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尼采谈人生权力意识
14143200000030

第30章 向物理学欢呼

到底有多少人善于观察呢?而在少数善于观察者中又有多少人善于观察自己呢?

“每个人都是离自己最远的人”,观察人者明白这些,感到很扫兴;“认识你自己吧!”这箴言是上帝对人说的,它充满恶意,并且与观察自我联系起来,实在令人失望。几乎每个人在谈论德行时所表现出的气质都证明这箴言的确是与观察自我挂上钩的,他似乎要对你说:“亲爱的先生,这是我自己的事呀!还是带着你的问题去找那个人吧,那人会做这样的回答:我在任何事情上都没有像在德行方面那样明智。

当人判断‘这是对的’,推断‘此事必然发生’,并且做被自己称之为正确和必然的事的时候,他们行为就是符合道德的!”

我的朋友,你刚才对我说了“这是对的”,你怎样知道这个是对的,恰恰这个是对的呢?“因为我的良知告诉我这个对;良知首先决定谁是符合道德的,它就绝不会说不道德!”那你为何一定听从良知呢?你怎么会把这一判断看成是真实可靠的呢?难道就没有别的良知了吗?难道你对一种理性的良知,亦即隐藏在“良知”背后的良知一无所知吗?“这是对的”——你的这一判断的来历,可追溯到你的本性、好恶、经验和非经验。你必须问:“这是怎么发生的?”接着还需问:“究竟是什么迫使我听从它?”你听从它的命令,正如士兵听从长官的命令,或者像一位妇人深爱着对她发号施令的男子,或者像惧怕发号施令者的懦夫和“马屁精”,或者像追随他人、毫无主见的傻瓜。

你听从良知的原因可能有一百种,你只把这个或那个判断当成是良知在发话,即感觉它是对的,其原因就是你从未对自己做过深思熟虑,盲目接受自童年起被称之为“对”的事物;或者还有这样的原因:你的面色和荣誉、连同被你称之为“己任”的东西发生了困难,事关生存条件,所以你被迫认为那是“对”的(你有生存的权利,你认为这无可厚非!)。

那一成不变的道德评价就是一种证据,即证明你个人的可悲和没有人格,“道德力量”的源泉可能就在于你的固执,或者在于你的无能,即无能审察新的崇高目标!简单地说,你若是思考得更周全一些,观察更仔细一些,学习更多一些,那么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把自己的“责任”和“良知”称为责任和良知了。洞见当初的道德评估是如何产生的,就使你感到“责任”、“良知”这些庄严字眼是怎样的索然无味,正如你对其他的庄严字眼如“罪恶”、“拯救灵魂”、“解脱”等感到扫兴一样。

我的朋友,现在我不谈“绝对命令”了!这个词使我耳朵发痒,忍不住发笑,尽管你在场,一脸的严肃。此刻,我想起了老康德,他受到“绝对命令”的袭击,心乱如麻,就逃进自己内心的“上帝”、“灵魂”、“自由”和“永恒”之地,犹如一只狐狸慌张地逃回牢笼。而先前,康德的力量和智慧是打破这牢笼的!这或许是对“绝对命令”、对被他骗到手的“绝对命令”的惩罚,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你很钦佩内心的绝对命令?钦佩道德评价的“固定性”?钦佩“大家必须像我这样评价”的“绝对性”?果真如此,还不如钦佩你的个人主义,钦佩你的个人主义的盲目、狭隘和平庸!所谓个人主义就是把你的评价当成普遍的准则,而个人主义之所以是盲目、狭隘和平庸的,就因为它表明你尚未发现自己,尚未创造出你的独特、最独特的崇高目标——这目标从来不是另一个人的,更不是大家的。

谁要作出这样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必须这样做”,谁就还没有在“认识自我”方面走出五步远;否则他一定知道:世上不存在、今后也不可能存在相同的行为;每个行动都是以独有的、不可能重复的方式完成的,每个将要完成的行动也如此;行动的所有准则只涉及粗略的外表,用这些准则只能达到表面上的同一性,因而是虚假的;每个行为,无论对它观察还是回顾,都是捉摸不透的;我们对一些比如“好”、“高尚”、“伟大”等的看法根本不可能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因为每个行为是不可认知的。不错,我们的观点、价值评估是行为体系中最强有力的杠杆,然而在各种情况下,它们的力学原理又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

这么说,还是让我们专心来净化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评估吧,不要再考虑“我们行为的道德价值”吧,我的朋友!人们喋喋不休地议论道德,这在现在实在令人讨厌。在道德法庭上搞审判,这有违我们的兴趣,让我们把这些议论和兴趣留给那些人吧,留给那些只会把一部分历史拖入当代、否则便无所事事的人吧,留给那些从来不是当代人的人吧!他们可是人多势众呀,他们占了大多数!

我们要成为我们自己——新颖、独特、无可比拟、自我立法、创造自我的人!为了当创造者,我们必须成为物理学家。至今一切价值评估和理想全都建立在对物理学的无知和违背物理学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向物理学欢呼致敬!更要向强迫我们钻研物理学的诚实欢呼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