于大我时,它便具有永恒的真实性大我被推崇道,它是神圣之灵,宇宙的建造者,它是常住人心的至高性灵。“成现于它者,自能超越生减之大限,”不是时间绵延上的超越,而是真理完美性的结合。
大我的活动广包环宇而常住于人道精神的境域里,因此,我们与它的结合不能出诸被动的要求。为了与它结合为一体,我们必须摒弃一切私己的利图,努力做一个世界的工作者,献身于人群的服务。只要是有益于人类的善事,无论其范围大小,它的性质总是具有普遍性。而具有这种性质的任何工作都配称为世界性的工作。为了与“大魂”合一,我们必须善养大魂之气,因为大魂之气尽括全人类的灵魂,超越了个己的界限。释迦牟尼所云,“常住于无限?”正是这种境地。他曾说:“勿自欺、勿相欺、勿自侮,勿侮人、勿使你的身体,言语,或思虑去伤害他人。以慈母爱子之心,泛爱众生,体念众苦。”
“慈悲为怀,爱思为抱,周行四海,神驰八方,害之心不可有,怒人之心不可生。”
“起居坐卧,常怀此思,无有或止,此谓之常住梵境地。”
由此可见,佛陀说的无限观,不是无尽的宇宙活动,而是精神上的无限之思,它的意义在于善与爱的积极理想,它不是人性之外的虚无飘渺之物。所以,心慈意善与爱博不能助你实现星群与石集的无限,而能助你洞现大我的无限性。佛陀曾指出涅槃寂境,是生命的最后归属。为了了解它的真正性,我们有必要先认识达到这种境地的途径,事实上,这种境地的达到,单凭恶行邪思的禁戒并不足为功,它尤有赖于爱力障碍的破除。它意指着提升自我于真理的境地里,在此境地中,真理与爱思怀抱着我们悲悯与服劳的一切对象。
当有人问起释迦有关存在最始因的问题时,他冷峻地回答说,这个问题不是所能回答的,问问宇宙哲学或科学似乎还恰当一点,它跟人类的内在本性,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在人类的内在本性里,爱获得了最后的实现,而一切牺牲与奉献也可在其中得到永恒的回报,它有如阳光照射,因此一盏灯光的熄灭,并无损于其光亮。这位伟大导师所给予我们的启迪,并不只是表面经文上的教训,而是一种活生生为人格风范,大我的终极真如。
一切伟大宗教的历史起源,皆发端于少数圣者的苦心开拓,他们自身的生活历程本身即是真理的写照他们将宗教从异端邪派的魔力中解救出来,并将之引人人道精神的内在心灵,使其呈现不限于个体的外在文饰,而达到人类全体福泽的崇高目标,它不是孤立灵性的精神狂热,而是一切众生的精神解放。他们以传信者的身份,将福音广布人间,并宣称有当我们与永恒大我,即神圣人我的关系和谐完美时,才能得到救赎。不管他们的教义如何,也不管它是否承自其先前传统,他们的生活与言行都具有大我无限性的含义。事实上,即使是亲子之爱、朋友之情、全依赖人群的服务,以及个人对自身实践爱的追寻。
在古印度森林的树荫下,这个问题曾一再地被质疑过?
哪一个真神是我祭奉的对象?
这个问题仍适用于今日的我们,为了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往爱的深处以及智慧的成熟处探索人究竟是什么——不仅以哀怜的眼光看着他,兼以科学的慧眼衡量他,在他创造的喜悦及勇毅的悲壮中去认识他,“在他的奉献中,赏悦他的人格”,那种源自爱慧的奉献;“勿贪求”,因贪婪会使你的心灵为你孤立自我的幻象所惑,而使你自身远离了“最高大我”的真理。
我们的贪婪会使意识转向物质,而远离了真理的最高价值。由于性灵日渐颓败的影响,自身与真理之间便形成一个沟隙,虽然能以外界财富去添补这种沟隙,但我们的心灵却因此失去结合与再生的能力。
事实上,真正的悲剧不是物质安全感的丧失,而是人性大我的湮没。人类在其灵魂的创造活动中,自然将自我范围扩展开来,使其大我之魂洋溢着生命与爱意。但很不幸地,人类往往在他野心的煽动及贪婪的引诱下,消磨其内在性灵而不自知。他的功利世界,以一种数量的比例,影响其内在本性,并以种种假设性给他提供一种抽象系统的世界。在这种抽象世界里,人类便无所谓“真理的自由”,它只是一种冷冰冰的事实,一个没有天空的鸟笼而已。我们的表面世界也是一个封闭的事实世界;它正像硬壳里的一颗种子一样。但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我们却可以听见呼叫“真理自由”的热切之声。当物欲的诱惑湮没了这呼声时,我们的生机乃至于文明,便像一颗种子般地被葬送了。因为这种乃是常住于我们理想人格里的最高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