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14158900000012

第12章 定西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的若干思考

(二00四年二月)

定西市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的马铃薯主要产区,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300万亩左右,马铃薯产量每年基本稳定在450万吨,形成商品量300万吨。近年来,定西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结合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思路,大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马铃薯产业,把马铃薯产业作为立市富民的第一主导产业来抓,以把定西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及销售基地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走种、加、销一体化的路子。定西马铃薯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特别是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势头好,龙头企业兴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日益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2003年。定西有各类马铃薯加工企业453户,规模在万吨以上的有6户,马铃薯的年加工能力120万吨,淀粉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加工产值达3亿多元。目前,定西马铃薯产业已形成了投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大中小企业互为补充,高中低档产品同时开发的马铃薯加工格局。

定西马铃薯加工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应清醒地看到,无论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应对“人世”、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要求比,还是同“大龙头、名品牌、主导国内、影响国际”的目标比,都有较大差距,而且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料供应总量不足

龙头企业与农户、生产基地之间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产销关系,利益机制不健全,原料供应没有保障。目前,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在种植、购销和加工环节相互隔离,没有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产、加”和“产、销”形成矛盾,出现“天平现象”,即马铃薯多了企业对农户压级压价,少了农民对企业抬级抬价,企业和农户在利益再分配过程中,最终谁也得不到实际好处,结果导致企业的原料供应市场很不稳定,无法保证企业满负荷正常生产。

(二)生产和收购、贮藏不配套

一条1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实际生产能力为每小时加工鲜薯30吨,生产一旦启动,必须24小时连续运转,一天需马铃薯720吨。定西市多为丘陵地,大型运输车辆少,主要靠农用三轮车运输,由于运输等条件的限制,企业收购数量有限,往往收购3~4天的原料,只能满足一天的生产所需。加之企业基本上没有贮藏能力。大都是边收购边生产,农户采用窖藏保管,时长出芽,马铃薯品质得不到保证,企业时常出现停产待料现象。另外马铃薯集中在9月一10月底收获,收购旺季也只有60天左右,生产1万吨马铃薯精淀粉以每天24小时满负荷生产计算,也需要83天,从9月下旬生产,1万吨淀粉的生产期限也要到12月下旬,加上收购环节的“瓶颈”制约,一般也要到来年2月份才能结束,往往从11月到来年2月就难以保证原料的连续供应。

(三)金融支持乏力

一是项目资金短缺。从全市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来看,20万吨的马铃薯加工能力需投资5亿多元,而目前落实的资金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只有2亿元,建设资金缺口还很大。在国家投资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以后,银行对项目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银行虽然为项目解决了部分资金,但是还不能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二是流动资金需求量大。约需1500万元左右,银行难以满足资金需求。三是银行办贷程序复杂,流程长。一笔贷款需经受理、调查、审查、审批、报备等环节,正常也要一个月以上,往往“时过境迁”,错过黄金季节,难以做到急企业之所急。

(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没有系统的科研、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体系,缺乏市场信息和专业人才以及国际交流,机制、管理、技术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一是现有大部分淀粉龙头企业起身于建筑行业的民营企业,虽然都是按公司制设立的,但是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健全,有较浓的家族化管理色彩。二是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大都是半路出家,缺少专业知识,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运用水平受到很大限制。三是马铃薯精淀粉加工特别是变性淀粉加工的技术性很强,对研发力量的要求很高,这些企业却没有一名专职技术人员,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

(五)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一是项目政策信息服务不到位。如利用外国政府贷款,企业不熟悉办贷程序。二是项目资金扶持不够。三是办贷登记收费过高。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时,需在房产、土地、工商等部门进行抵押登记,登记手续复杂、收费较高,现行房产部门的评估费率为5/1000、登记费率2/1000:土地部门登记费每100平方米收费100元,超过50平方米加收40元:工商部门登记费0.7%o。总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优化环境、敞开绿色通道落实优惠政策方面还不够。

马铃薯产业作为充满魅力的朝阳产业,目前,一是市场需求大,精淀粉及变性淀粉国内市场容量约9亿元,周边国家约25亿元:二是原料资源潜力丰富;三是原料质量基本保证。产业发展平衡。只要以现代工业化的生产经营理念为指导,找准市场定位,企业不断创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就能在国内创出自己的民族品牌。

(一)找准定位是前提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发展定西马铃薯加工业,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龙头,实现“把定西建成西北最大的马铃薯加工基地”的目标,首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准确的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的定位。这个定位主要取决于国内外马铃薯加工产品市场和当地的马铃薯加工水平。据了解,目前,全国马铃薯淀粉总量约43万吨,其中精制淀粉3万吨,粗制淀粉40万吨。年需进口精淀粉12万吨以上,大量依靠进口,或粗淀粉替代,形成淀粉市场“高品质不足,中品质平衡,低品质饱和”的局面。马铃薯淀粉加工正处在起步阶段,马铃薯加工项目宜采取“两步走”梯级发展思路。第一步,初级加工起步,重点发展优质薯精淀粉加工,同步发展专用薯全粉加工和高档休闲食品加工,努力把精淀粉加工做大,把全粉加工做强,做到深、浅结合,精、粗共有,形成20万吨生产能力,这是定西马铃薯加工的发展现状和客观条件决定的。第二步,突出技术创新。提升加工档次,在精淀粉加工形成20万吨规模的基础上。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加大变性淀粉开发,延长加工链条,寻找较大的加工增值空间,开发高、精、尖产品。据了解,目前,全世界已研究开发出变性淀粉2000多种,国内已运用于食品、纺织、造纸、黏结剂、建材、医药、化工等行业中的就有200多种,价格高,增值空间大。这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最佳形式和最高级形态。

(二)企业创新是关键

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只有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定西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是从建筑业和其他行业转来的,与这些行业相比,淀粉加工业的复杂性要求企业必须在机制、管理、技术创新方面下工夫。

1.机制创新。(1)公司+协会+农户(基地)模式。龙头企业与协会、农户、生产基地之间,优质薯生产加工可采取相对松散的连接方式,形成“公司+协会+农户”模式,企业与协会、农户形成一种简单的商品契约买卖关系,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专用薯生产加工可采取紧密性联结方式,如支持龙头企业兴办原料基地,或租赁或股份,以利润或产权为纽带,把企业和农户、产供销、农工贸连接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以有效的全程服务和稳定的利益回报,着力建设好生产基地。总之,以上两种形式都是通过龙头企业与协会、农户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既使农户的利益得到保证,又使龙头企业有充足稳定的原料供应市场。(2)集团化模式。龙头企业之间,要以优势品牌为核心,采取多种资本运营方式,组建龙头企业集团。通过强强联手,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改善生产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达到带动基地、开拓市场、实现规模效益的目的。企业根据融资要求,也可以向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资产数量较大时还可以向上市公司发展。

2.管理创新。首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引进竞争机制,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用人上,坚持“能上能下”的原则,广泛采用竞争上岗的办法,形成“自逼自压”的工作机制;用工上,坚持“能进能出”的原则,全面实行员工与企业双向选择的用工制度;分配上,坚持能增能减的原则,拉开收入档次,形成鼓励竞争、奖励业绩、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其次,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比如邯钢经验中的模拟市场核算、倒推成本管理等,从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措施入手,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和安全管理。真正把成本降下来,把利益让给农户和用户,形成稳定的原料基地市场和稳定的用户市场,以谋取更长远的更好的企业效益。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把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研究人的行为,做好人的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第四,要把培育企业先进文化,培育企业精神,也作为企业创新管理的主要内容“虚功实做”。

3.技术创新。据国家淀协统计,目前我国年需马铃薯淀粉70万~90万吨,其中精制淀粉(白度在92%以上,布氏黏度在1200以上)约15万吨,而国内实际产量不足5万吨。大多数企业生产的淀粉难以达到精制。定西淀粉加工龙头企业在这方面是个薄弱环节,要实现创优产品,亟待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抓紧建立或依托研发机构。可按三种方式进行:第一,主导产品具有一定规模和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精淀粉加工企业主要采取这种方式:第二,产品多样化,且产品规模较小,自身不具备开发能力的企业,可围绕一种或几种主要产品,与相关科研单位或下游产品企业联建科研机构,变性淀粉加工企业主要采取这种方式;第三,鉴于淀粉加工企业处于初期起步阶段,制约因素很多。也可以明确专职人员,从科研院所聘请技术顾问,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或请科研单位帮助研制开发。二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要不断地送企业科技人员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修深造,让他们及时了解发展前沿的信息和技术,也可以以比较优厚的待遇引进高科技人才扎根企业,研究产品加工的品种系列和深度层次,发展马铃薯湿法变性淀粉和全粉生产项目。

(三)政府扶持是保证

1.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目前,农户和企业作为组织化程度比较低的市场主体,由于其认识市场的水平、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短时期内难以很快提高,加之市场还处在发育阶段。这个时候,政府的政策扶持就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搞好规划,合理布局。马铃薯产业是定西的主导产业,发展马铃薯产业的项目也很多,一定要规划先行,明确发展思路,通过政策导向,重点抓好龙头项目的区域布局,避免一哄而上,盲目重复建设。政府要充分利用信息集中、组织调控功能强的优势,倾斜政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做规划,安排项目时,一是要按照市场需求和马铃薯工业的发展规模,重点抓好种薯繁育基地、专用薯生产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作为马铃薯加工的第一生产车间来抓,保证原料的充足供应;二是要遵循水资源丰富和原料运输半径不宜超过80公里的原则,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切忌过于集中:三是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新建项目的规模一条生产线的能力要在2万吨以上,限下规模不应支持发展;预糊化淀粉的市场已经饱和,不宜再新上项目。其次,要组建政府咨询机构或引导企业和农民组建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政府通过协会,充分尊重企业和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使生产要素按经济规律和最佳效益的目标合理流动组合,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购、向农户提供担保贷款、发放贴息贷款、赊销生产资料、实行保护价收购等措施,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实现互惠互利。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现有财政农业开发资金、基地建设资金等支农资金,要优化投资结构,调整投资方向和建设内容,重点投入马铃薯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扶贫资金也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中投入。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可比照一般国债项目的操作办法,筛选好的龙头项目,对其垫付资本金(或入股),或进行贷款贴息,或直接补贴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使其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当然,要对龙头企业制定明确的标准,符合一定条件时才可以享受政府的财政支持。同时,要积极协调银、企关系,定期向银行推荐项目,使银行“放水养鱼”,设立支持龙头企业的专项贷款,并给予优惠。

3.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但是在推进技术创新工作上,必须社会联动,形成政府、中介和企业相互配合的工作体系。一是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寻找技术创新的科研合作伙伴,与国家产业科技管理部门建立信息交流和咨询关系,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信息服务。二是大力推进中介机构发展,积极引进中介机构来落户或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三是帮助企业研究技术创新方案,帮助企业确立发展的主导产品,立足“专、精、特、新”,围绕重点产品和关联产品确立开发的课题,组织专家对生产工艺设备进行“会诊”,制订改造方案。四是要制定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技术开发。通过以上工作,尽快形成定西马铃薯产业科研体系,着重解决好马铃薯加工、贮藏以及专用薯种等方面的问题。

4.加大优化环境力度。一是政府部门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县经济发展规划指导企业开展项目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困难问题,使项目得到顺利实施;二是要在资金投向、项目审批、工商管理、土地征用、产品购销、交通部门敞开绿色通道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三是要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挂牌保护,重点解决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问题,确实减轻企业负担;四是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精神,大力培育市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原载《调研与建议》,2004年第2期)