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世界大师思想盛宴:马斯洛成功人格学
14144100000013

第13章 自卫与成长(2)

就儿童而言,与主观的愉悦经验(信任自己)相对的,正是别人的意见(爱、尊重、赞成、赞美、别人的报答、信任别人而不信任自己)。即使对无能为力的儿童而言,别人也是如此重要,因此,害怕失去他们(他们是提供安全、食物、爱、和尊重的人),是一种原始的、令人害怕的危机。因此,儿童在面对个人的快乐经验与来自别人认可之间作选择时,通常必须选择别人的认可,因此,必须压抑它、或任其自灭、或不去注意它、或用意志的力量去控制它等等的方法来处理自己内在的愉悦经验。一般来说,随着这种做法,自然会发展成对愉悦经验的责备,或者对它感到可耻、尴尬,并且把它偷偷藏起来,甚至最后变得没有能力去体验愉悦的经验了。

所以在别人与自己的自我之间作选择,常是原始选择的十字路口。假如维持自我的惟一途径乃是丧失别人,那么一般的儿童多半会放弃自我。其所以如此,原因前面已经述及,对人强迫他在一个重要的必需(较低层次的和较强烈)和另一个重要的必需(较高层次的但较软弱)之间作选择,儿童必会选择安全,即使因而放弃自我与成长。

(原则上,并没有必要强迫儿童作此选择,但人们常由于自己的病态或无知而如此做。我们知道这非必要,因为我们已观察过够多的儿童的例子,他们都同时拥有这些好处,不必牺牲什么,他们也能拥有安全、爱和尊重。)

这一点,从治疗的情况、从创造性的教育情况,从创造性的艺术教育,甚至我相信从创造性的舞蹈教育中,我们都可获取重要的教训。在这些情况中,他的处境若是自由的、令人爱慕的、可赞美的、可接受的、安全的、令人满意的、安心的、可支持的、不受威胁的、没有评价的、没有比较的;也就是说,于其间一个人可以完全感到安全而不受威胁,他便可能发现,并表达一切较次级的愉悦感。例如,敌意,神经质的信赖。一旦这些较次级的愉悦完全得以清除,他便会去寻求其他的愉悦,也就是局外人所认为的“较高层次的”,或倾向于成长的喜悦,例如爱、创造力。至于他自己本人若两种喜悦之情都经历过,他便会喜好前者(不管心理治疗医师、教师、或协助者等;他们所持用的解释理论无论是哪一种,通常都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一个真正的心理治疗医生也许崇奉悲观的弗洛伊德派理论,但他的治疗行为俨然视成长为可能。一位口头上对人性乐观的好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隐含着对后退与自卫力量的完全了解与尊重。此外,有的虽拥有一套合乎现实且包容广博的哲学思想,但在实际行为、治疗活动、教学过程,与亲子关系中,却完全违背这套哲学思想。只有尊重恐惧和自卫的人才能胜任教职,只有尊重健康的人才能胜任治疗。)。

这种情况,显示出一部分的诧异现象,亦即,对一个患有精神官能症的病患而言,即使是“坏”的选择,也可能对他有“好处”,至少根据他的身体机能状况来说,是可以了解的,甚至是必要的。我们知道,如果以强迫或直接对质、直接阐析方式破除其功能性的精神官能症病症,或以压力情境粉碎其为避免过于痛苦的洞察而有的防卫心,则很可能使当事人完全崩溃。讲到这点,我们不能不考虑成长的步伐问题。,好的父母,好的心理治疗医生或好的教育家,其作为在显示出他们了解,如果要使成长不会变成一种令人崩溃的危险,而变成一种令人愉悦的期待,则和善、甜蜜,对恐惧的尊重,以及把自己与后退的力量视为合乎本性的了解态度,都是十分必要的。他的作为,意味着他明白成长只能从安全中浮现出来;他感觉得出,如一个人若过分自卫,一定有极其恰当的理由,而他也很愿意耐着性子试着了解——虽然他明知一条是儿童“应该”走的路。

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一切的选择都是明智的,只要我们承认智慧有两种:自卫的智慧和成长的智慧、自卫与胆识同样都可能是明智的,这完全要看个人的特质、个人特殊的地位,以及令他作选择的特殊环境而定。假如安全能使个人避免当下受不了的痛苦,则选择安全是聪明的;假如我们希望帮助他成长(因为我们知道若一味地选择安全,最终会将他导入不幸,并使他无法享有只有他自己去品尝,才能感受到的各种可能的快乐),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当他因痛苦而助时,去帮助他;否则便同时既让他感到安全,又呼唤他向前尝试新的经验,就像母亲张开双臂呼唤小孩学步一样。我们不可以强迫他成长,我们只能诱导他成长,且使他尽可能地成长,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当他体验到新的经验之时,才会令他喜欢成长。假如他不这样,我们必须很潇洒地承认,此刻还不是时候。

以上表示出,就成长的历程而言,有病的儿童必须像健康的儿童一样受尊重,只有当他的恐惧受到尊重,并被接纳时,他才可能变得大胆起来。我们必须了解,黑暗的力量与成长的力量同样都是“正常的”。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工作,因为它意味着我们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呼唤他走向我们所选择的方向),但同时又意味着,只有他自己知道,到底什么对他是最好的。这表示我们只提供,却很少强迫。我们必须妥善准备,不只为了呼唤他向前,而且尊重他退阵下来舐伤口、重振力量,尊重他对于当前情况采取安全的看法,甚至后退到先前的阵地或较低层次的快乐中,以重振成长的勇气。

此时正是协助者插手的时刻,协助者并不是只有在健康儿童向前成长需要他的帮助时才援手以助(当儿童要求时予以回应),而其他时刻则袖手不管。其实当一个人停滞于某一固执点上,停滞于严重的自卫里,停滞于安全的限度里以至于截断了成长的可能性,这时更需要协助者的帮助。精神官能症本身是常自恒在的,性情的结构亦然。因此,我们或是袖手旁观,任由生命向他证明他的系统行不通,亦即任由他终究崩溃在精神病的痛苦里;或是去谅解他、尊重他,并了解他的缺陷需求或成长需求,以帮助他成长。

这就等于说我们重新修订了道家“无为”的理论,这一道家理论之所以常行不通,是因为成长中的儿童常需要帮助。我们可以用“有助力的无为”来表达被修正的理论。这是一种付出爱和予以尊重的道家理论。它不但承认成长和促使成长步入正道的规律,也承认并尊重对成长的恐惧、成长的缓慢步骤,成长的停顿、病态和不成长的理由。它承认外在环境的地位、必要性和助力,但是并不任其左右。它借助对成长规律的认识及帮助成长的意愿来促进个人内在的成长,而不只是怀抱希望,或对成长采取被动的乐观态度。

现在我们可以把以上所说的一切,和我在《动机与人格》一书所提出的一般动机理论,尤其是需求满足的理论,予以相互连贯,对我来说,需求满足的理论乃是人类一切健康的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原则。把人类诸多动机加以连串的重要统整原则在于:惟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充分满足而得以完成之后,才会浮现出更新、更高层次之需求的倾向。幸运的儿童能够正常地成长、适度地获得满足、厌倦已充分满足的快乐,并且能在毫无危险或威胁的情况下,自然热切地(毫无外在压力地)渴求前进,走向更高层次的、更为复杂的快乐。

这一原则不仅可以在儿童的深度动机活动中找到实例,而且在作为小宇宙之个人的任何平凡无奇的活动发展中(诸如学习阅读、滑雪、绘画或跳舞等)找到实例。儿童在通晓几个单字的时候,就会感到强烈的快乐,但他并不停留于此。在适当的气氛下,他曾自然地显示出热切地想要继续学更多的新字、更难的字、更复杂的句子等等。如果他被迫停在简单的阶段,他会感到厌倦,而且以前曾使他感到喜欢的那些东西,也会令他感到发慌,他要前进、运动、成长。只有在下一步骤中,他遭到挫折、失败、责骂、取笑时,才会停滞或后退。此时我们所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情况,交错着病态的动力和神经质的妥协,于其间冲动尚存但未获得实现,或甚至丧失冲动与能力。

因此,我们准备在各种需求之阶层的安排原则上,加上一种主观的设计,一种用以指导,并引领个人步入“健康”的成长方向的设计。此种设计适用于任何年龄。恢复能够感受自己内在愉悦的能力,乃是重新发现被牺牲了的自我的最佳办法——即使对成年人亦是如此。心理治疗的过程帮助成年人发现,对来自他人的赞同的幼稚(被压抑的)需求可以不再以幼稚的形式与程度出现;同时,对失去别人的恐惧以及伴随着由恐惧而来的软弱、无助和被遗弃的感觉,其实是不实际的,而且只有小孩才会如此。对成年人而言,别人似乎不应该像对小孩那样显得那么重要。

最后我们的公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率真自发的健康儿童以其率真的天性,由内而外地回应他自己内在的存有,在满心的惊奇和兴味中向周遭伸展,并表达他自己所有的才能。

2.只要他不因恐惧而瘫痪,他便觉得有足够的安全敢于前进。

3.在这一历程当中,凡是给予他以愉悦经验的,都是偶然遭遇到的,或是由协助者所提供的。

4.他必须先有足够的安全和足够的自我接受,才能选择并面对这些愉悦,而不会被惊吓倒。

5.只要他能够选择这些经验,并确认是愉悦的经验,他便能够返回于经验之中,不断重复它、品尝它,直到饱满、满足或厌倦。

6.至此,他开始显示出倾向于前进到同一区域中较为复杂、较为丰富的经验与成就(条件是必须感到足够的安全。)。

7.这类经验不但代表了前进,对自我亦有回馈的效果,使他感到确信(我确实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感到有能力、能主宰、有自信、有自尊。

8.生命就是这种永无止境的选择系列,这种选择大致可以概括为介于安全(或更广义地说是自卫)与成长之间的选择。而且,既然只有已拥有安全感的儿童才不再需求安全,我们可以想见,成长的选择是出自于已获安全之满足的儿童,只有这种儿童才拿得出勇气来。

9.必须允许儿童保有主观之快乐与厌倦的经验,以作为正确选择的判断,这样才能让儿童的选择符合自己的本性,并能发展自己的本性。另一种判断,则是根据别人的希望来作选择;这种情况,会使他丧失自我,使他只懂得选择安全。因为这时儿童会由于恐惧(恐惧于失去保护、失去爱等),而不再信任自己的“快乐判断”。

10.如果选择是真正自由的选择,而且如果儿童并未因恐惧而瘫痪,那么,我们可以期待他正常地作选择,并向前进步。

11.证据显示,凡是令健康儿童觉得愉悦的、凡是让他觉得尝起来是好的,就观察者所及的远程目标而言,同时也常常就是对儿童“最好的”。

12.在这一历程中,即使还是需要儿童自己作最后的选择,环境(父母、心理治疗医生、老师)就各方面而言,仍有其重要性:

(a)它可以满足儿童对安全、隶属、爱和尊重的基本需求,以使他觉得不受威胁,感到独立自主、充满兴趣、率性自然,而敢对未知者加以选择。

(b)它有助于使成长的选择变得积极而有吸引力,较不具危险性,并使后退的选择变得较不具吸引力,且较需费力。

13.按此方式,存有心理学与变化心理学可以相互调和,而儿童就在他成为自己的同时,也迈步向前,并臻至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